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16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docx

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备考试题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八)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反映了1760-1829年期间中英进出口贸易价值及其指数概况(单位:

银两)。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形式是

年份

进口

指数

出口

指数

1760-1764年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65-1779年

1247471

95.8

1968771

94.5

1785-1789年

3612763

277.5

5491508

263.6

1800-1804年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5-1829年

7591390

583.1

10215565

490.3

    注:

1780—1784年平均指数为100。

A.用鸦片换取丝茶B.用鸦片换取白银

C.用白银换取丝茶D.用白银换取棉布

解析:

图片表明,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当时丝茶是中国出口的大宗,故C项正确。

答案:

C

2.下表节选自轮船招商局开创的“中国第一”,其历史影响可以概括为

时间

事件

1876年3月

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这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

1876年12月

“和众”轮首航檀香山,载客400余人,次年开航北美,7月30日到达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成为中国航海史上一大壮举

  A.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B.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加剧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经济矛盾D.取代了外轮航运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解析:

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B、D两项以偏概全,夸大事实。

轮船招商局的开创性业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权利,并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故A项正确。

答案:

A

3.《历史的裂缝》写道:

“光绪皇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更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

”光绪帝的这一诏书

A.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适应了民族工业兴起的需要D.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更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说明清廷不再重视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而是倡导官督商办企业向商办企业转变,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廷推行鼓励商办企业发展的政策,而民族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即已兴起,C项错误。

“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意指官办企业向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这与洋务运动期间洋务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相悖,故A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4.据统计,1858-1911年期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仅1901-1911年期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

下列可作为这十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原因的是

A.国内阶级矛盾的缓和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D.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

材料实际上表明,1901-1911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对较快。

而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A项表述与这一时期民主革命运动酝酿与高涨的史实不符;题干材料统计正是这一时期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的结果,B项符合史实;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最终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D项也不符合史实。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5.1902年,盛宣怀鉴于上海出现“洋商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的局面,奏请朝廷设立了上海商会。

据此可知,上海商会设立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B.华商分散,而洋商经济侵略加剧

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D.清政府借鉴西方商业立国的经验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

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借鉴西方商业立国的经验”与材料不相符,D项错误。

由材料“洋商会……日夕聚议,讨论研求”“华商……互分畛域,涣散不群……其势恒不能敌”可知当时华商与洋商竞争时的情形,故B项正确。

答案:

B

6.《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

“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激发了资本家投资实业的热情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解析:

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并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从而激发了资本家投资实业的热情,故C项正确。

B、D两项夸大了事实,A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7.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在此期间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国际市场的拓宽范围有限B.中国仍是世界原料产地

C.手工制品质量优于机器产品D.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

解析:

图表表明,中国原料出口增加、手工制品出口减少、机器出口增加,原料出口增加说明中国仍是世界原料产地,故B项正确。

机器产品出口增加与引进外来技术以及这一时期海外市场相对拓宽的刺激有关,A项错误。

手工制品出口减少与列强侵华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有关,虽然手工制品出口比重一直高于机器出口,但手工制品与机器产品并无可比性,材料也不能体现,C项表述错误。

D项与这期间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等史实不符。

答案:

B

8.1943年初,重庆的经济部发表的一份工业报告指出:

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

这表明

A.当时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C.当时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解析:

该报告表明,抗战时期,中西部地区工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出于持久抗战的需要,将沿海企业内迁,从而调整了中国的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

抗战期间,日本或毁灭或吞并中国民族工业,排除A项。

B项观点错误。

抗战期间,中西部地区成为抗战的后方基地,而“全国经济重心”仍然是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

答案:

D

9.2012年10月25日《现代金报》报道,浙江象山发现了61年前的“营业执照”(见右图),证书正上方印着毛主席像和国旗图案。

许可证以户主欧志达申请的八项内容登记。

这一发现折射出

A.新中国成立初政府的经济政策

B.浙江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

C.社会主义改造进展缓慢

D.私营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解析:

由“2012年10月25日”“61年前”可推断该“营业执照”应发放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再结合“营业执照”“许可证以户主欧志达申请的八项内容登记”等信息,可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政府的经济政策或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项。

题干所给信息并没有交待该“营业执照”所属的行业领域,B项缺乏判断信息;C项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D项“抑制”的表述不正确。

答案:

A

10.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

这说明

A.生产关系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B.“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C.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解析:

题目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A项内容,而且从材料中还存在着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信息来看,三大改造并没有彻底完成,排除A项;B、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可以排除。

从所给材料中不同经济成分的比重看,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为C项。

答案:

C

11.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一幅漫画《跃!

跃!

跃!

》。

下列四句民谣与该漫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是

A.“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B.“一棵玉米冲九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直弯腰”

C.“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D.“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解析:

根据漫画内容及标题可以判断该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时代特征:

C、D两项反映的都是新时期的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2.下面为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以1952年为100,按可比价格计算)。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工业

重工业

1952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57

167.8

124.8

228.6

183.2

310.7

  A.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B.新型民主政权的建立

C.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解析:

A、B两项都是推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从根本上看,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C项只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基础因素,排除C项;建设总路线是在1958年提出的,排除D项。

答案为A项。

答案:

A

13.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与国情及经济政策休戚相关。

观察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A.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比例适当

B.重工业发展迅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C.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改变了落后面貌

解析:

从数字看,煤、钢、原油的产量非常突出,增长幅度较大,表明重工业发展迅速,根据表中提供的时间,这一时期,正在开展“一五”计划和工业化运动,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答案为B项。

A项由表格信息无法得出;C、D两项中“‘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化的实现”的表述与表格时间不符。

答案:

B

14.下面文件的印发

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

《两年超过英国》报告的批语

(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这里主要是钢。

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毛泽东

六月二十二日

  A.直接加速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将超过英国

C.反映出中国经济可以高速度发展D.表明中国缺乏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共高层“左”的倾向已十分严重,正是在这一错误认识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大跃进”运动开始了,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对材料理解有误。

答案:

A

15.文艺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对右边漫画所折射出的时代气息,概括准确的是

A.均衡、协调

B.高速度、保民生

C.冒进、“左”倾

D.工业化、成就大

解析:

结合图片画面及其文字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所确定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故与其相符的时代气息应是“左”倾、冒进,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16.1949年解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分田单干、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模式。

1980年1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

“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这里,“原则上不同”主要是指

A.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C.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D.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分田单干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而包产到户时土地属于集体共有,这是它与分田单干的根本区别。

答案:

B

17.安徽小岗村里,矗立着“大包干”纪念馆,记录着“包产到户”带给农民的温饱。

“包产到户”能带给农民温饱,是因为“包产到户”

A.保证了农村劳动力投入B.保障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C.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解析:

“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是在土地公有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在这种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也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A项。

C项的说法错误,“包产到户”只是改变了经营方式,与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没有关系;D项“包产到户”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说法错误。

答案:

B

18.1986年8月3日,沈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倒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

右图是记者拍下的名叫《倒闭后滋味》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这主要反映出

A计划经济彻底消失

B.经济体制发生转变

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D.中小企业异军突起

解析:

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公有制企业倒闭,也就说明中国原来的公有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由于经营不善而被淘汰的情况。

从图中看,企业倒闭后工人下岗,因此说明了经济体制发生转变,答案为B项。

A项的说法错误,现在中国也存在着计划经济,排除;C项是从1988年开始的,D项与所给材料没有联系,都可以排除。

答案:

B

19.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

”材料中“包产到户”的经济性质是

A.集体经济B.国营经济C.个体经济D.合资经济

解析:

由材料信息“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

所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经济性质仍然是集体经济。

答案:

A

20.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到主张实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这说明了

A.家庭联产承包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入新内容

C.大土地经营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发生改变

解析: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各家分户经营,因此,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现代农业。

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故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D项。

A项说法错误,当初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的,事实上也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C两项。

答案:

B

2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调整。

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着眼点是

A.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B.服从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D.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材料已提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则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敌我矛盾。

土地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22.“浦东,以上海市1/12的面积和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的GDP和1/4的外贸出口。

浦东的GDP12年来增长了18倍,人均GDP从1990年的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7700美元。

”浦东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B.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C.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D.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解析:

从所给材料分析,主要是体现了浦东取得的成就,这一切应当是由于1992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答案为B项。

A项说法错误;C、D两项虽然都对浦东发展有帮助,显然,最为有力的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答案:

B

23.“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从经济角度分析,其本质内涵是

A.实行改革开放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对国际竞争D.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A项不具体,没有说明“中国模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应排除;B项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中国模式”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C项仅仅是B项的一种表现;D项是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叙述的,不如B项具体明确,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

B

2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中,可以感知中国特色道路的成功探索,主要得益于

①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立足于中国国情 ③切合时代脉搏 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由材料很容易判断,做到①②③是中国特色道路探索成功的关键。

④是在特色道路指导下取得的成果之一,不是原因,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25.目前,伴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增值等经济现象,很多人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各种评价,有的激烈反对中国继续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有的则认为“主动权基本上还是操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正确的态度是

A.顺应潮流,趋利避害B.连横合纵,争当老大

C.改革开放,融入世界D.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机遇,也有挑战。

那么我们的正确态度应是什么呢?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顺应潮流,趋利避害,借势发展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故正确答案为A项。

B项与当今时代主题相悖;C项是国内经济政策;D项是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

A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中国近代,“棉纺”见证了经济结构的变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88至1919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

这完全扭转了1870至1887年这段时期(1874年除外)的入超。

乍看起来,原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在清朝最后二十年中似乎大量增加了。

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把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

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内和出口两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和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者去购买较便宜的进口货;国内需要的减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材料二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摘编自《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原棉出口”产生的趋向及其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1-1911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6分)

答案:

(1)趋向及影响:

中国原棉出口大于进口——扭转了长期外贸入超的局面,同时原棉价格稳步上涨;出现棉花作物总产量大量增加的错觉——导致中国纺织业者所需原棉供应不足;中国从印度和日本购买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抑制了国内增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6分)

(2)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7.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点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说明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7分)

答案:

(1)基本态势:

A点之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分)原因:

“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完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分)基本态势:

A点之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挫折。

(1分)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

(2分)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发展服务于工业化的需要。

(3分)

影响:

初期取得成效,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摆脱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束缚了生产力的进步。

(4分)

28.社会变革是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2月20日,《四川日报》第三版以大半版篇幅刊出长篇通讯《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金鱼公社充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并配以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在全国党报中率先把“包”字明确作为言论的题目,大加宣扬,为“包”字正了名。

——《从喊响一个“包”字到再次带地入“社”》

材料二 安徽小岗村“一朝跨进温饱门,二十年走不上致富路”的状况,因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改变,他就是尽心尽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党的支农好干部——沈浩同志。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沈浩和小岗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兴办起旅游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沈浩同志事迹评述》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时期四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8分)

(2)小岗村的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4分)

答案:

(1)主要内容: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分)作用: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