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58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十一俄德意日国别史人教版原创最新

专题十一  俄德意日国别史

[复习指要]

1.准确掌握沙皇俄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各国历史发展简要状况,理清并把握主要历史线索。

2.分析德国、俄国、意大利、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过程。

从特点影响等方面概括其相同点和特点。

3.用正确观点分析造成德国、俄国、日本对外扩张特别强烈的历史原因,把握其对外扩张史实及影响。

4.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分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日本两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特点和影响。

5.分析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

掌握其建立法西斯联盟和进行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活动和影响以及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两国不同处置的概况及产生的历史后果。

[知识归纳分析]

  沙俄、德国、意大利、日本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其历史发展特点非常近似.专制主义的特点,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军国主义倾向,在四国历史中居主导地位。

1.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俄、普、意、日

  ①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欧洲封建统治面临危机,俄、奥等封建国家集合在一起,先后组织反法同盟、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等,与资产阶级进步力量相抗衡,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它们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各自实力。

如沙俄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增强了实力,为对外扩张创造丁条件。

这一时期,俄、德、意、日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产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德、意还处于民族分裂状态,日本也处于幕藩共治的半分裂状态,完成统一,实现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2.工业革命时期俄、日的资产阶级改革和德、意统一的完成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革命浪潮.开始了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当时的历史主流。

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四国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措施,通过民族统一或改革,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1859年至70年代初的意大利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4年—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分别标志四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②德、意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

君主统治仍维持,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

而俄、日是由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国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原先的君主等最高统治者仍保持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军国主义倾向,特别富有侵略性和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

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中的俄、德、意、日

  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四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此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德、日经济发展迅速,德国成为仅决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因四国是后起的资本主艾国家和国内政治传统的影响,封建性和扩张性特别强烈,俄国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四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间短,人民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较大,封建性王权的统治仍在延续,虽实行了代议制或颁行了宪法,但资产阶级民主不健全,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在帝国土义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中,四国对外扩张野心格外强烈,也特别积极。

英德矛盾一度成为主要矛盾,德俄也产生冲突,法德矛盾尖锐。

德国纠集意大利、奥地利组成了三国同盟,俄国参加了协约国。

在一战中,俄、意、日参加了协约国对德作战,德国遭到惨败,俄、意、日成为战胜国成员。

4.一战后初期到二战中的德、意、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意、日三国造成了深刻影响,德国因战败遭到严重削弱,但军国主义和军事潜力未根除,民族复仇心理强烈。

德皇统治结束,右翼社会民主党一度掌权,先后建立了临时政府和魏玛共和国。

日本是大战的受益国,成为东亚霸主。

意大利在战争中损失巨大,政局不稳。

三国的无产阶级利用有利形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冲击了资产阶级统治。

另外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德国巧妙地利用凡尔赛体系中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取得赔款中的主动权,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开始恢复。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暂时受挫,但在东亚的角逐中仍扮演主角。

  ③在30年代大危机打击下,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走向分化,与具有民主传统的美国、英国等相反,德、日法西斯统治建立,并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

近似的历史传统和共同的对外扩张要求及彼此的战略需要,促使德、日、意三国结成轴心国同盟,组成丁二战中的法西斯侵略集团,经过近六年的拼杀,三国法西斯势力彻底失败,三国实力受到重创。

5.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日法西斯受到不同处置。

  ①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受到严惩,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接受了深刻教训。

德国被分区占领,造成了分裂。

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采取有效经济政策,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强国。

德国统一后,进一步加强了国力,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日本实际上被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军国主义受到一定袒护。

在美国的援助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影响下,再加上朝鲜战争等国际因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重点问题辨析]

1.英法与俄日的政治体制问题

  

(1)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四国建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俄日是沙皇专制,日本是天皇制。

  

(2)主要差异:

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国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

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例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说明:

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2000年·全国高考)

   导析:

本题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入手,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政治制度与俄、日政治体制的不同。

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能力。

首先根据俄、日政治概况,概括出两国不同的专制体制。

再根据英、法建立共和国,设置议会等方面,概括出民主政治体制的特点。

最后根据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和各国的文化传统等因素,概括形成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俄日体制:

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

(2)主要差异:

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3)主要原因:

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2.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采取的侵略手段及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问题

  

(1)侵略手段:

①军事进攻,通过军事进攻强占土地,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经济侵略,包括攫取战争赔款,掠夺铁路修筑权,掠夺矿产,开办工厂,倾销商品,取得贷款权等。

③烧、杀、抢。

④文化侵略,主要是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2)19世纪晚期以军事进攻和经济手段中的索取赔款、开办工厂,掠夺矿产为主。

20世纪初,以经济侵略为主。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结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一战期间日本通过大力进行经济渗透和扶植军阀势力,形成了几乎独霸中国的局面。

因为大战列强无力东顾,日本乘机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

  (3)一战后日本主要采取了扶植军阀势力的手段,通过代理人对中国进行间接侵略。

其原因是大战结束后,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又处于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下,中国又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于是日本便借军阀之手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4)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采用了军事进攻、建立傀儡政权、文化侵略、经济掠夺等并用的手段企图征服中国。

三、四十年代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为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实现以华治华,建立了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等傀儡政权;为消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民族意识,实行“三光”政策和奴化教育,同时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5)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二战以前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等国家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贫穷落后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重要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又是使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2]分析自明治维新到二战爆发前夕,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在浸华过程中同欧美主要列强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原因:

①进行了改革,废除封建制度,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②借鉴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发展工商业。

③实行义务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④政府扶植保护垄断组织。

⑤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攫取大量赔款;吞并朝鲜,进行殖民掠夺。

   矛盾:

①甲午甲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还辽。

②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发生。

③一战期间,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府院之争”。

④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独霸中国局面被打破。

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宣布日本对东北的占领为非法等。

3.在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为摆脱危机作出的选择和影响

  在30年代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为摆脱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疯狂对外侵略扩张。

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由国情决定的。

   

(1)都经过漫长的封建王朝,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有军国主义传统。

   

(2)经济基础薄弱。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日本虽是战胜国,但市场狭小,依赖进口,无力承受危机的打击,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的方法摆脱危机。

   (3)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在德国和日本,纳粹党和军部被看作是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

由于德、日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自身和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例3]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

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而趁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或控制政权。

   不同点:

德国是通过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大影响,进而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夺取政权;日本是通过军部法西斯势力不断制造暗杀、兵变等恐怖事件,进而加强左右政权的能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4.关于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

  

(1)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长足发展,19世纪末经济力量超过英法,德国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的活动,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开展军备竞争,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借萨拉热窝事件首先挑起了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对战败的德国的处置就有分赃的性质。

但英、法、美三国又企图以自己的意图重分世界,因此对德国的处置又交织着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种矛盾斗争中,德国割让了领土和殖民地,支付了一定数量的战争赔款,但又保存了军国主义传统和军事潜力,一方面经济又很快复苏,政治地位提高。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瓜分和掠夺引起了德意志民族的反感,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撕毁了凡尔赛和约。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德国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决定了苏、美、英三国在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一致性,那就是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

但是由于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德国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了两个国家,两种对立的制度。

[例4]德国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在战后遭受的处置有何不同?

其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通过《凡尔赛和约》强使德国支付大量赔款,并瓜分了其海外殖民地和割让了其部分领土。

这些使广大德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刺激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而让德国保留10万军队的做法,却使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者逃脱了战争罪责。

这使垄断资产阶级在实力复兴后,借助民族复仇情绪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与软弱,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等国在处置德国时注意根除其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使其非军事化,并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

这些做法,使战争的发动者、世界人民的敌人受到了应有惩罚,又避免使德国人民蒙受灾难,因而战后德国政府正视历史,并对新纳粹主义进行打击,但分区占领的做法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却使德国分裂为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热点考点导析]

   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1999年·广东高考)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日本1889年日本宪法封建性特点的理解。

选项都是该宪法具体条款的概括,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总揽很大的政治权力,是典型封建性质的。

B、D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权限,C项是天皇对军权的控制。

  答案:

A

[教学指导]

1.高考导析

  本专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多有涉及。

根据历年高考试卷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每年都是命题范围。

从题型来看,本专题的高考试题主要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为主。

填空题有五道;问答题也屡屡出现。

如1993年“工业革命后19世纪70年代政治领域的三股进步潮流”、1995年“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1997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98年日本教育的材料题、1999年设计新颖以三幅地图出现的德国题、2000年“俄日与英法政治体制的比较”都涉及到本专题。

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分布在俄国史、日本史、德国史。

从分值来看,本专题一般在9分上下,其中1996年最高达23分。

在应考复习中要摆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注意引导学生分析1992年以来的历史高考试题,明确高考的思路、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2.教学建议

  应当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总体线索对本专题内容进行全面复习。

既要把握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认真分析其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正确认识俄、日、德、意各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四国在发展道路上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要注意对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此外,应当重视对德国、日本当代史的复习,认真分析二战以来两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以及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德、日法西斯受到的不同处置。

3.疑难问题解析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意大利,而殖民掠夺和资产阶级革命却未能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早的地区,因为它濒临地中海,不仅可以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极大的好处,而且从西欧、北欧同东方的贸易中获益匪浅,它是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商。

在商品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14、15世纪在这些缄市中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后来意大利没有获得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表现在:

   第一,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醉心于垄断地中海东部的贸易。

它们安于现状,不想去寻找新航路,扩大海外殖民掠夺。

而殖民掠夺对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成熟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缺乏这一条件,就不能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充分的经济前提。

   第二,当时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的分裂极大地妨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15世纪末,东西商路和贸易中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丧失了独占东方贸易的优越条件,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已经形成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多半转向银行业和购买土地变为贵族地主,在政治上更助长了封建势力的发展,所以根本不可能首先发生资本主义革命。

(2)德意志宗教改革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异同

  时代背景:

相同:

①都发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

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不同:

①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集团,在领地上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

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集中反对的目标,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

②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使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各国。

斗争结果:

相同:

都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教会,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

①宗教改革引发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世纪50年代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人们去探索、创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3)对“铁血政策”的认识

 “铁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政策,它是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必然。

   “铁血政策”针对的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各派力量。

首先:

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中占首位,奥地利境内有匈牙利人,克洛兹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及北意大利人等,多民族的奥地利内各邦分立,因此奥地利的第一要务是巩固多民族帝国,因而它阻挠统一;其次,普鲁士资产阶级进步党在议会中曾与俾斯麦多次冲突,从1862年到1866年相互间不断指责,进步派反对他独断专行,不赞同俾斯麦的作法。

但由于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普鲁士资产阶级领导的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实现统一的尝试失败,这使统一的旗帜最终落到了普鲁士手中,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意志民族已经厌倦了原则、理论和书本上的东西,它所缺乏的是力量。

无论是谁,只要它给德意志民族以力量,他就会得到荣誉,这比他所能想像的更多,”因此,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务实的、符合国情的。

无论他主观动机如何,但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他,只好承认这个事实,他成为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土的革命者……

他成为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恩格斯)

(4)关于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幕府、藩主的封建统治处处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严格的说,日本的资产阶级还几乎处在形成时期,还不能组成一个独立而有力的社会阶级发动和领导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发生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除教材提及的四点外,还有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①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日本农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新兴地主阶层,补充了资产阶级力量单薄的弱点,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②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封建制度已进入没落阶段,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造成局势动荡,为倒幕维新运动准备了有利条件。

   ③中下级武土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也是填补资产阶级不成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④借助了天皇的精神号召力。

[能力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意大利

   A.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B.若干城市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集中了众多博学多识的著名学者  D.有研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风气

   导析:

题目中所列四项选项是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

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反封建斗争,所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

B

2.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其直接原因是

   A.德意志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B.闵采尔领导了大规模农民战争

   C.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

   导析:

解题关键是审清题目要求:

直接原因。

   答案:

C

3.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引进西欧先进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

   C.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

   D.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式生活方式

   导析:

判断改革性质关键是看其采取措施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使用农奴劳动仍属封建性质。

   答案:

C

4.对近代日本闭关锁国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防止外国殖民势力渗透 B.目的在于维护日本独立

   C.是日本落后的原因之一 D.禁止一切外国船只来日本

   导析:

此题要求准确把握课本基本概念,日本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对外国船只到日本只是“限制”,并不“禁绝”。

   答案:

D   

5.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俄国同西欧国家相比一直落后,其根本原因是

   A.改革不彻底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农奴制未废除 D.对外扩张影响经济发展

   导析:

同屑同一事件原因的因素也要分清其因果关系。

C项“农奴制未废除”,造成A项“改革不彻底”和B项“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项显然是次要原因,C项是根本原因。

   答案:

C

6.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导析:

1861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D项要注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并未确立,俄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C

7.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社会现状 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答案:

D

8.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加里波第出兵远征两西西里,占领其首都那不勒斯后不久就将政权移交给撒丁王国。

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正确的是

   A.充分体现了加里波第的小农意识

   B.充分体现了加里波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

C.说明了加里波第顺应统一潮流的全局观

   D.说明加里波第不敢与资产阶级分庭抗礼

   导析:

加里波第的行为避免了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