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90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docx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2009-01-0217:

54提问者:

lihao19890130|浏览次数:

2229次

1.诗三百

2.赋比兴

3.乐府诗

4.建安风骨

5.初唐四杰

6.新乐府运动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09-01-1011:

42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

《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

“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

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精华介绍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650~693?

),唐代诗人。

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初唐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唐宋八大家”、“唐代三李”、“初唐四杰”、“竹林七贤”分别指谁?

2006-07-3111:

05提问者:

闪电人xx|浏览次数:

33984次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06-07-3111:

07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唐代三李:

李白,李贺,李商隐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派2李杜3古文运动4红学5诗经6三曹三苏7魏晋南北朝小说8初唐四杰9唐宋八大家10宋词11元

2011-06-2323:

02提问者:

匿名|浏览次数:

1532次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11-06-2411:

14

1歌颂大自然,田园,乡村,之类的诗派2李白杜甫3就是一场宣扬复兴古问的运动4研究红楼梦5孔子编的一部诗集6不懂7就是那时期的小说呗8白度9白度10宋朝词非常兴盛,所以讲词时说宋词11朝代,rmb

0|评论

求助知友

白熊肚子大|六级采纳率23%

擅长领域:

动漫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共3条

2011-06-2411:

17yaya123470|三级

1、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孟浩然、王维等。

2、盛唐时期指李白、杜甫;晚唐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3、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

4、有关《红楼梦》的学术研究。

5、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6、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

7、不是三言两语解释的清的。

8、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9、唐代:

韩愈、柳宗元;宋代:

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

“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

”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

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

“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

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

“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

“住在什么地方?

”吴生哄骗说:

“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

”王生又再三再四嘱托吴生,吴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王生从此之后饮食渐渐增加,身体一天一天地恢复。

看看枕头底下,花虽然干枯了,还没有凋落,细细地拿在手上赏玩,如同见到了那个人。

吴生不来他感到奇怪,写信叫吴生来。

吴生支吾推托不肯赴召。

王生因怒恨而生气,心情悒郁,很不高兴。

王母担心他又生病,急着为他选择女子作妻,稍微和他一商量,他总是摇头不答应。

只是每天盼着吴生。

吴生最终没有消息,王生更加怨恨他。

转而又想,三十里地并不遥远,为什么一定要仰仗别人?

于是把梅花放在袖中,赌气自己去西南山中寻找,家中人却不知道。

王生孤零零地一个人走,没有人可以问路,只是朝着南山走去。

大约走了三十余里,群山重叠聚集,满山绿树,空气新鲜,感觉特别清爽,四周安静,一个行人也没有,只有险峻狭窄的山路。

远远望见谷底,在丛花群树中,隐隐约约有小的村落。

走下山进入树林,见到房屋不多,都是茅屋,而环境十分幽雅。

向北的一家,门前都种着柳树,院墙内桃花杏花还开得很繁茂,夹杂着几株美竹,野鸟在其中鸣叫。

猜想是人家园房,不敢贸然进去。

回头看着,对着门有块石头平滑而光洁,就坐在石头稍事休息。

不久听见墙内有女予高声叫“小荣”,声音娇细。

正在静心听的时候,有一女子由东向西,手执一朵杏花,低着头自己想把花簪在头上;抬头看见王生,于是就不再簪花,含笑拿着花走进门去。

王生仔细一看,这女子就是上元节时在途中遇见的。

心中非常高兴,但是想到找不到关系门路进去;想喊姨,只是从来没有来往,害怕有讹误。

门内又无人可问,坐立不安,来回徘徊,从早晨直到太阳偏西,眼光顾盼,几乎要望穿,连饥渴都忘了。

时时望见女子露出半个面孔来窥看他,似乎是惊讶他久不离去。

忽然一位老妇扶着拐杖出来,看看王生说:

“你是哪里的年青人,听说你从早上辰时就来了,直到现在,你想要干什么?

不会肚子饿吗?

”王生赶忙起来行揖礼,回答说:

“将在这儿等亲戚。

”老妇人耳聋没听见。

王生又大声说了一遍。

老妇人于是问:

“你的亲戚姓什么?

”王生回答不出来。

老妇人笑着说:

“奇怪啊!

姓名尚且不知道,怎么能探亲?

我看你这年青人,只不过是书痴罢了。

不如跟我来,吃点粗米饭,家里有短榻可以睡,到明天早上回去,问清楚姓名,再来探访,也不晚。

”王生正肚子饿,想吃饭,又因为从这以后渐渐接近那美丽女子,非常高兴。

跟从老妇人进去,见到门内白石铺成的路,路两边树上开着红花,一片一片坠落台阶上。

顺着路曲折转朝西边,又打开一扇门,豆棚花架布满庭中。

老妇人恭敬地请客人进入房舍,四壁泛白,光亮如镜;窗外海棠树,枝条带花伸入屋子里;垫褥坐席,茶几坐榻,样样都非常洁净光亮。

刚刚坐下,就有人从窗外隐约窥看。

老妇人叫道:

“小荣,赶快吃饭。

”外面有婢女高声答应。

对坐的时候,详细介绍家族门第。

老妇人说:

“你的外祖父,是不是姓吴?

”王生说:

“是的。

”老妇人吃惊地说:

“你是我的外甥!

你母亲,是我妹妹。

近年来因为家境贫寒,又没男孩子,于是致使相互之间消息阻隔。

外甥长成这么大,还不认识。

”王生说:

“我这次来就是为了找姨,匆忙当中忘了姓名。

”老妇人说:

“我姓秦,没有生育,只有一个小女儿,也是妾生的。

她的母亲改嫁了,留下来给我抚养,人也不算愚钝;只是教育太少,喜嬉闹,不知道忧愁。

过一会儿,叫她来拜见你认识你。

”没有多久,婢女准备好了饭,鸡鸭又肥又大。

老妇人不断地劝王生多吃,吃完饭后,婢女来收拾餐具。

老妇人说:

“叫宁姑来。

”婢女答应着离开。

过了不久,听到门外隐隐约约有笑声。

老女人又唤道:

“婴宁!

你的姨表兄在这里。

”门外嗤嗤的笑声不止。

婢女推着婴宁进门,婴宁还掩住自己的口,笑声不能遏止。

老妇人瞪着眼睛说:

“有客人在,嘻嘻哈哈,成什么样子!

”婴宁忍住笑站着,王生向婴宁行揖礼。

老妇人说:

“这是王生,是你姨的儿子。

一家人尚且互不相识,真是让人好笑。

”王生问:

“妹子有多大年纪?

”老妇人没有听清,王生又说了一遍。

婴宁又笑起来,笑得俯下身子,头都没法抬起来。

老妇人对王生说:

“我说教育太少,由此可见了。

年纪已经十六岁,呆呆傻傻像个婴儿。

”王生说:

“比我小一岁。

”老妇人说;“外甥已经十七岁了,莫非是庚年子出生,属马的?

”王生点头说是。

又问:

“外甥熄妇是谁?

”王生回答说:

“还没有。

”老妇人说:

“像外甥这样的才貌,怎么十七岁还没有聘定妻室呢?

婴宁也还没有婆家,你两人非常相匹配,可惜因为是内亲有隔碍。

”王生没作声,眼睛注视着婴宁,一动也不动,根本无暇看别的地方。

婢女向婴宁小声说:

“眼光灼灼,贼的样子没有改变。

”婴宁又大笑,回过头对婢女说:

“去看看碧桃花开了没有?

”赶快站起来,用袖子掩住口,用细碎急促的步子走出门。

到了门外,才纵声大笑。

老妇人也起身,叫女仆铺设被褥,为王生安排住的地方,说:

“外甥来这儿不容易,应当留住三五天,慢慢再送你回去。

如果嫌幽闷,房屋后面有小园可供你消遣,也有书可供长读。

  第二天,王生到房子后面,果然有半亩大的园,细草如毡铺在地上,杨花朵朵散落在小径上。

有草房三间,花树四面环绕着草舍。

王生穿过花丛,慢步行走,突然听到树上有沙沙的声音,仰头看,原来是婴宁在树上。

看见王生来,狂笑起来,几乎要从树上掉下来。

王生说:

“不要这样!

要掉下来了。

”婴宁一边从树上下来一边笑,笑不能止,将要到地上的时候,一失手,掉下来了,笑声才止住。

王生扶着婴宁,暗中捏她的手腕,婴宁的笑声又起,靠着树不能止,很久才停下来。

王生等她笑声停下来,才拿出袖中藏的梅花给她看。

晏宁接过花来说:

“花枯了,为什么留着它?

”王生说:

“这是上元节时妹子留下来的,所以留着它。

”婴宁说:

“留它有什么用意?

”王生说:

“用以表示爱你不忘你。

从上元节和你相遇,天天思念以致生病,自以为要死了,没想到能再见到你的面容,希望你怜悯我这一片痴情。

”婴宁说:

“这是很小的事情,既是亲戚还有什么吝啬,等兄长走的时候,将唤老奴来,在园中折一大捆花背着送你。

”王生说:

“妹子太傻了。

”婴宁说:

“怎么就是傻?

”王生说:

“我不是爱花,是爱拿花的人。

”婴宁说:

“本来就有亲戚之情,爱还要说什么?

”王生说:

“我所说的爱,不是那种亲戚之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说:

“有区别吗?

王生说:

“夜晚同床共枕啊。

”娶宁低头想了很久,说:

“我不习惯与不熟悉的人一起睡觉。

”话还没说完,婢女暗中来到,王生急急忙忙地走开。

不一会儿,在老妇人那儿会面,老妇人问:

“去了哪里?

”婴宁回答在园中说话。

老妇人说:

“饭熟已经很久了,有什么长话,琐琐碎碎到这个样子?

”婴宁说:

“大哥想要和我同睡。

”话还没说完,王生十分窘迫,急忙用眼睛瞪着婴宁,婴宁微笑着停了下来。

幸好老妇人没听见,还是絮絮叻叨地盘诘着。

王生赶快用别的话掩饰过去,就小声地责备晏宁。

婴宁说:

“刚才这话不应当说吗?

”王生说:

“这是背着人说的话。

”婴宁说:

“背着别人,难道能背着老母?

况且睡觉原本是家常事,为什么要背人。

”王生怨怪婴宁的傻,但没有办法使她领悟自己的话。

  饭刚吃完,王生家中人牵了两头驴来找王生。

这以前,王母等王生很久不回家,开始怀疑。

到村中寻找,竟然没有一定踪迹,就去询问吴生。

吴生记起以前说的假话,就让王母到西南山中去寻找。

一头经历几个村庄,才到这地方。

王生出门,恰好遇见找自己的人。

于是就进去告知老妇人,并且请让婴宁和自已一同回去。

老妇人高兴地说:

“我有这个愿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我老弱的身躯不能去远处,外甥能带妹子去,认识阿姨,非常好。

”就呼叫婴宁,婴宁笑着来了。

老妇人说:

“有什么喜事,笑起来就不停?

你假若不笑,将会成为一个完好的人。

”婴宁就故意鼓起眼睛。

老妇人就说道:

“大哥想要同你一起离开,你可以就去整理行装。

”又用酒食招待王生家中人,才送他们出门,说:

“你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很多人。

到了他们那儿将不要回来,稍微学些诗,学些礼,也好将来事奉公公婆婆。

就烦阿姨为你选择一个好的配偶。

”王生等人于是出发。

走到山坳回头看,还隐约看见老妇人靠着门朝北望。

  回到家中,王母看见婴宁非常漂亮,惊奇地问是什么人。

王生回答是姨表妹。

王母说:

“以前吴生和你说的,是哄骗你。

我没有妹妹,从哪里得到外甥女?

”于是问婴宁,婴宁回答说:

“我不是这个母亲生的。

父亲姓秦,死的时候,我还在襁褓中,记不起那时的事。

”王母说:

“我有一个姐姐嫁给姓秦的人,倒是确实的。

但她死了很久,怎么能又活过来?

”于是细问老妇人的面目特征和脸上的黑痣,都完全和那姐姐的特征符合。

王母又疑惑地说:

“这倒是我姐姐,但是已死多年,怎么能又活过来?

”正在疑惑的时候,吴生来了,婴宁回避进入内室。

吴生询问知道了情况,迷迷惑惑地想了很久。

忽然说:

“这个女子名叫婴宁吗?

”王生肯定了,吴生急忙说是怪事。

问他怎么知道婴宁的名字,吴生说:

“嫁到秦家的姑姑去世后,姑夫一个人独居,被狐妖所迷惑,害虚症而死。

狐妖生下个女儿,名叫婴宁,还用包被包着躺在床上,家中人都见过她。

姑夫死后,狐妖通时常来。

后来家中求得道士的符咒贴在壁上,狐妖才带着女儿离去。

莫非这就是那个女儿吗?

”大家正在疑信参半的时候,忽然只听到室内传出哧哧的声音,都是婴宁的笑声。

王母说:

“这女子也太憨。

”吴生请求和她见面。

王母进入内室,婴宁笑声正浓不顾母命。

王母催促她出去见吴生,她才极力忍住笑,又面对墙壁呆了一会,才从内室出来。

刚刚行完拜礼,又转身急忙进入内室,放声大笑。

在屋子里的妇女,都被她逗笑了。

  吴生请求让自己去婴宁家看看有什么奇异的地方,顺便为王生、婴宁作媒。

找到那村庄所在的地方,全无房屋,只有零落的山花而已。

吴生记起姑姑埋葬的地方,好像离这儿不远,但是坟墓已经被荒草埋没,没有根据可以辨认,于是诧异惊叹地返回去。

王母怀疑婴宁是鬼,进去把吴生看到的情况告诉婴宁,婴宁一点儿也不害怕;王母又体恤婴宁没有家,婴宁也一点儿没有悲伤的意思,嗤嗤地憨笑而已。

没有人能猜到她的心意。

王母叫小女儿和婴宁同起同住,清晨婴宁就来请安。

婴宁会操持女工,手艺精巧,无人能比。

只是喜欢笑,即使禁止她笑也不能止住。

但她笑起来非常好看,虽然有些随意但不损害她容貌的美好,人们都乐于见到她笑。

邻人家的女孩、年青的妇人,争着和她来往。

王母挑选吉日将为她和王生举办婚礼,但终究害怕她是鬼。

暗中在太阳底下察看,她的身影又和常人没什么两样。

  到行婚礼的这一天,人们让婴宁穿上华丽的服装行新嫁妇的礼仪,婴宁笑得非常厉害,以致不能抬头弯腰,于是只好作罢。

王生因为她憨傻,担心她泄漏房中隐秘的事情,但婴宁却深藏这秘密,不肯说一句。

每次遇上王母忧愁或是发怒,婴宁来了,笑一笑就会解忧息怒。

奴婢有小的过错,害怕遭到鞭打,往往求婴宁到王母处去和王母说话,有罪的奴蜱这时来求见,常常得以免罚。

而婴宁爱花成癖,在亲戚中到处寻找好花来栽种,并且私下典支金钗,重价购求纯种来种植,几个月后,台阶路旁藩篱旁边,处处都种了花。

王家庭后有木香一株,攀援满架,与两边邻家相近。

婴宁常常攀登架上,摘花赏玩,或是簪在头发上。

王母有时遇见,就会呵斥她,婴宁最终还是没有改掉这爱好。

有一天,西邻的青年看见她,注视出神,心驰神往,婴宁不躲开,只是笑。

西邻的青年人认为此女已有意于自己,心意更加没有约束。

婴宁指着墙底,笑着从架上下来。

两邻的青年人认为她是指示约会的地方,非常高兴。

到晚上赶过去,婴宁果然在那儿。

于是靠过去就行淫乱,而自己的下身像是受到锥子刺,痛彻于心,大叫着倒了下来。

仔细一看,并不婴宁,原来是一段枯木倒卧在墙边,他交接的地方是枯木上水滴出来的一个洞。

西邻老父听到叫声,急忙跑过来细问,西邻青年只是呻吟而不说话。

妻子来,才把实情告诉妻子。

点着火把照看那个水淋洞,看到洞中有个巨大的蝎子,像小的螃蟹那么大。

西邻老父砍碎枯木,捉住蝎子杀死了。

把儿子背回家半夜就死了。

西邻老父就把王生告到官府,告发婴宁的妖异行为。

县官一向仰慕王生的才气,熟知王生是笃行正道的士人,说西邻老父是诬告,将要杖责西邻老父。

王生代他乞求才免于受杖责,于是把他放回去。

王母对婴宁说:

“憨狂到这样子,早知道过于高兴就隐伏着忧虑。

县官神明,幸好不牵累我们;假如碰上糊涂官,一定传唤妇女到公堂对质,我儿还有什么面目见家乡的人?

”婴宁脸色严肃,发誓不再笑。

王母说:

“没有人不笑,只是应当有一定的时候。

”但婴宁从此竟然不再笑,即使故意逗她,也终不会笑;但是整天未曾看到她有忧戚的神色。

  有一天晚上,婴宁对着王生落泪。

王生对此感到奇怪。

婴宁哽咽着说:

“以前因为跟从你的日子短,说出来怕引起你们害怕惊异;现在看婆母和你,都十分关爱我,没有异心,把实情告诉你恐怕无妨吧。

我本来是狐生的。

母亲临离开的时候,把我托给鬼母,我和鬼父相依十余年,才有今天。

我又没有兄弟,依靠的只有你。

老母在山坳里孤寂独处,没有人同情她让她和丈夫合葬,在九泉之下常常为此伤心怨恨。

你假如不怕麻烦不惜资费给她改葬,使地下的人消除这怨痛,也希望以后生养女儿的人不忍心溺死或遗弃。

”王生答应了她,但是担心坟墓被荒草遮掩。

婴宁只说:

“不用担忧。

”夫妻二人选定日子,用舆装着棺材去山中。

婴宁在荒草杂木中,指示墓的位置,果然从中找到老妇人的尸身,皮肉还留存。

婴宁拍着尸身哀痛地哭。

装入棺材抬回来,找到秦氏姨父的墓合葬。

这天夜晚,王生梦见老妇人来道谢,醒过来向婴宁陈述这事。

婴宁说:

“我夜晚见到了鬼母,她嘱咐我不要惊吓了你。

”王生怪她不挽留鬼母,婴宁说:

“她是鬼,活人多,阳气盛,她哪里能久留?

”王生问小荣,婴宁说:

“这也是狐,最狡黠。

狐母把她留下来照看我。

常常取来果饵喂着我,所以非常感激她,对她的思念常常记挂在心中。

昨天问鬼母,说她已经嫁了人。

”从此,每年寒食节,夫妻二人到秦氏姨父墓地拜扫,从不间断。

过了一年,婴宁生了一个儿子,在襁褓中,就不畏惧生人,见人就笑,也大有母亲的风范。

  异史氏曰:

“看她嗤嗤憨笑,好像是全无心肝的人;但是那墙下的恶作剧,她的狡黠又有谁比得上!

至于她凄告地眷恋鬼母,笑改变为哭,我们的婴宁恐怕是用笑隐藏真实情感的人啊。

我听说山中有种草,叫做‘笑矣乎’,嗅嗅这种草,就会笑而不止。

房中种有一株‘笑矣乎’,那么合欢草、忘忧草就都没有价值,相形逊色了;至于像杨贵妃那样的‘解语花’,就要嫌她扭捏作态了。

参考资料: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67|评论

(1)

求助知友

芍小悦|二级采纳率25%

擅长领域:

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理工学科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共3条

2008-12-2519:

14End蔠點|四级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

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

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

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

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

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

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

其实未必如此。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

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

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