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284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docx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选择题专练

1.宋代梅尧臣有诗云:

“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 A.用于农田犁耕                   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 

2.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3.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4.《汉书·董仲舒传》载:

“(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 A.土地兼并出现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5.《汉书·食货志》载: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6.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7.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8.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9.《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

‘„„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10.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  )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1.“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

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

”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 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 

1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13.《吕氏春秋》中写道: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14.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

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

该规定说明(  )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15.司马迁在《史记8226;河渠书》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 

16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17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18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

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

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 

19“(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上述现象有利于(    )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20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资本主义萌芽迅猛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1.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23《北史·苏绰传》:

“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24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25志是初唐著名白话诗人,他在《吾富有钱时》中写道: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袄袍„„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注:

唐代口语指脸色难看)„„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诗人通过此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A.唐代商品经济发达,拜金主义盛行      B.描绘了家人贪恋金钱的丑态  C.鼓励人们去追逐金钱,贪图享受 

D.直率地告诫那些贪财者:

不应只贪图钱财,而不顾及人情 

26《国语·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 

27文献记载: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

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 

28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    ②常遭盗贼劫掠 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④缺乏政府监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29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0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1乾隆长兴县志记载:

“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

顾商贸之辐辏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

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

”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32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3“(明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精心组织机户生产     B.机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C.明朝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走向统一   B.分封制的瓦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  A.家庭为单位   B.男耕女织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           

 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

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 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 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历史记载:

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     )  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        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  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 

 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黄宗羲认为: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      B.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  

C.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D.工商业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3.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4.对“广州一口通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     B.是封建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C.是民族自卫思想的产物       D.利于对外贸易,社会进步  

15.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

“年年逐利复习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应的现象是(    )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16.清代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是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思  D.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点历史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17.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1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西汉长安            B.唐朝前期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19.据资料统计:

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D.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文明  

20.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

“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

”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B.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 

21.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

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表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 D.会馆是政府设立的处理商人与政府关系的机构  

22.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①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开放性特点   ②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 ③晋商和徽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 ④当时统治者已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 的发明应该是 A. 瓷器    B. 丝绸   C. 青铜   D. 酿酒 

24.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 

A.马铃薯、玉米     B.烟草、小麦   C.葡萄、土豆       D.甘蔗、水稻 

25.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  ①赋役负担②自然灾害③地主盘剥④土地兼并(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7.唐代许多官员开设邸店,后政府规定: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了(    ) A.唐朝政府鄙视商业    B.唐朝商业不发达,不需要太多邸店 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不允许商人抬高地位  D.唐朝陆路商运发达,邸店生意兴隆,许多官吏参与争利 

28.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为自耕农佃农占24%、工场工人占36%、商人占30%、工场主占10%。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29.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

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

瞬间,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