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单亲家庭子女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单亲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杨树是个边陲小镇,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大多数居民都是以种地、养殖为生,在就业渠道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所以,许多家庭通过外出打工寻求脱贫致富之路,时间久了,随之家庭结构也有了变化,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单亲、留守”家庭,也由此引发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爱抚,普遍产生心理扭曲现象,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
他们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错,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
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展开“单亲、留守”学生教育实验,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为此,我们确立了《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组主要对《单亲及留守家庭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的形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摸清我校“单亲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健康情况,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与班主任建立互通单亲学生情况的长效机制,随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和心理变化情况;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找到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和有效解决的策略,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研究活动中总结出了解决单亲学生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厌学、自卑、内心孤独、性格孤僻,甚至有的逃学、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等现象,使全校的单亲家庭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使他们能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切实有效的开展“单亲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矫正与预防“单亲学生”嫉妒、自卑、任性、逆反、孤僻、厌学、逃课等心理及行为问题,使他们学会宽容、尊重、忍让、理解,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态度,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这不但能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确保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总结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的得与失,有助于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单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促进单亲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并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增强义务教育的实效性,有效预防了青少年的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家庭是子女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缺损一边或两边都是不健全的,就会导致家庭结构破裂,家庭关系失调,家教功能弱化,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损家庭往往是影响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
心理危机是绝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的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出:
忧郁、惶恐不安和焦虑,失群、冲动好斗,不正当的越轨行为也常一触即发,甚至酿成违法犯罪的苦果。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转化,这是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研究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
2、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
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此类学生重点进行心理疏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解与适应能力。
4、通过与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家庭走访、谈心、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解决单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同时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料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干预。
(二)研究途径
从调研入手,摸清我校单亲家庭学生家境现状,心理变化特点、心理问题的表现,建立相关档案。
针对各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确立研究着力点、突破点,进行有计划、有措施的跟踪辅导。
通过对这些学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行为训练,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从典型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到普通的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寻求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探究不同类型的最佳教育方法。
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育的基本原则、策略,对典型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边探索、边交流、边完善。
(三)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研究准备选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相关心理学方面书籍的学习,了解单亲孩子的心理变化因素。
依据调研分析,确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途径。
2、个案分析法:
对于典型的个案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和目的。
由指导教师介入家庭,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通过电话、捎字条、手机短信、网络沟通等方式开展指导工作,并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并作好跟踪指导记录,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要上交一份典型案例,形成指导和研究成果,最后,把每位教师的案例结集整理,整理成案例集。
3、行动研究法:
运用心理访谈、问卷调查、手拉手、一帮一、联谊活动等方式,摸清我校单亲家庭中各类型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问题的共性与个性。
课题组教师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检验指导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或改变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
因此,指导老师要付出行动,与家长、子女互动,共同进步。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践探索跟踪问效,逐步形成对各种类型单亲家庭子女心育活动的策略,为今后较大范围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5、调查问卷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调查,达到对其深入了解的目的。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1年6月起至2013年6月止,为期两年。
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
学校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审批表,报送上级科研部门,审批后,召开开题会,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研究小组,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落实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及要求,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3月),明确分工,进行实验,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谈心等多种形式,探索单亲及留守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
具体实施手段如下:
1)、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
先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开展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和其班主任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2)、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
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老师将和单亲的孩子结成“对子”,并跟踪辅导,力求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与关怀。
3)、举行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我们举行了“过桥”、“小火车”等联谊活动。
我们邀请了班主任老师、部分家长代表、健全家庭的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玩得越开心,我们的教育就越容易进行。
4)、开展心理访谈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每星期对辅导对象在“心语室”进行一次心理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
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成绩在直线上升。
在学校、地区举行的各类比赛中,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获得殊荣,这是每一个课题组教师的骄傲。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全面总结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将疏导策略汇总。
七、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关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应对策略等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2.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
坚持每学年对各班级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
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3.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
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
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教师对单亲家庭学生采取了帮扶措施,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4.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形式多样。
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
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
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
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八、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
有的缺少亲情母爱,有的缺少亲情父爱,如何弥补缺失的爱。
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
对待单亲无亲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
我们要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通过实验研究,解决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办法就是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
课题组的每个老师经常同自己指导的个案孩子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与愿望,也想和老师谈谈。
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的性格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当然包含着老师付出的心血。
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
课题组老师和家长通过密切的交流沟通,彼此已经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特别是家长发自内心地感谢学校和老师的真诚帮助,这样就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最好的实施土壤,非常自然地密切了家、校联系,沟通了彼此的关系。
如:
有一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三年未回家一次,他就一个人在外住宿。
刚来到学校时,由于环境的陌生,他经常会想父母,甚至动了不读书的念头。
帮扶教师得到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为他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已经由入学时的30多分逐渐上升到了90多分。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电话里,学生家长激动地向老师表示感谢。
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
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
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
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
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
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
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
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
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
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4.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
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
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
所以希望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