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19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

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序  言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时期是铜仁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的最关键时期,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

为了抓住历史机遇,迎接风险挑战,优化经济发展内在素质结构,促进生产制造型供应链的无缝衔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铜仁市需要以“提质、降本、增效”的方式定位现代物流业,有效整合交通、仓储、信息控制和增值服务功能,提高物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满足产业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集成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以便应对日趋激烈的周边地区与国内国际竞争。

《贵州省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依据国家、贵州省和铜仁市有关规划与政策法规,立足于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客观发展阶段,围绕主导产业派生而出的主要物流服务功能,认真梳理了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和面临形势,详细阐述了发展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重点论证了发展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交通通道和物流节点角度设计了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空间布局,深入剖析了发展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建设工程,全面分析了发展铜仁市现代物流业的保障措施。

《贵州省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对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做出了统筹安排,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个区县、乡镇制定物流产业规划、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业发展相关政策意见、审批核准物流重大项目的依据。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处于成渝经济区、黔中经济圈交叉范围,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境内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历史创举,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湘黔高铁经济带、“互联网+”战略、大数据和网络强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国内外大环境,为加快推进全市物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繁荣各类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优化“两区一走廊”经济空间布局,整合与优化全市物流资源,完善物流立体网络,形成快捷、便利、畅通、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挥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黔东北、渝东南、湘西等地区的集聚辐射作用,特编制《贵州省铜仁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统筹指导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

(2)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

(4)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

(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6)国家发展改革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43号);

(7)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商建发〔2014〕60号);

(8)商务部《关于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商流通函[2014]790号);

(9)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号);

(10)贵州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1)贵州省《贵州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12)贵州省《贵州省综合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

(13)贵州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4〕18号);

(14)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的批复》(黔府函[2014]232号);

(15)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6)铜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铜党发〔2013〕19号);

(17)铜仁市《关于印发铜仁市现代物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办发〔2015〕40号)

(18)铜仁市《铜仁地区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9)铜仁市《铜仁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20)铜仁市《铜仁市“十三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21)铜仁市《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

(22)铜仁市《铜仁市“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

(23)铜仁市《铜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2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规范。

(三)规划对象

现代物流业主要包括生产制造型供应链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控制等物流服务活动。

规划对象具体包括交通物流、工业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逆向回收物流、粮食物流、危险品化工物流、城乡配送等。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覆盖《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编制》范围,面积1.8万平方公里,重点是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区县的城市功能区、重要交通枢纽、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商品交易专业市场。

(五)规划期限

规划期:

2016-2020年。

二、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1. 现代物流业的经济基础已然夯实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1年铜仁撤地设市以来,铜仁经济发展增速明显,经济发展指标始终保持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列武陵山片区各市州首位,实现高于全国、全省的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770.89亿元,年均增长14.6%;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685.8亿元,增加值达到167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33.24%,增速排全省第2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75户,增速排全省第3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48亿元,年均递增15.9%,粮食总产量134.9万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64亿元,增长11.9%,增速排全省第4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80.31亿元、716.77亿元,分别增长31%、19.1%;旅游总收入增长23.5%,增速排全省第3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2%、11.7%,增速分别排全省第1位、第4位。

经济发展已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动力,进一步要求现代物流业朝着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提升。

2. 现代物流业的服务产业稳步发展

全市“两区一走廊”的产业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四化同步”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完成13个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初步建设,“贵州铜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建成84个省级市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建21个A级景区。

锰、钾、页岩气、汞、钒等资源储量居武陵山片区第一位,其中已探明的锰矿储量达3.25亿多吨;钾页岩预测储量50亿吨;页岩气预测储量1.2万亿立方米;煤矿已探明С+D+Ε级储量达3亿吨;铁矿已探明的储量共达7249万吨;磷矿总储量为400万吨;硫铁矿已探明储量共达22873万吨;同时,2015年全市铁合金产量87.1万吨,水泥产量666.9万吨,精制茶1.5万吨,卷烟69亿支,白酒18.6万升,肉类产量25.03万吨,水产品产量4.83万吨,饮用水年产量55万吨,以上大宗货物以及烟草茶叶等农副产品形成了大量的出项物流需求。

同时,大量汞与废旧轮胎的回收,矿石与煤等大宗货物的异地采购,正在打造的电子商务、水晶、新材料、特色轻工业、能源环保、装备制造、新医药、大数据等百亿级产业,产生了大量的进项物流需求。

以上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壮大全市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大好契机,成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现代物流业的交通体系逐步健全

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内外通道四通八达,有效地串联起省县乡以及周边省份等广大区域。

公路建设方面,到2015年底,铜仁市国、省、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4807公里,等级公路达到5971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26.17%;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铜大、杭瑞、思剑、松铜、安江、沿德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96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2.62%。

铁路建设方面,全市现有过境铁路2条,总长118公里,货运站共4个,年货运周转能力总量达202万吨;开工建设渝怀铁路复线,启动铜仁至吉首铁路前期工作,铜玉高铁建设加快推进,沪昆高铁铜仁南站建成通车。

水路建设方面,乌江黄金水道过境铜仁市思南县、德江县和沿河县,全长247公里,建有货运码头4座,年货运吞吐量可达500万吨;彭水、沙沱、思林等电站建成过船设施后,1000吨载重级轮船可沿江上达遵义境内,下出重庆涪陵进入长江直达武汉、上海等大城市。

航空建设方面,铜仁凤凰4C级支线机场,已开通铜仁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杭州、南京、贵阳、宁波等13个全国大中型城市的12条往返航线;黔北(德江)支线机场获国家民航局批复,“一市两机场”已成定局。

所取得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建设成果,为全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市注重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与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物流仓储配送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拥有31个物流园区,总投资281.86亿元。

物流项目59个,占地面积814.5万平方米,总投资249.3亿元。

全市拥有货物周转仓库141,405平方米;粮食储备库容23.6万吨,其中国家粮食储备库5.5万吨,地方粮食储备库18.1万吨,加上建成后的石阡县粮库、江口县粮库和德江、沿河粮食储备库,库容将达到36.1万吨;现有冷库13座,库容量21920吨,后续7000吨的冷库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中;规划建设的贵州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铜仁代储库,仓储面积达2879平方米。

这些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高效地整合了全市物流节点资源,降低了物流转换成本,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创造了规模集聚效应。

总体来看,全市现代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将步入快速转型升级、整合增效的新阶段。

但仍存在不能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一是物流业空间布局配合度不高,物流园区功能呈现“小、散、弱”的现象,对支柱产业配套服务不够,导致层级体系缺乏系统性;二是物流体系尚不完善,供应链整合服务能力较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物流模式还没大范围推广,物流多余耗费环节仍然存在,物流信息共享不足,最终导致物流成本总体偏高;三是自营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大型物流企业集中度偏低,规模小、水平低的企业较多,从事传统运输、仓储的企业较多,从事综合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的企业较少,尽管已有两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但品牌效应难以形成,未能发挥品牌推动供需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二)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 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亟需现代物流业先行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铜仁市作为国家级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必须依托“四化同步,一业振兴”与“两区一走廊”发展规划,围绕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数据、武陵山片区等战略以及贵州省主基调主战略,紧握经济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力度打造武陵山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黔东北智慧现代物流集聚区,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跨区域货物流动催生出旺盛的物流需求

现代物流业要求不断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随着铜仁市各项经济发展任务的开展,生产制造型供应链需要大量的外协物流,客户终端将激发更多更广的消费品需求,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物流运营模式,必将导致物流进出货运量大幅攀升。

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全社会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78.5亿元,全社会公路运输量将达到6198万吨,铁路运输量将达到432万吨,水路运输量将达到184万吨;电商快递业务完成快件量达到445万件,年均增速11%。

由此可见,铜仁市未来五年货运量将会突飞猛进。

3. 高新技术助推现代物流业不断转型升级

现代物流业已经朝着“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不断加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广泛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条码技术、电子自动订货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和无线手持终端等物流技术,依托“云上贵州”平台建设了各类物流公共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物流云和电子商务云等。

顺应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铜仁市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改进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开展物流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加强智慧港口、智慧交通、智慧仓储建设,打造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现代智慧物流网络,形成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新格局。

4. 专业分工与协同整合已成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业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分拣、信息控制等专业分工方面越来越细分,同时又需要综合型物流集成商进行资源和流程整合,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

铜仁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强化物流服务链专业化分工,整合多层级、多业态、分散无序的物流资源,科学协调各级物流园区或中心功能,充分发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集成能力,着力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利用“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不断提高“门对门”物流服务模式的质量水平,使物流功能嵌入到产业链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效率,实现合作共赢。

5. 新兴垂直产业增强了现代物流业的跨界领域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电商、医药、快消品、物流金融和物流地产等新兴垂直产业不断涌现,需要重新审视和重构现有物流配送系统。

铜仁市正在加快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创建步伐,创新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新模式,必须结合电商O2O模式,着力发展区域性电商品牌,推广社区电商,培育跨境电商,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商流”,形成“四流合一”的高效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打造电商“铜货”品牌。

此外,铜仁市也在全面推进以铜仁高新区为重点的生物制药产业园区与以梵净山区域为重点的健康养生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将铜仁建成西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医药交易中心、全省医药创新产品制造中心、药品物流中心,这就要求加强物流的分拣配送、流通加工等功能,引入医药自动化分拣设备,突破物流的既定范围。

综上可知,铜仁市加快发展电商和医药等新型产业必将要求跨界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铜仁市现代物流业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省委省政府的主基调主战略部署以及“黔东北物流聚集区”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思路,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以产业联动、城乡融合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先进理念、高新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高效运行、技术先进、辐射广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力促进以“铁公水空”为基础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竭力优化物流园区与中心等枢纽节点,着力提升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集约化、集装化、集成化、标准化水平,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制机制,促进交通物流与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协同发展,助推铜仁社会经济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

(二)发展原则

1.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科学定位各区县现代物流服务功能,错位发展各区县特色物流,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

坚持城市空间规划与产业、企业和谐共生,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现代物流协同工作机制。

统筹兼顾生产物流与生活物流、城乡物流配送。

2. 联动产业,共生发展

围绕矿产采选、大健康医药、再生橡胶制造、农牧渔、文化旅游、石材加工、化工、批发与零售、电力生产、电商等各类产业,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

打造完整产业集群,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合理嵌入物流流程,丰富供应、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物流增值服务,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

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融合发展交通物流、园区仓储物流,建设“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扶持第三方、第四方等综合型社会物流企业发展。

3. 整合资源,集约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下,结合共享经济发展理念,着眼盘活物流资源存量,合理新建物流资源增量,打破市内外、区县间的物流条块分割,强化彼此之间的服务协作。

构建物流综合服务公共平台,集约利用物流规划用地,打造大物流体系,获取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

引进和培育大型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或企业集团,试点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制度,支持发展多式联运经营人入驻,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4. 依托科技,引领发展

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物流”模式,加快定位识别装备和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发,推广智慧港口、智能交通、智慧园区、智慧物流等新型应用。

提高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推行供应链运营管理模式,集成运输、仓储、集拼、流通加工、分拣配送等功能,推进物流流程一体化,实现全程物流跟踪定位和问题追溯。

5. 倡导创新,跨越发展

发挥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引领作用,坚持理念创新、市场创新、定制化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物流园区或中心新型运作模式,推行“一单制”、多式联运、甩挂等运输方式,提倡融资租赁、物流地产、自动化立体仓库等仓储管理模式,引入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应收账款保理等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形态,依托交通枢纽建设保税物流开放高地,全方位促进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物流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赶超周边地区的发展动力。

四、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高效运行、辐射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区县、乡镇、村社”的多级交通物流通道网络,其中乌江经济走廊重要物流港口1-3个、航空口岸1个;建成配套城市功能区、工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物流枢纽园区和中心等节点系统,其中省级电商物流示范园区1-2个、省级现代医药物流配送基地1个、武陵山回收物流试验区1个;打造基于大数据的物流信息共享与监管服务平台。

铜仁市成为黔东北物流聚集区、武陵山片区区域物流中心。

1. 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8.5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3%,与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9.0%;物流园区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下降到15%左右;企业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下降10%;货运车辆空驶率下降到40%;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促进相关服务产业税收稳定增长。

2. 储运能力大幅增强

到2020年,全市集装化货物公铁、空公、铁水、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比例超过30%;具有集聚能力的物流园区、铁路站场、内河港口达4-6个;乡镇“最先与最后一公里”配取点覆盖率达80%;食品医药冷链自动化分拣配送线1-2条。

3. 智慧水平明显提升

到2020年,全市建成铜仁市现代物流大数据中心;建成铜仁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大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争取建成物流金融结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90%的物流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培育现代物流信息化示范企业3-5家。

4. 新型业务稳步推进

到2020年,全市航空保税物流、石材物流、烟叶与茶叶物流、快递物流、医药物流、救援应急物流、化工物流、物流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普遍推广。

其中,电商和旅游快递业务完成快件量445.39万件,年均增速保持在11%;医药物流、石材物流具有一定规模。

5. 重点企业快速成长

到2020年,全市新培育3A级物流企业2~3家,4A级企业1家以上,争取5A级企业1家;引进1-2家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百强知名物流企业;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社会化率超过30%,重点培育5-6家本地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改造和提升数十家传统物流企业;为企业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物流人才。

专栏1 铜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平均增速

预测依据

1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42.6

78.5

13%

贵州平均增速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5.5

9.0

——

贵州平均增速

2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19.5

17

——

行业经验预测

3

货运量(万吨)

3441

6814

14.6%

数学模型预测

#公路

2998

6198

15.6%

数学模型预测

#铁路

295

432

7.9%

数学模型预测

#水路

148

184

4.5%

数学模型预测

#航空

0.003

0.005

——

数学模型预测

4

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30

80

——

行业经验预测

5

快件物流数量(万件)

264

445

11%

贵州平均增速

6

第三方物流量比例(%)

10

30

——

行业经验预测

7

3A-5A评级物流企业

2

6

——

行业经验预测

(二)主要任务

1. 立足重点支柱产业,构建高效物流体系

围绕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休闲观光农业物流,打通产业链与物流服务的壁垒,有机联动重点支柱产业与物流业,化区位交通优势为物流优势,充分释放物流外包需求。

一是构建现代工业物流体系。

立足全市工业的地域优势,整合供应、生产、销售和逆向物流的供应链集成化服务,积极引进先进现代工业物流管理经验、技术和企业,巩固轮胎回收、矿业加工、汞回收、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依托铁路和水运通道,推进工业大物流跨区域发展。

二是构建新型商贸物流体系。

统筹规划全市城区中心商业区与商贸城、城镇与农村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各类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线下电商物流配送中心,从物流的交通运输、配送等环节建立多层次、强辐射、有重点、有特色的商贸流通物流体系。

用电商信息平台整合升级旅游、农产品、非物质文化等特色专业市场,完善专业市场的管理与规划,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城乡配送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满足城市供应、工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出口贸易等物流需求。

三是构建休闲观光农业物流体系。

建立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多功能产业体系,增进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农业现代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农超对接”项目,完善传统“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发展“农民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消费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接新模式,合理规划布局农产品交通路线和乡镇配送中心的选址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农产品销售模式较单一、农民参与意识较淡薄、农民生产技术较低、合作社经营管理者水平较低等问题。

2. 贯通内外物流通道,打造立体交通网络

积极推进国家、省市、区县、乡镇等各级交通通道建设,大力发展“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合理利用甩挂运输,提倡“门到门”的一站式定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