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17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能默写《牧童》。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疏通诗意,丰满诗中关键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

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特别提示:

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复习词和词牌。

2.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3.板书题目,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

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也一样。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简单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4、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5、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

“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

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

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

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

下雨啰!

’”

②讨论: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

“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

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摘录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在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二、题解

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啊?

故事发生在童年,童年的时候作者有了一个发现。

这个发现是什么呢?

你们觉得好奇吗?

有没有想要读下去的感觉?

三、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

迫害厘米淘气眉目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运转自如不怀好意

翻来覆去一本正经情不自禁默不作声

2、单个字认读。

四、围绕“发现”,初读课文:

1、现在就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吧!

你们到文章中去看一看,作者到底发现可什么?

2、课文读完了吗?

现在,有没有同学来告诉我,作者童年到底发现了什么?

(胚胎发育的规律)。

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对,就是这句。

好,那作者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快速浏览,思考:

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分别是哪几件?

4、根据这几件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五、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2、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童年的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六、布置作业:

抄字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的第一部分,“我”的发现有趣吗?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听朗读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我梦中飞行(3)—请教老师(4-11)—想象研究(12)—思考推算(13)(板书)

2、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

想些什么?

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听朗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3)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4).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三、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四、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写一写自己童年的发现。

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

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请教老师

想象研究

思考推算

富于幻想执着探索幽默风趣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回顾本单元已学过的《古诗词三首》。

2.预习课文。

3.搜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同学们觉得像不像一首小诗呢?

听后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说)这短短的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欢乐。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板书课题。

2.从本单元刚刚学习的三首古诗词中,你知道了该怎样学习呢?

(学生说)是呀,我们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正确,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诗读流利,读完后想一想:

这两首儿童诗大体写了什么内容?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文)

3.先小组内读、互相纠正读音。

4.师生交流两首诗的大概内容及初步感受。

(板书:

美好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三、品读体验

(一)学习第一首诗《我想》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我想》,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

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⑴学生交流

⑵重点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在、伸进、汲取、长;装在、看、瞧、望等词语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结合挂图)

⑶有感情地朗读。

2.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⑴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来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

(结构一致)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

“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句式相同)

③每一小节里的动词用得准确,如“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2)读一读:

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来体会(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

读了这首诗,老师有一个疑惑,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前几小节都写想象,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最后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可让学生讨论一下)师让学生知道,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