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28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问答.docx

普通心理学问答

 

TheNoteofGeneralPsychology

yuanbijuan

 

 

普通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对失语病人的研究

脑的各项功能与皮层的特定部位有关

整体说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

不存在皮层的功能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皮层的特定无关

20世纪中叶,拉什利(拉施里)提出了两条原理

等功原则/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

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机能定位。

他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1)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他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2)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它位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刺激,实现对信息的时空整合并将它们保存下来

3)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人的各种行为心理活动是它们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又各起不同的作用

评其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神经学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三章

感觉的编码

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每种感觉都有它特殊的性质或能,感觉所反应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神经自身的性质或状态的知识

评1)在他看来,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

它否定了感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2)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

在这点上,他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他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

3)他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动物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感觉神经分化是由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结果。

可见,感觉的性质不是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世界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

当代感觉编码的两种代表性理论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的

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注意:

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这两种编码。

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特殊成分敏感。

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的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评它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的四色说是其前身,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它们分别是黄蓝质,红绿质,黑白质。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的更高水平,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信息加工表现为对抗过程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内耳膜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评它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的声音不符合的。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

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的频率产生共鸣

评这种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但这种根据并不充分。

人耳能接受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

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之比仅为10:

1。

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并不对应

 

行波/新位置理论冯.贝克西声波传入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评它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运动

神经齐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提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的原有频率是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5000以下)

第四章

错觉理论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取样的错误,因而产生各种知觉错误

评快速呈现刺激使眼动无法产生,但错觉同样发生

传出准备性假说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指令而造成的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的中心发生变化

评这种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了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深度加工理论或常误性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的作用

评但有些事实不能用他来解释,没有犄角提供的深度线索,而错觉仍然产生了。

可见形的标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

第五章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单通道/瓶颈理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份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评并不完善,例如,双耳分听试验中,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受到了加工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虑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评1与2

(1)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2)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其充分加工前

3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反应选择/记忆选择理论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收到充分的分析,然而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评1、2和3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这一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假设:

(1)在选择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越多,

(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

评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被占用,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这种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的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资源的分配。

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评1、2、3、4都假设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进入感觉的刺激必须经过它,才能得到后继的加工。

而认知资源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

2双加工理论在注意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控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加工。

在习得或形成后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控制,需要注意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评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现象。

睡眠的功能

1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恢复休整

评这种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2生态学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1认知的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梦只是个体对脑的神经活动的直观体验

3精神分析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

催眠解释催眠:

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

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并不神秘或奇怪,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在两种基本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催眠使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分开

 

第六章

记忆的脑学说

(功能模块理论认为不同的记忆类型分别对应于大脑的不同部位,这些部位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整合论美国拉胥里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即整合论。

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分的机能。

他认为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它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细胞集合理论:

神经细胞间形成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神经通路系统,任何一个神经细胞都不能离开细胞群进行单独的活动。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罗卡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

3记忆的SPI理论Tulving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根据记忆演剧中以有的成果,SPI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机译或机译系统:

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这五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顺序。

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理论还假定:

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没,提取是独立的

评SPI理论系统总结了记忆研究的大量成果,并且提出了一种整合给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解释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作用。

但它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它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遗忘的原因的学说

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评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评考虑到了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

4提取失败说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提取有关系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第七章

概念结构的理论

1层次网络结构模型何林斯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水平越高

评比较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关系,但它所概括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且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2特征表理由波纳等人提出,他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语义性特征。

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

定义性特征:

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

特异性特征:

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评很好的解释了人工概念,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3原型模型主要由茹什等人提出,他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来表征。

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的上于原型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

原型:

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评较好的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

如抽象概念就很难确定其原型。

因此,原型理论关于概念结构的观点只适用于被部分概念。

人工概念的形成途径

1假设检验说布鲁纳等人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不断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2样例学习说茹什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的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

第九章

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进化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

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詹姆斯,麦独孤是其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

评它不能确切的解释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

另外,本能论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及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2驱力理论20世纪20年代伍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驱力理论,驱力是指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认为驱力D和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P=D*H)

评忽略了外在环境引发行为的作用。

驱力减少理论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的工作?

有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绝食等等,因为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3唤醒理论赫布和柏林(增加驱力)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生理激活的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个人经验对偏好的影响。

4诱因理论针对驱力理论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资作用提出。

诱因是指满足人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赫尔提出P=D*H*K

5动机的认知理论个体对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提取和输出等加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1)期待价值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托尔曼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2)动机的归因理论归因---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海德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败的原因。

一般说来,人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

他还提出了控制点,并将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韦纳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他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

他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

如果把成就归为内部原因,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若将之归为外部原因,不论成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反应。

因此又叫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3)自我决定论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4)自我功效论班杜拉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他将其行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

结果期待:

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期。

效果期待:

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5)成就目标论尼科尔斯德韦克成就目标是共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和理由,成就目标可以分四种;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

成就目标论的评价标准与原则

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将目标分为两种类型:

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目标即是成功

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第十章

情绪的维度理论

1三维理论1)冯特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

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激动—平静。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评(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一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三个维度。

(三维模式图:

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3)普拉切克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的关系(三维模式图:

用一个倒椎体来说明情绪维度,椎体截面划分为8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椎体自上而下表面情绪由弱变强)

2四维理论伊扎德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

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彩;紧张度表示生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重叠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景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准备的程度。

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评情绪维度的确定对情绪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才能对情绪体验

(注:

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

罗素提出,他认为情绪可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度和强度。

愉快度又可以分为愉快与不愉快,强度又可以分为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

由此可以组合成四个类型:

愉快--高等强度是高兴;愉快—中等强度是轻松;不愉快—中等强度是厌烦;不愉快--高等强度是惊恐。

情绪理论

一早期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情绪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变化的结果。

即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

评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他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他的情绪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故后人称他的情绪理论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待),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作用的结果。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指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益或有害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物的反应。

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是否有利害关系及程度。

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3)再评价,指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结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能力的结构

能力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发展。

评各种能力并不完全独立,如: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指出,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评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启发,由于能力包含着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者并不相同,这就为研究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基础。

但斯皮尔曼强调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3智力多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有7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SOI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由智力活动的内容引起。

其中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评它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2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心理学家阜南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因素群。

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

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

1智力三元论美心斯滕伯格提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大多数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

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决策的高级过程,操作成分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

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