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528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docx

红楼风骨小组成员00718037王维00718036陈磊00718004

 

红楼·风骨

 

小组成员:

00718037王维

00718036陈磊

00718004王颜欣

00718006郭超

红楼飞雪,多少英杰,

历史的汹涌,用鲜艳抒写。

岁月渐沉淀,风骨愈凸显!

一、红楼由来

“红楼,1918年建成于沙滩汉花园东口,比老校址二院马神院整整晚了二十年,但它却成了老北大最为突出的建筑,成了老北大的永恒标志和象征。

这是引自肖东发老师主编的《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里的一段话。

红楼,是一个永远被北大人记在心里的名字,永远被北大人怀念的地方。

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今五四大街)29号,在故宫博物院北侧的景山公园东边,五四路北侧,中国美术馆的西边。

建造于1916年至1918年,后由当时刚刚上任的校长蔡元培主持兴建完成。

红楼为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东西宽100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4.34米,楼高4层,有半地下室,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红楼建成后成为前北京大学的校部,并作图书馆和文科教室。

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第1层为图书馆,第2层为行政办公室,第3、4层为教室。

红楼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共有大小房间263间,是北京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

当时北京里基本没有西式洋房,像红楼这样的庞然大物更是少有,因此红楼建成后气势磅礴,格外引人瞩目,北大师生均以此骄傲。

二、红楼旧事

它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

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在这里,无数仁人志士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中国的历史在这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红楼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她是的红色,整个建筑主体都是用红砖砌成的,所以从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红楼。

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幢楼熠熠生辉,充满活力与希望。

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也饱经了沧桑。

受风雨侵蚀,红楼的不少地方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用青砖修葺过的痕迹,但不变的是她依然挺立在哪里。

红楼现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号,仅仅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她与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在红楼大门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写着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学生会题署的说明:

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

红楼后面是华北学联于1947年命名的“民主广场”。

红楼的北京大学:

1915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他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成为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包,就任后立即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年底,李大钊到北大任图书馆主任。

曾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建时14名成员之一的张申府回忆道:

“1918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

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

一时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的教员、学生聚集在这里读书、座谈。

红楼一层东南角这间李大钊的办公室,房号是119。

搬入红楼后不久,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在红楼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北京,随后也走进了红楼,他就是来自湖南,日后改变中国命运,把革命引向胜利的伟人毛泽东。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日军侵华期间,红楼被日军宪兵队当了7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

1976年唐山大地震,红楼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挽救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国务院专门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

工程持续了3年,耗资80万元。

在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原状和整个色调没有任何改变。

1998年北京大学举行校庆100周年活动,不少老北大的教授来到红楼瞻仰,他们对红楼保护得如此完好非常满意。

三、红楼中人

“五四”前后,红楼一层是北大图书馆,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此办公。

而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办公室及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的教室都在二楼。

蔡元培

蔡元培在出任北大校长前,曾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袁世凯上台后不久,他辞职赴欧洲研究学术。

1916年,蔡元培被黎元洪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同年11月回国,1917年1月到校就职。

对于办学宗旨,蔡元培有过一番自述:

“孑民(蔡元培字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万象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

在蔡元培时代,北大既有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这样的新派人物,又有以复辟派自居的辜鸿铭、曾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刘师培、激烈攻击白话文的林纾等守旧人物;也是在蔡元培时代,北大学生王昆仑的姐姐王兰想进校读书,王昆仑征求蔡元培意见,蔡元培明确表态支持,王兰因而成为第一个北大女生。

从这些现象和事例中,不难推断,北大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与蔡元培开明的“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不无直接关系。

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爱国学生遭到逮捕,后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所有被捕学生。

学生归来的当天,蔡元培亲率全体北大师生员工在红楼前迎接,并发表讲话,倍加慰勉。

他也因此被北洋政府一度免职,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一场“挽留蔡校长”运动。

李大钊于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在这段时期,他对北大图书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把一个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同时,李大钊开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之路,《庶民的胜利》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出的。

1920年3月,他在这里同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讨论了建党问题,并介绍维金斯基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从此拉开了建党的序幕。

当年10月,也是在这间办公室,李大钊与张国焘、张申府等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

李大钊虽身为名教授,但办公室朴素无华,很贴近主人谦和质朴勤恳的形象,据说当年红楼的不少师生都喜欢到这里和主人聊天,并给这两间斗室起了个雅号——饱无堂。

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从上海来到北京,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此前两年,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率先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振聋发聩的反封建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一起迁到北京后,迅速形成一个以北大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骨干力量的编辑阵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陈独秀都功不可没,他本人也在《新青年》上宣告: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1918年,他在这间办公室和李大钊、高一涵等共同创办了另一个著名杂志《每周评论》,五四运动期间,从5月4日到6月8日,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33篇《随感录》,陈独秀展厅悬挂着其中的一段:

第二阅览室和新潮社址

第二阅览室在红楼一层西侧,是报刊阅览室,也是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

毛泽东1918年秋天来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每天在这里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及阅览者的姓名,管理15种以上的中外文报纸,每月收入八块银圆。

而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的收入分别为600、300、120银圆。

与毛泽东同龄的梁漱溟当时已是北大教授。

显然,毛泽东算不上红楼的风云人物,然而,正是这位不起眼的图书馆助理员,后来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在红楼工作期间,正值北大思想和学术都非常活跃的岁月,他利用工作之便,广泛涉猎各种社会思潮,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听过邵飘萍等人的新闻讲座,是《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忠实读者。

毛泽东在探索中,最终放弃了原来所赞同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潮社社址位于红楼一层东端北侧,面积与一般会议室相仿。

1918年底,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胡适为顾问,蔡元培亲自为《新潮》题写刊名,李大钊则提供了这个活动场所。

《新潮》以反对封建的旧文化为主要任务,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

我们进入红楼,就等于走进了历史,在不大的空间中,能领略五四运动的真情实景,能听到学生们的呐喊声,进而能切身感受到至今光芒不灭的五四精神。

四、红楼今貌

4月22日,位于沙滩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即原北大红楼校区,在2008年1月1日关闭进行修缮之后,重新面对公众开放,而且无需购票。

那么,开放十天有余的红楼现状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去红楼实地进行了一次参观.

在纪念馆的门前,一块崭新的门牌挂在右侧: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落款人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中将。

在接待处表明自己身份后,工作人员递出了一张门票。

接待处旁开设了一间免费存放包裹的寄存室,游客可自行存取。

尽管已向外界开放,但红楼整体的修缮工作还没有完成。

通往红楼后身“民主广场”的路被警戒线和水泥袋所占据。

而在红楼内部,对外开放的也只有一层,二层以上和地下室均不开放,每个楼梯边都摆放着一个“内部修缮,请勿参观”的牌子。

除了红楼内部一层的展区,外围平房开设的“陈列厅”也是展区的一部分。

里面陈列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历史资料文物和期间的著作、图解等等。

在这些文物之外,陈列厅中还设

置了一个电子化的文献展示平台,游人可以通过此对文献手迹进行浏览,也可阅读手迹的简体电子版。

整个系统采用智能模式,游人只需模仿翻书动作便可完成翻页,不必触摸屏幕。

据陈列厅工作人员介绍,此装置是刚刚安装的,重新开馆后投入使用,但由于参观者中的孩子将此种翻页方式视为游戏,频繁摆弄,现已有些迟钝。

我们当场操作,确实响应缓慢。

当时馆内正在举办“风云际会——五四文化名人展”,作为“新时代先声”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活动由新文化纪念馆与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举办,展出五四时期名人的图片、书信以及其他实物。

前来参观的游人在浏览了其他展室之后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这里。

非展览区主要包括报刊阅览室(毛泽东原工作地)、图书馆主任办公室(李大钊原工作地)、第九书库(陈独秀展区)、第一书库(蔡元培展区)、新潮社原活动室五个展区。

而一楼并不是每一间屋子都对外开放,比如第三书库,门是紧闭的。

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这间屋子之所以没能开放是因为“里面没什么东西”,开放没有必要。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近几天的来访量:

有两天达到了六百,平均每天三、四百,开馆十天,人数已超过三千。

关于内部举行的展览会持续多久,接待处的工作者说并不知情,因为这件事由馆长决定,目前还没有通知下来。

她们一共6人,轮流在接待处值班或在展区做讲解。

关于目前暂不开放的其他楼层,她们透露,在修缮完成之后,文物局的办公室会搬到二楼,也就是陈独秀原工作地所在的楼层。

而且,以后也只有红楼一层会对公众开放。

那么原有的其他楼层的文物会展放在一层吗?

她们说还不清楚,因为文物属库房负责,这些问题要库房负责人来决定。

但目前,因为修缮还未结束,外包的施工队没有撤出,馆长与各部门负责人均不在红楼。

五、红楼保护

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楼的文保情况到底如何?

08年,有记者曾亲临红楼。

他纪录道:

红楼静谧地矗立着。

在大楼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烟”的警示牌到处可见。

抬头望去,整幢楼的楼面外看不到一个空调。

走入其中,能真切地体会到现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护,一个个摆放整齐的灭火器很是显眼。

由于大楼主要是木质结构,每天晚上6时大楼内要拉电闸,以保证绝对安全。

其实,红楼自建成以来,面临过许多危机。

比如,日军侵华期间,这里被日军宪兵队当了7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

又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红楼受到了严重破坏。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当时红楼设计上的缺陷以及超出使用期,加之唐山大地震,红楼受到了严重破坏,成为危险建筑。

为挽救红楼,国务院专门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

工程持续了3年,耗资80万元。

按照文物维修的原则,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工程设计组制定了一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

把钢结构卧入楼板层内的水平钢桁架,在内墙体两侧加钢筋网穿墙拉固,浇注豆石混凝土,墙体内外用型钢拉固,使这座早已超过使用年限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恢复了强健的“体魄”。

在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原状和整个色调没有任何改变。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其中要求当时红楼的使用部门逐步搬迁出来,市政部门将整治红楼周边环境。

去年底,由首都规划委员会牵头,有关部门在红楼后面举行了环境整治现场会,明确规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广场周围的所有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

2002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机关单位开始搬迁至位于北京东二环的文化部大楼内。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和“国家文物局红楼管理处”两块新牌子也赫然挂在了大门口。

把红楼建成纪念新文化运动和宣传“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国家文物局已筹划多年的方案。

据了解,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设想十分宏大,筹备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恢复李大钊、毛泽东原来的办公地点等最初旧址,筹办专题陈列,尽快对外开放;第二步是复原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办公、讲课旧址,复原北大印刷厂旧址,在地下建设文物库房,并建立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第三步将扩大展览规模,在红楼周边地带建设标志性雕塑群和展览配套设施,并拟恢复更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旧址。

去年,新的一轮维修开始。

这次维修距上次维修加固已达30年。

为了保证维修的质量,早在2004年,国家文物局就委托专业机构对红楼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与分析,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

去年5月,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了《北大红楼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复。

总的来看,红楼的维护还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其它文物就未必如此。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文物保护工作不是很到位。

拿我们北大来说,几个月前,石舫就突然坍塌了。

这坍塌并非毫无征兆。

其实很早之前,石舫的前端已经有裂缝,缝中还长了许多杂草。

这本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却没有。

结果,今年年初,由于石舫本身陈旧,从内部逐渐开裂,再加上今年冬天气温回升过快,造成了石舫的塌落。

还有钟亭里的钟,内壁被许多人涂鸦……

文物保护是长久大计,不能因为某个特别的日子来临才想到去修缮——并且,这种修缮本身也不是对文物的真正尊重。

 

结语

如今的红楼,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远离红尘,只迎宾客。

它,不再像九十年前那样有着面向未来的冲动,而只是静静地守护历史。

遥想当年,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曾在它那里生发,多少风华正茂的英杰曾在它那里荟萃。

往事如烟,早被时间消散,但红楼仍在。

它静默,它肃立,只有认真走近它,才能更真切地领会那段历史。

红楼,五四的地标,但愿今天的你,能作为历史的中转站,将九十年前先辈们的精神,注入那些凭你的当代青年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