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91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x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十四)

古典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上)

古典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寄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借古抒怀、托古讽今)、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或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对比、虚写、象征等。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我们学过的许多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都有对这种手法的使用。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练习:

指出下面诗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

梦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落空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落叶

(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思远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三、托物寄意。

托物寄意,就是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寄托于对某一物的描写,也就是借助对某一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或表现对所描写之物的喜爱、憎恶之情,或借物喻人(也属于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

它可具体分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等三种手法。

关于托物寄意的三种方法,在前面介绍人与物的时候也有详细介绍,这里也不再赘述。

四、借古抒情。

所谓借古抒情,就是借助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怀古词,在整首词中作者所怀之古乃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周瑜。

词的上阕虽没有直接写周瑜,却是为下阕写周瑜做铺垫,或者说是通过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众多的豪杰(“多少豪杰”)来烘托下阕要出现的主角周瑜。

下阕前六句是对周瑜的描写,突出其少年风流、英姿勃发、指挥若定的形象和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表现了作者对周瑜的高度赞美之情。

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又为什么要赞美他?

我们看最后四句,这四句,作者写的是自己,他自嘲“多情”,说自己“早生华发”,又说自己的人生如梦。

作者说自己“早生华发”很明显是把自己和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少年得志英姿勃发的形象进行对比。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游黄冈赤壁时所作。

苏轼极有才华,二十岁出头就名扬京师,也是少年得志。

同时,苏轼也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自幼即“奋励有当世志”,后却因与新党政见不合不被重用并离开朝廷,在四十多岁时更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可以说是空有才华与抱负却不被重用、无从施展。

正因为如此,苏轼在词作的末尾才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

清楚了苏轼人生际遇与周瑜的迥然不同,我们就明白了其塑造周瑜的目的,除表达对周瑜的赞美之外,更是表达对自己遭遇的愤懑与无奈。

我们再看陆游的《书愤》一诗: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题为“书愤”,当然是写心中的怨愤的。

诗歌前两联是回忆:

首联回忆自己早年年轻气盛,满怀收复中原的豪情;颔联回忆自己当年军中的战斗生活,同样豪气冲天。

颈联写诗人的现状。

“塞上长城”是用典。

南朝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以“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曾自许为“塞上长城”的诗人,因为朝廷的投降主张,此时两鬓已斑而壮志难酬,这种自许只是一种徒然,因此诗人在“自许”之前着一“空”字。

前三联,诗人昔日的豪情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其怨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诗人的“愤”已经得以充分表现。

尾联是怀古,是对《出师表》的赞颂,更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问题是,诗人为何为什么要赞颂《出师表》与诸葛亮?

我们知道《出师表》是诸葛亮是出师北伐之际给后主刘禅所上的表文,其中既有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也有北伐的决心。

诗人在尾联怀古实则是借诸葛亮及其《出师表》抒写自己的胸怀与渴望:

虽然“衰鬓”“已斑”,仍然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挥师北伐,收复中原。

上面两首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体是在怀古,可称之为咏史怀古诗;《书愤》只是个别词句在写古人古事,其中借古人古事来表情达意的部分,也可称之为用典。

一般来说,古典诗歌中写古人古事都是为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服务的。

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这样几种:

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写自己的胸怀与抱负;感慨自己的身世或遭遇;影射现实,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警示;寄托哀思;表达自己古人古事不同的认识和评;等。

具体到一首诗中,其写古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我们结合诗句、诗人与所写之古做认真分析。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这首怀古诗中,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请简要分析。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

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古典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中)

五、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或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是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诗歌常常借助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达其思想感情。

如果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那么,诗歌对抒情主人公语言、动作、行为等的描写就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张籍的《秋思》、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等均是是如此。

如果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诗人塑造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往往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凭依。

如,李白《古风(其十)》中对鲁仲连的塑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队周瑜形象的塑造,等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示秬秸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饼儿形象?

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勤奋辛苦、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赞佩的卖饼儿形象。

为了生计,他每天在人们还未出门时已经开始叫卖,冬天北风刺骨,他不忧自己衣单却为饼冷难买而忧。

诗人塑造这个形象意在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①引领:

伸颈远望。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对诗歌加以赏析。

“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

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②。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③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

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烦襟:

烦闷的心怀。

③仍:

又。

这首诗的颔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颔联表现了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的。

作者写自己脱掉鞋子把脚浸泡在清凉的水中,在岸边的岩石上铺上衾被躺卧休息,可见其罢官后内心的轻松、闲适。

六、对比。

对比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常见方式,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人、物、事、景等放在一起,在强烈的反差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将古人周瑜的少年风流与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自己的老而无成进行对比,表现出心中的怨愤无奈。

再如陆游《书愤》中将自己年少时收复中原的豪气与现实中被弃掷不用乃至于衰鬓已斑的处境进行对比,不仅表现出愤懑不平,也透露出对南宋王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不仅如此,诗歌尾联又借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北伐中原的雄心,并以之与自己目前的处境再次形成对比,就把一个不计个人恩怨一心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除以上两例外,前面所提诗歌中借助对比表达思想感情的还有修睦《落叶》中落叶与松的对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昔盛今衰的对比、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中未开海棠与桃李的对比、王铚《春近》中景与人的对比、等等。

诗歌中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对比有古与今、虚与实、景与情、物与人、人与人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苹洲烟雨:

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前三句回忆当年军中生活,有什么作用?

词的上阕回忆当年军中灯下纵情博戏和马上飞驰射箭的豪迈生活,意在与今日被弃置不用只能在江边钓鱼的处境形成对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2)上阕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的?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是通过对比表达的: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中唐时期达官贵人不顾百姓死活只知寻欢作乐的愤慨,表达对尖锐社会矛盾的极度忧虑之情,是通过对比表现的。

诗歌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两句写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统治者的无耻与罪恶,表达了对贫富悬殊忧虑。

古典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下)

七、虚写。

诗歌中的虚写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作者所写若非眼前,一般即为虚写,包括回忆、想象、梦境等。

虚写的对象可以是人、景(包括场景)、事等。

诗歌用虚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使其与现实形成对比,在虚实对比中表达思想感情。

如《书愤》一诗对往昔的回忆就与诗人的现实处境形成对比,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表达出愤懑不平。

再如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一词对当年军中生活的回忆、欧阳修《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一词对自己与朋友同时高中同榜是春风得意情形的描写等,都是在虚实对比表达感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诗,表面上没有虚与实的对比,实则暗含对比。

如李煜《虞美人》中对故国破败现状的想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实则暗含与昔日繁华的对比;柳永《雨霖铃》中对分别之后自己凄凉孤独情形的想象,暗含与两人在一起时欢乐时光的对比;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中的神仙境界,暗含与现实的对比。

二是诗歌要表达某种感情却不直说,而借助虚写曲折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歌表现的是冬至之夜在外漂泊的诗人孤独中对家人的思念。

不过,诗歌并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想象家人在深夜谈论着远行的自己,这就把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曲折的表达了出来。

再如梅尧臣的的《送何遁山人归蜀》: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

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

作为送别诗,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诗歌时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

想象。

这首诗的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

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

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

此句写景,作用有二:

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

“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

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这里,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

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

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家人?

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自己的父亲?

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

这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

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于是,后两联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的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

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

社燕者,春燕也。

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

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

“征衣”,旅人之衣。

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

此联一“逢”一“洗”,写进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

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

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虚写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常用手法,可以把感情表达的更为婉转,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月②,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乱中,时杜甫被叛军所俘,困于长安。

②鄜州:

今陕西富县。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安置于此。

  

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诗人通过想象家中的妻子在晚上对月思念自己,希望与自己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含蓄委婉。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上阕对当年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上阕回忆当年旧皇宫里花柳掩映楼阁、宫女环绕万岁山,宫殿里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与现在京畿郊外满是敌人的铁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痛心。

(2)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外敌入侵后北方地区生灵涂炭的悲慨,②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渴望与信心,③表达功成身退的畅快喜悦。

八、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诗文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诗文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

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两者又是不同的两种手法。

其不同在于,象征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即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象征物)并非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被象征物),而只是其用以表现所要表现内容的一种媒介,而且作者真正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不会直接在作品中写到;而比喻是把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比作与之相似的另一物,只是为了使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其本体与喻体往往都会在作品中出现。

咏物诗中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使用的都是象征手法。

作者表面是在描写物,实则是或借物来写人,或借具体的物表现人才具有的抽象的精神品格。

前面出现的杨万里的《野菊》、虞世南的《蝉》、徐渭的《题葡萄图》、储光羲的《咏山泉》、刘一止的《小斋即事》、修睦的《落叶》、陆游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均是如此。

在古典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象征义,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

如,月亮象征思念,梅花象征坚贞,鸥鹭象征自由,船象征飘泊羁旅,扁舟象征归隐,杨柳象征留恋、思念,芭蕉、猿、子规(又叫杜鹃)、鹧鸪等象征愁苦,蝉象征高洁,等等。

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读诗的时候遇到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切莫机械地想当然地理解,还是要结合整首诗来把握其含义。

因为这些意象虽然有其较为固定的象征义,但并不绝对,在一首诗里其作用还是要从属于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除用物来象征外,诗歌中也有以景来象征者。

请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首怀古抒情之作。

诗歌的前两联表达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

颈联描写登台所见,境界开阔,此联意在以自然的不变反衬人事的变化。

尾联是诗人在抒怀。

“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是诗人能够一展抱负的地方,但现在极目远眺却看不到,表达壮志难酬的愁思。

不过,长安为何看不见呢?

诗人说是“浮云蔽日”。

诗人身处金陵,望不到长安是情理之中,为何却将其归罪于“浮云蔽日”这样的自然现象呢?

原来,作者明言“浮云蔽日”,实则以其暗示当时的政治现实:

皇帝被一些小人所包围蒙蔽。

这就揭示了自己迫不得已离开长安,壮志难酬的原因了。

此处的“浮云蔽日”便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的使用往往是因为作者或不能明说,或不愿明说。

阅读这类诗歌,要注意描写对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①张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③无?

【注】①张水部,张籍,诗人水部员外郎。

这首诗是诗人朱庆馀在参加进士科考试前呈送给张籍,希求其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介绍自己而写的。

②舅姑,公婆。

③入时,合乎时宜。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女子?

结合题目看,诗人描写这个女子的目的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谨慎、羞涩的新婚女子。

她刚刚成婚,为拜见公婆经过一夜精心打扮仍害怕得不到其接受而心中忐忑,早上起来轻声征求夫婿对她妆容的意见。

整首诗使用象征的手法,描写这个女子意在表达自己在科举考试之前内心的忐忑,征求张籍对自己作品的意见,看它是否投合主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