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16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docx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4

第三章物态变化7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10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16

第六章电功率22

第七章电与磁24

第八章信息传递26

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29

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35

第十一章力与运动39

第十二章机械与人41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44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49

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53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

振动(举例:

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举例:

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

3.声速:

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

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

(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

(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

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

(举例:

吉他或翻书)

2.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一个人的声音大小)

3.音色:

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两个人声音不同)

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

(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真题大练兵】(2009年)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B.今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60℃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220V

2.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3.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5.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前三项都不同

6.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B〕

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

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

第二章、光现象

【教学目标】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5、光的折射定律,会完成折射光路图

6、光的色散

7、透镜成像及应用

8、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9、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光现象的相关知识。

【呈现形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

对反射定律以及折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折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透镜的应用通过填空或选择题德形式考查。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一、光的产生:

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

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

c=3×108m/s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光的反射类型:

(1)镜面反射(照镜子);

(2)漫反射(看黑板;物体的颜色)。

3、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对称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现实现象的解释:

海市蜃楼;筷子弯了等

五、光的色散

(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2)光的三基色:

红、绿、蓝;颜料的三基色:

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六、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

(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凸透镜成像:

物体在一倍焦距内,呈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呈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

在二倍焦距之外,呈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3、凹透镜:

(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3)近视眼的矫正。

【真题大练兵】(2011年)在图1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丹顶鹤在水中的倒影射灯射出的光柱铅笔在水面处“折断”雨后的彩虹

ABCD

图l

(2011年)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的是_______眼,应佩戴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2011年)图1O中0B是一条反射光线,ON为法线。

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

(2010年)2009年7月22日,重庆市民领略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如图4所示,每一个观察者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速所吸引和震撼,其实日食的产生是由于光沿传播形成的。

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镜,能会聚光线。

(2010年)同学们在中考考室力,能从不同方向考到监考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本堂考室科目:

XX、考室时间:

XX”等提示语,这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的缘故。

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入股6所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现象引起的。

(2010年)在如图所示的光学仪器中,使用时主要利用反射成像的是()

(2009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照相机、摄像机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它们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拍摄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选填“虚”、“实”)像。

(2008年)一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2秒钟,通过的路程约为___________m;当这束激光以30度的入射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角是____________度。

第三章物态变化

【考点聚焦】

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7、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8、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呈现形式】

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实例,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由某种物态变化的现象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且判断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像是中考试命题的重点。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形式出现。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温度

1.温度的意义

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

(3)会读温度计的读数(实验题经常出现)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熔化:

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放热)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

(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

液态→气态(吸热)

(a)蒸发:

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b)沸腾:

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

气态→液态(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

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

气态→固态(放热)

【友情提示】

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液化(雾;露珠)

汽化(夏天,衣服变干;)

凝固(冰)

熔化(冰融化)

凝华(霜;窗子上的冰花)

升华(冬天,衣服边干;樟脑球变小)

【真题大练兵】(2011年)4.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

A.深秋早晨的雾——液化

B.磁铁能吸引大头针——分子间存在引力

C.灰尘在空中飞舞——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2011年)10.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水在沸腾时需要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2010年)近年来,美丽山城天更蓝、水更清,大雾天气明显比往年少……。

2010年2月,重庆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其中雾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B、液化C、汽化D、升华

(2010年)同学们在理发店洗头时,常会看到理发师用电吹风给顾客吹头发的情景,如图9所示。

请你从此情景中找出一个与力、热或电有关的物理现象,并指出与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

物理现象:

电吹风吹出的风使头发飘动起来;物理知识: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

(2009年)如图2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2008年)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风云三号”精确预报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世界上最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将在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发生重要作用。

图9是运载火箭携带卫星发射升空的情景。

在火箭点火时,只见火箭底部的水池中涌出大量的“白气”,火箭和卫星就逐渐加速向上腾空而起,场面蔚为壮观。

(1)这些“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_________而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在发生这一变化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量(填“吸收”、“放出”)。

(2)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现象,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说出两个与能量相关的物理知识。

示例:

火箭点火时,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

3.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4.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5.电流的概念:

形成、方向、效应。

6.测量电流:

会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7.电压及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8.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9.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电路串并联特点以及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

【呈现形式】

由电路情况判断电路中出现了何种错误并且会改正电路错误,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的使用,电学是中考试命题的重点。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以及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1、摩擦起电(教材展示)

正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

负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扩展:

静电感应(教材展示)

2、

(1)电路: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称为电路。

(实例教学)

电路组成

(2)电路

(3)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源、开关、用电器等电路元件,并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教材展示、识记教学、实例教学、例题教学)

加油站: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

在电路中,电池的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物理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根据这个规定,电流接通时,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用电器等流入电源的负极。

3、电流及其测量:

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流的大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用符号Q表示,国际单位中,电荷量Q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电流表的使用:

Ø电流表与被测电器串联,不允许将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否则短路,烧毁电流表。

Ø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否则指针反转,容易把针打弯。

Ø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Ø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

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Ø使用步骤:

A.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B.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法)

读数

a)看清量程

b).看清分度值(一般而言,量程0~3A分度值为0.1A,0~0.6A为0.02A)

c).看清表针停留位置(一定从正面观察)

3、电压及其测量:

电压是使导体中的电荷定向移动的原因;

常见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

1、5V;一节铅蓄电池:

2V;家用电路:

220V

电压表的使用:

Ø电压表与被测电器并联,要测哪部分电路的电压,电压表就和那部分电路并联。

Ø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否则指针反转,容易把针打弯)。

Ø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电流表、电压表对比: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与被测对象的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能否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量程

0.6A和3A

3V和15V

每大格

0.2A和1A

1V和5V

每小格

0.02A和0.1A

0.1V和0.5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

相当于短路

很大,相当于断路

使用前要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所测量的值不能超过自身量程。

4、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

串联:

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

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

并联: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

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U1=U2=……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各元件不能独立工作,相互影响。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电流特点

I=I1=I2

I=I1+I2

电压特点

U=U1+U2

U=U1=U2

【真题大练兵】

选择题:

(2011年)5.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两盏灯都可能发光的是

A.只闭合开关S1

B.只闭合开关S2

C.只闭合开关S1、S2

D.开关S1、S2、S3都闭合

图3

6.某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4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电阻为0

B.该导体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电流为0

D.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V时,电流为0.6A

图4

(2010年)重庆市高速公路收费站于去年开始对过往的超载货车实施计重收费,某同学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计重秤原理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称重表相当于一个电压表B、电路中的R1是没有作用的

C、当车辆越重时,称重表的示数越小D、当车辆越重时,称重表的示数越大

(2009年)如图3所示的四种情景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徒手从输电线上取风筝

B.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上

c.家庭电路中导线绝缘层破损.

D、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

(2009年)李明同学为了探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他找来额定电压均为6v的L1、L2两只灯泡。

将两灯串联起来,按照图5所示的电路开始了实验探究,闭合开关后,看见灯L2微微发光,灯L1几乎不发光,则关于两灯的电阻R1,和R2、两灯的额定功率P1和P2的大小关系成立的是(不考虑灯丝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

A、R1>R2P1>P2

B.R1

C.R1>R2P1

D.R1P2

(2008年)如图5所示,家庭照明灯的一种按键开关上常有一个指示灯。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

当开关闭合时,只有照明灯发光;开关断开时,照明灯熄灭,指示灯会发出微弱光,以便夜间显示开关的位置。

根据这种按键开关的控制特性,能正确表示照明灯(甲)和指示灯(乙)连接方式的电路图是图6中的()

图6

填空题:

(2011年)8.教室里的电风扇与日光灯是_________联,电风扇正常工作时电压为_______V。

(2011年)12.在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3V。

闭合开关S,电流表①的示数为1.2A,电流表②的示数为0.3A,则通过R1的电流是_______A,R2的阻值是_________Ω。

(2011年)13.小明家中的电能表如图7所示,从表盘信息可知,小明家接入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超过_________W。

当家里只有微波炉工作时,电能表在1min内转60转,则微波炉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___J。

图6

图7

(2010年)某品牌快速电热水壶,其铭牌上标有“220V1500W”。

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质量为1、5kg,温度为40℃的水烧开,水需要吸收的热量是J。

若不计热损失,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烧开这壶水的时间是S。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哪三个因素有关。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3、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5、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及电路图,学会如何排除电路故障(08、09、10年中考实验中均有涉及)。

6、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8、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9、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欧姆定律的计算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呈现形式】

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欧姆定律以及由欧姆定律延伸出来的伏安法测定值是中考试命题的重点。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以及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1、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单位)

电阻的影响因素

(实验探究)

2、变阻器

(结构示意图)

3、

(1)实验探究:

电流的影响因素

得出结论:

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

(2)欧姆定律:

(结合电流、电压特点解题)

加油站:

由欧姆定律知:

那么知,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是否正确?

4、“伏安法”测电阻

原理:

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通过例题熟悉“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试验故障等相关考试重点。

5、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原理)

串联:

由U总=U1+U2+……,I总=I1=I2=I3=……则,R总=U总/I总=R1+R2+R3+……

并联:

U总=U1=U2=……,I总=I1+I2+I3+……则,U总/R总=U1/R1+U2/R2+U3/R3+……

由并联:

U总=U1=U2=……约掉所有的U,所以1/R总=1/R1+1/R2+1/R3+……

并联中,如果是两个电阻并联有R总=(R1+R2)/R1R2

6、家庭用电

进户线:

连接户外的供电电路的电线,通常有两根,一根火线,一根零线。

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地线不与外边进户线相接,而是连接在住宅楼埋入大地的接地导体上。

家庭电路中的三孔插孔中的一个孔就是连接在底线上的。

人体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真题大练兵】

(2009年)学习了电学知识以后,好学的李明仔细观察了家中电热水壶

的铭牌(如右表),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W

他将电热水壶中装满水,通电1.5min后,测出水温从由20℃上升到40℃。

在此过程中,水吸收热量J[c水=4、2×103J/kg、℃]

实验题:

(2011年)l8.小雷想知道小灯的亮暗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于是找来额定电流均小于0.6A,额定电压是2.5V的灯L1和额定电压是3.8V的灯L2,先后接在电源电压恒为6V的电路中,按照如图l6所示的电路开始探究。

图16图17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图16所示的电路图,将图17所示实物图连接完整。

(2)若小雷连接Eg路后闭合开关,灯L1几乎不发光,移动滑片P也不能改变灯的亮度。

原因是他把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_______.(选填“AB”或“CD”)接线柱接入了电路。

(3)小雷排除故障后,按图17所示的电路继续进行实验:

①闭合开关,滑片P向_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使灯L1发光,测出灯L1的相关物理量,记录和计算结果如下表:

次数

电压/V

实际功率/W

电阻Ω

1

1.6

O.20

O.32

8.00

2

2.5

O.24

O.60

1O.42

3

2.8

O.26

O.73

1O.77

②请将记录数据时遗漏的物理量和单位填入表格的空格处。

(4)小雷注意到灯L1的亮度变化是:

第二次比第一次亮,第三次比第二次更亮。

结合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小灯泡越亮,它的实际功率越________。

(5)用L2替换L1重复上面的实验时,需要改变_______表的量程,发现灯L2的亮度变化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