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49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三历史阶段测试4岳麓版必修1

阶段性测试题四

(必修一 第四单元 评估测试)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1·通辽模拟)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的贵金属,有时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

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加之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国商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而西方国家却需要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因此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

2.(2011·泰安)“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3.(2011·徐淮宿连)“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

”(《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民主主义的目标,这里的鞑虏指满洲贵族,与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孙中山崇拜洪秀全。

4.(2011·沈阳)在某次侵华战争之后,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辞严对了一幅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据此推测,这次战争应该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八大王”,据此可知这次战争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11·宁德)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记载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这种过分的仇洋是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故选D项。

6.(2011·临沂)《南京条约》规定: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

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

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

【答案】 C

【解析】 条约中的主要内容是开放通商口岸,这体现了英国向中国商品输出的时代侵略要求。

7.(2011·南昌一模)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 D

【解析】 由“19世纪中叶”可知,“万分火急”的“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迅猛发展使清政府手忙脚乱,无力应对西方的挑战——要求“修约”,扩大市场,D项正确。

A项开始于鸦片战争,B、C两项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

8.(2011·东莞)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此评价最适用于(  )

A.义和团运动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解析】 “爱国主义”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斗争目标,各项都符合;“回到中世纪(在西欧,把封建时代称为中世纪)”指这场运动的斗争方式落后,又回到了封建时代,这只能是义和团运动。

9.(2011·临沂)某老师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是中美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同时给出下列选项,你会选择(  )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B.都给予封建制度沉重打击

C.都规定实行总统制共和制D.都使本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答案】 A

【解析】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给予封建制度沉重打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美国1787年宪法是在独立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排除D项。

10.(2011·临沂)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注:

一般认为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②共和观念的深入③民主平等的趋势④民族团结的重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排除①即可确定正确选项。

11.(2011·巢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

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  )

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入,白银外流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

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的理论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后,①符合题意,排除不含①的B、C两项;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④符合题意,排除不含④的A项。

12.(2011·潍坊3月)毛泽东说:

1911年,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现在来看,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

文中“思想还有些糊涂”是指混淆了(  )

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主张B.旧官僚和立宪派的主张

C.旧官僚和革命派的主张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

【答案】 A

【解析】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变成了立宪派,他们不是旧官僚,在1911年也不再是维新派,故排除B、C、D三项。

13.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的信息“租界”“畸形繁荣”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

14.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

甲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丙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丁说:

“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据《辛丑条约》,1902年虽然有东交民巷,但那是使馆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丙错。

15.(2011·巢湖)1851年和1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

A.革命的力量B.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的目标D.革命的手段

【答案】 D

【解析】 1851年和l911年发生的革命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前者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者在革命过程中都采取了暴力这一手段。

16.(2011·合肥)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下面漫画内涵的是(  )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这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17.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等信息可知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也是B项的结果。

18.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

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

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D.八国联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运用能力。

本题关键词是“1900年”,当时中国反侵略的斗争是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故选D项。

19.“此后,旧势力要继续实行官僚军阀专制,要保护封建的经济基础,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

这就为全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进一步向封建主义发起进攻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其”指的是(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发挥这一作用的是辛亥革命。

20.(2011·常州)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他们观察历史的角度是(  )

A.社会性质的转变B.政治体制的转变

C.经济体制的转变D.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属于政治体制的转变,故选B项;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体制、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转变。

21.(2011·常州)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

“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

……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该诗句反映了发生在近代中国的哪场战争(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解析】 “金陵”即南京,与此相关的战争是鸦片战争。

22.(2011·淮安)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 D

【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故对应不正确。

23.(2011·淮安)1911年8月10日,中国“海圻”号巡洋舰抵达纽约。

1912年5月回到上海后“海圻”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答案】 B

【解析】 1911年10月发生了辛亥革命,并于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其旗帜是五色旗,故在“海圻”号返航后应升起的国旗是五色旗。

24.(2011·大连)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D.科学精神

【答案】 B

【解析】 “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反映了民主的内容,体出了民主精神。

25.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高呼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  )

A.“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人民!

武装你们自己”

【答案】 D

【解析】 五四运动时期的领导力量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尚未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不可能提出“人民!

武装你们自己”这样的口号,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3分,共50分)

26.(2011·聊城)(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

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对262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

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义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

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

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

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

(2分)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

(2分)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4分)

(3)鸦片战争在经济上对中英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答案】 

(1)中国:

君主专制政体;英国:

君主立宪政体。

(2分)

道光帝:

独裁专制;英国:

国王统而不治。

(2分)

(2)中国:

皇帝没有掌握全面、充分的情况,根据个人判断作出了决策。

(1分)

英国:

议会就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做出决策。

(1分)

区别:

人治与法治。

(2分)

(3)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败解体,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了英国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分)

【解析】 本题以工业革命为背景,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考查了东西方世界的变化,通过在鸦片战争中两国君主作出决断的不同方法,体现了两国政体的本质不同,从经济的角度考查了鸦片战争对两国的影响,本题解题关键是一定要把握好“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

年代

1799

1830

1838

1840

1842

1848

数量

0.4

2.0

4.0

2.0

3.3

9.6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

年代

1840

1842

1845

1850

1857

数量

52.4

96.9

239

140

216

材料三 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

“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对华输入鸦片状况在哪三个阶段有何明显变化的趋势?

(3分)原因为何?

(3分)

(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

(1分)导致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

(1分)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

”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

(1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答案】 

(1)1799~1838年,增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840年,减少,禁烟运动;

1842~1850年,激增,超战前最高水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6分)

(2)徘徊。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2分)

(3)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

(1分)不对。

(1分)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发动战争。

(2分)

28.(2011·青浦)(13分)

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

(1)秦朝组织严密的帝国结构主要包括哪些重大的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5分)

材料二 美国《坎普顿百科全书》中的《简明中国政治史》写道,洪武皇帝以唐代政府系统为模式,恢复儒家的教条与实践并且继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倾向,特别是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2)请结合所学指出唐、明中央机构的异同点。

(6分)

材料三 有学者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指出,单纯的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3)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实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的?

(2分)

【答案】 

(1)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管理朝政)、地方设郡县制。

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一切皆决于上),地方服从中央。

(5分)

(2)同:

实现中央官员的分权与制衡,以保证皇权的独尊。

(2分)

异: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的牵制和监督,来削弱相权,保证皇权;而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4分)

(3)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大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

(2分)。

29.(2011·扬州)(13分)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特别之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二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

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

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

出: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据《中共党史》选编

材料三 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两岸能否合办活动?

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此间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

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

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10年3月11日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广州和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

(4分)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

阐述你的理由。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确定7月1日为建党节的参考因素。

(3分)在中国共产党90周岁诞辰来临之际,某中学准备在党的诞生地举办一次纪念活动。

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

(2分)

(3)读材料三,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2分)

【答案】 

(1)广州:

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

(2分)

武汉: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2分)

备选城市(任答一):

东京: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

檀香山:

兴中会的成立地点。

(2分)

(2)当时处于战争环境,缺乏档案资料;参加过中共“一大”的同志的回忆;党的领袖的提议。

(3分)

答上海和浙江嘉兴均可。

因为中共“一大”最初是在上海召开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2分)

(3)原因:

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理念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国共两党都认同的;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的心愿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2分,其它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