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2393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 2.docx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12年2

 

传感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

 

自动化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

2012年9月

 

目录

实验一传感器测量特性实验1

实验1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性能比较实验1

实验2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测速实验4

实验3压阻式传感器测压力实验5

实验4热电阻测温特性实验6

实验5热电偶测温实验8

实验二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0

实验1差动变压器测位移实验10

实验2霍尔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2

实验3电涡流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4

实验三传感器测量振动实验15

实验1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15

实验2电涡流传感器测振动实验17

实验3电容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19

实验四光纤传感器测量振动实验21

实验五LED光电转换特性实验24

实验六光电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测试实验26

 

实验一传感器测量特性实验

实验1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性能比较实验

1.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比较单臂、半桥、全桥输出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度,得出相应的结论。

2.实验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

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R/R=Kε

式中△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o1=EKε/4、半桥输出电压Uo2=EKε/2、全桥输出电压Uo3=EKε。

3.需用器件与单元:

直流稳压电源、电桥、差动放大器、双平行梁测微头、金属应变片、F/V表、主、副电源。

4.实验步骤:

1.了解所需单元、部件在实验仪上的所在位置,观察梁上的应变片,应变片为棕色衬底箔式结构小方薄片。

上下二片梁的外表面各贴二片受力应变片和一片补偿应变片,测微头在双平行梁前面的支座上,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调节。

2.将差动放大器调零:

用连线将差动放大器的正(+)、负(-)、地短接。

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F/V表的输入插口Vi相连;开启主、副电源;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到最大位置,然后调整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F/V表显示为零,关闭主、副电源。

3.根据图1-1接线,R1、R2、R3为电桥单元的固定电阻。

RX为应变片;将稳压电源的切换开关置±4V档,F/V表置20V档。

调节测微头脱离双平行梁,开启主、副电源,调节电桥平衡网络中的W1,使F/V表显示为零,然后将F/V表置2V档,再调电桥W1(慢慢地调),使F/V表显示为零。

图1-1电桥实验面板

4.将测微头转动到10mm刻度附近,安装到双平等梁的自由端(与自由端磁钢吸合),调节测微头支柱的高度(梁的自由端跟随变化)使F/V表显示最小,再旋动测微头,使F/V表显示为零(细调零),这时的测微头刻度为零位的相应刻度。

5.分别向上、向下旋动测微头,使悬臂梁的自由端产生正、负位移,记下F/V表显示的值。

建议每旋动测微头一周,即ΔX=0.5mm记一个数值填入下表:

表1-1单臂电桥实验数据

位移(mm)

0

电压(mv)

0

6.将图1-1中的RX、R1、R2、R3其中两个换成金属应变片(注意应变极性!

),构成双臂半桥,重复上述步骤(4)、(5)。

记录数据,填入下表:

表1-2双臂半桥实验数据

位移(mm)

0

电压(mv)

0

7.将图1-1中的RX、R1、R2、R3全部换成金属应变片(注意应变极性!

),构成全桥,重复上述步骤(4)、(5)。

记录数据,填入下表:

表1-3全桥实验数据

位移(mm)

0

电压(mv)

0

8.实验完毕,关闭主、副电源,所有旋钮转到初始位置。

五.注意事项:

1.电桥上端虚线所示的四个电阻实际上并不存在,仅作为一标记,让学生组桥容易。

2.三个实验中的放大器增益必须相同。

3.做此实验时应将低频振荡器的幅度关至最小,以减小其对直流电桥的影响。

六.作业与思考题:

1.根据表1-1至1-3计算三种情况下系统的灵敏度S,得出三种情况的灵敏度大小关系。

S=△u/△W(△u为输出电压变化量;△W为重量变化量)。

2.某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材料拉力测试时,在棒材上贴了两组应变片如图1-2,画图说明如何利用这四片电阻应变片组成电桥?

是否需要外加电阻?

图1-2应变式传感器受拉时传感器圆周面展开图

实验2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磁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原理。

二.基本原理: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N匝线圈所在磁场的磁通变化时,线圈中感应电势

发生变化,因此当转盘上嵌入N个磁棒时,每转一周线圈感应电势产生N次的变化,通过放大、整形和计数等电路即可以测量转速。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磁电传感器、数显单元测转速档、转动调节2~24V转动源单元。

四.实验步骤:

1.磁电式转速传器按图1-3安装。

传感器端面离转动盘面2mm左右,并且对准反射面内的磁钢。

将磁电式转速传器输出端插入数显单元Fin孔。

(磁电式传感器两输出插头插入台面板上二个插孔)

 

图1-3磁电式传感器测转速安装示意图

2.将波段开关选择转速测量档。

3.将转速调节电源2~24V用引线引入到台面板上转动单元中转动电源2~24V插孔,合上主控箱开关,使转速电机带动转盘旋转,逐步增加电源电压观察转速变化情况,并记录驱动电源电压值及相应的转速值。

表1-4电源电压V与转速值R

V(v)

R(r/s)

五.作业与思考题:

为什么磁电式转速传感器不能测很低速的转动?

实验3压阻式传感器测压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的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单晶硅的基片上扩散出P型或N型电阻条接成电桥。

在压力作用下,根据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基片产生应力,电阻条的电阻率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把这一变化引入测量电路,则其输出电压的变化反映了所受到的压力变化。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主、副电源、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F/V显示表、压阻式传感器、“U”形管及其加压配件或压力计。

四.实验步骤:

1.了解所需单元、部件、传感器的符号及在仪器上的位置。

2.如图1-4将传感器及电路连好,注意接线正确,否则易损坏元器件,差放接成同相反相均可;

图1-4压阻式传感器连线图

3.接好传感器供压回路,开启主、副电源-,调整差放零位旋钮,使电压表指示尽可能为零,记下此时电压表读数。

拧紧皮囊上单向调节阀的锁紧螺丝,仔细地逐步由小到大调节流量计旋钮,使在4~14KP之间每上升1KP分别读取压力表读数,记下相应的数显表值于表1-5。

表1-5压力传感器输出电压与输入压力值

压力(kpa)

电压(Mv)

实验4热电阻测温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热电阻的特性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

利用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热电阻用于测量时,要求其材料电阻温度系数大,稳定性好,电阻率高,电阻与温度之间最好有线性关系。

常用铂电阻和铜电阻,铂电阻在0—630.74oC以内,电阻Rt与温度t的关系为:

R0系温度为00C时的电阻。

本实验R0=100Ω,At=3.9684×10-2/oC,Bt=-5.847×10-7/oC,铂电阻是三线连接,其中一端接两根引线主要为消除引线电阻对测量的影响。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加热源、K型热电偶、Pt100热电阻、温度控制电源、温度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数显单元、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

图1-5热电阻测温特性实验

1.将Pt100铂电阻三根线引入Rt的a、b上:

用万用表欧姆档测出Pt100三根引线中其中短接的两根线接b端和R0端。

这样Rt与R3、R1、Rw1、R4组成直流电桥,是一种单臂电桥工作形式。

Rw1中心活动点与R5相接,见图1-5。

2.在端点a与地之间加直流源4V,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Rw1使电桥平衡,桥路输出端b和中心活动点之间在室温下输出为零。

注意此时不能应用实验台上的数显表,应使用独立的万用表测量输出电压。

3.加±15V运放电源,调Rw3使Uo2=0,接上数显单元,拨到2V电压显示档,使数显为零。

4.在常温基础上,将设定温度值按△t=5oC读取数显表值。

将结果填入表1-6。

表1-6铂电阻热电势与温度值

t(℃)

V(mv)

五.作业与思考题:

如何根据测温范围和精度要求选用热电阻?

 

实验5热电偶测温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特性与应用范围。

二.基本原理:

当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回路,产生的两个接点有温度差,会产生热电势,这就是热电效应。

温度高的接点就是工作端,将其置于被测温度场配以相应电路就可间接测得被测温度值。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热电偶K型、E型、加热源、温度测控仪、数显单元。

四.实验步骤:

1.将K型热电偶插入到主控板上用于温度设定。

(注意:

黑色K型,红色E型)

2.将E型热电偶插入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上标有热电偶符号的a、b孔上。

热电偶自由端连线中带红色套管或红色斜线的一条为正端。

将a、b端与R5、R6相接。

3.设定温度值t=40oC。

将R5、R6短路接地,接入±15V电源,打开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Rw3使Uo2=0(见图1-6),将Uo2与数显表单元上的Ui相接。

调节Rw3使数显表显示零位。

(主控箱电压选2V档)

图1-6热电偶传感器测温实验接线图

4.去掉R5、R6短路接线,将a、b端与放大器R5、R6相接,调Rw2使信号放大到比分度值大10倍的毫伏值(因放大器性能限制,此步骤可略)。

5.在40℃与150℃之间设定△t=5oC。

读出数显表头输出电势与温度值,并记入表1-7。

表1-7E型热电偶热电势与温度数据

t(℃)

V(mv)

五.作业与思考题:

简述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

附:

分度表

温度℃

测量元件

-50

0

50

100

150

200

300

400

热电偶

E

0

3.047

6.317

9.787

13.149

21.033

28.943

K

0

2.022

4.095

6.137

8.137

12.027

3.261

热电阻

Cu50

39.24

50

60.7

71.4

82.13

Pt100

80.3

100

119.4

138.5

157.31

175.84

212.02

247.04

温度℃

测量元件

500

600

800

1200

1400

1600

1800

热电偶

E

36.999

45.085

61.066

K

3.261

5.237

7.345

11.947

14.368

16.771

热电阻

Cu50

Pt100

280.90

313.59

375.57

 

实验二传感器测位移实验

实验1差动变压器测位移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二.基本原理:

差动变压器由一只初级线圈和二只次级线圈及一个铁芯组成,根据内外层排列不同,由二段式和三段式,本实验采用三段式结构。

当传感器随着被测物体移动时由于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互感发生变化促使次级线圈感应电势产生变化,一只次级感应电势增加,另一只感应电势则减少。

将两只次级反向串接(同名端连接),就引出差动输出。

其输出电势反映出被测体的移动量。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差动变压器、测微头、双线示波器、音频信号源(音频振荡器)、直流电源、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10接线,将差动变压器、音频振荡器(必须LV输出)、双线示波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测量线路。

开启主、副电源,将示波器探头分别接至差动变压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观察差动变压器源边线圈音频振荡器激励信号峰峰值为2V。

图2-1差动变压器传感器连线图

2.转动测微头使测微头与振动平台吸合。

旋动测微头,使传感器输出通道显示的波形峰-峰值为最小。

这时可以上下位移,假设其中一个方向为正位移,则另一个方向为负位移。

从Vp-p最小开始旋动测微头每隔0.2mm从示波器上读出输出电压Vp-p值填入表2-1。

再从Vp-p最小处反向位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左右位移时初次级波形的相位关系

表2-1差动变压器位移与输出电压数据表

X(mm)

0

V(mv)

Vp-pmin

3.实验过程中注意差动变压器输出的最小值即为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大小。

五.作业与思考题:

1.根据表2-1画出Vop-p—X曲线,计算灵敏度S。

S=ΔV/ΔX(式中ΔV为电压变化,ΔX为相应振动平台的位移变化),作出V-X关系曲线。

2.画出由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终到指示单元的信号调理电路功能框图。

 

实验2霍尔传感器测位移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霍尔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

根据霍尔效应,霍尔电势UH=KHIB,当霍尔元件在磁场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磁场强度B的大小和方向就不同。

因此,通过测量霍尔电压的大小和极性就可测出霍尔元件的位移。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霍尔片、磁路系统、电桥、差动放大器、F/V表、直流稳压电源、测微头、振动平台、主、副电源。

四.实验步骤:

1.了解霍尔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实验仪上的安装位置,熟悉实验面板上霍尔片的符号。

霍尔片安装在实验仪的振动圆盘上,两个半圆永久磁钢固定在实验仪的顶板上,二者组合成霍尔传感器。

2.开启主、副电源将差动放大器调零后,增益置最小,关闭主电源,根据图2-2接线,W1、r为电桥单元的直流电桥平衡网络。

图2-2霍尔传感器连线图

3.装好测微头,调节测微头与振动台吸合并使霍尔片置于半圆磁钢上下正中位置。

4.开启主、副电源调整W1使电压表指示为零。

5.旋转测微头正向轴向方向推进,每转动0.5 mm记下一个读数,直到读数近似不变。

再反向旋转测微头,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找到位移零点。

继续旋转测微头反向轴向方向推进,每转动0.5 mm记下一个读数,直到读数近似不变。

将读数填入表2-2(可添加表格)。

表2-2霍尔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值

X(mm)

0

V(mv)

0

五.作业与思考题:

1.根据表2-2作出V-X曲线,分析其非线性产生的原因。

2.本实验中霍尔元件位移的线性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

 

实验3电涡流传感器测位移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二.基本原理:

通以高频电流的线圈产生磁场,当有导电体接近时,因导电体涡流效应产生涡流损耗,而涡流损耗与导电体离线圈的距离有关,因此可以进行位移测量。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涡流变换器、F/V表、测微头、铁测片、涡流传感器、示波器、振动平台、主、副电源。

四.实验步骤:

1.装好传感器(传感器对准铁测片安装)和测微头。

2.观察传感器的结构,它是一个扁平线圈。

3.用导线将传感器接入涡流变换器输入端,将输出端接至F/V表,电压表置于20V档,开启主、副电源。

 

图2-3电涡流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4.适当调节传感器的高度,使其与被测铁片接触,从此开始读数,记下示波器及电压表的数值,填入下表:

建议每隔0.10mm读数,到线性严重变坏为止。

将结果填入表2-3。

表2-3电涡流传感器位移与输出电压数据

X(mm)

0

V(v)

0

五.作业与思考题:

根据表2-3中的数据,画出V-X曲线,根据曲线找出线性区域及进行正、负位移测量时的最佳工作区域。

实验三传感器测量振动实验

实验1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压电传感器的测量振动的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压电式传感器由惯性质量块和受压的压电陶瓷片等组成。

工作时传感器感受与试件相同频率的振动,质量块便有正比与加速度的交变力作用在压电陶瓷片上,由于压电效应,压电陶瓷片上产生正比与运动加速度的表面电荷。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低频振荡器、电荷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单芯屏蔽线、压电传感器、双线示波器、激振线圈、磁电传感器、F/V表、主、副电源、振动平台。

四.实验步骤:

1.压电传感器已装在振动台面上。

2.观察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根据图3-1的电路结构,将压电式传感器,电荷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双线示波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测量线路。

并将低频振荡器的输出端与频率表的输入端相连。

   

图3-1压电传感器实验连线图

3.将低频振荡信号接入振动台的激振线圈。

将激振信号接入示波器的一个通道,示波器的另一通道观察磁电式传感器的输出波形。

4.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低频振荡器的频率与幅度旋钮使振动台振动,观察并记录示波器波形的幅值与频率。

令VI为低频振荡器激振电压峰-峰值,VO为传感器输出电压峰-峰值;令fI为低频振荡器激振电压频率,fO为传感器输出电压频率。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a)振动频率固定,改变振幅——测幅特性。

固定fI=()。

VI

VO

b)振动幅度固定,改变振频——测频特性。

固定VI=()。

fI

fO

5.用示波器的两个通道同时观察低通滤波器输入端和输出端波形的相位关系。

五.作业与思考题:

压电式传感器是否适宜测量低频振动?

如何降低其振动测量的低频限?

实验2电涡流传感器测振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电涡流传感器测量振动的工作原理与方法。

二.基本原理:

根据电涡流传感器动态特性和位移特性,选择合适的工作点即可测量振幅。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电涡流传感器、涡流变换器、差动放大器、电桥、铁测片、直流稳压电源、低频振荡器、激振线圈、F/V表、示波器、主、副电源。

四.实验步骤:

1.转动测微器,将振动平台中间的磁铁与测微头分离,使梁振动时不至于再被吸住(这时振动台处于自由静止状态),适当调节涡流传感器头的高低位置(目测)。

2.根据图3-2的电路结构接线,将涡流传感器探头、涡流变换器、电桥平衡网络、差动放大器、F/V表、直流稳压电源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测量线路(这时直流稳压电源应置于±4V档),F/V表置20V档,开启主、副电源。

          

图3-2电涡流传感器实验连线图

3.调节电桥网络,使电压表读数为零。

4.卸下测微头,断开电压表,接通激振器,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出与示波器连起来,将F/V表置2KHZ档,并将低频振荡器的输出端与频率表的输入端相连。

5.分别保持振动台的振动频率、振动幅度不变,改变振动幅度、振动频率,可测出相应的传感器输出电压峰-峰值。

记录实验数据。

令VI为低频振荡器激振电压峰-峰值,VO为传感器输出电压峰-峰值;令fI为低频振荡器激振电压频率,fO为传感器输出电压频率。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a)振动频率固定,改变振幅——测幅特性。

固定fI=()。

VI

VO

b)振动幅度固定,改变振频——测频特性。

固定VI=()。

fI

fO

 

五.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电涡流传感器测位移原理。

2.设计测量金属板材厚度的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系统,简述其测量原理。

实验3电容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电容传感器的动态性能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二.基本原理:

利用电容传感器动态响应良好,可以非接触测量等特点进行动态位移测量。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电容传感器、电压放大器、低通滤波器、F/V表、激振器、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按图3-3接线。

图3-3电容传感器实验连线图

2.卸下测微头,断开电压表,接通激振器,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3.主控箱低频振荡器输出端与振动源低频输入相连,振动频率选6~12Hz之间,幅度旋钮初始置零。

4.保持低频振荡器幅度旋钮不变,改变振动频率,可以用数显表测频率(将低频振荡器输出端与数显Fin输入口相接,数显表波段开关选择频率档)。

从示波器测出传感器输出的VO峰-峰值。

保持低频振荡器频率不变,改变幅度旋钮,测出传感器输出的VO峰-峰值。

自制表格记录两种情况下输入与输出的量值。

选择画出一幅图形,标明低频振荡器的频率或幅度。

令VI为低频振荡器激振电压峰-峰值,VO为传感器输出电压峰-峰值;令fI为低频振荡器激振电压频率,fO为传感器输出电压频率。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a)振动频率固定,改变振幅——测幅特性。

固定fI=()。

VI

VO

b)振动幅度固定,改变振频——测频特性。

固定VI=()。

fI

fO

五.作业与思考题:

根据实验所提供的电容传感器尺寸,计算其电容量C0和移动0.5mm时的变化量。

(本实验外圆半径R=8mm,内圆柱外半径r=7.25mm,外圆筒与内圆筒覆盖部分长度l=16mm)

 

实验四光纤传感器测量振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二.基本原理:

利用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和其较高的频率响应特性,配以合适的测量电路即可测量振动。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光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