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324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Word格式.docx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

孔子提出:

既往不咎"

,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4、身体力行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

言必言,行必果"

有人说得多做得少,"

言过其行"

,孔子说应引以为耻。

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

慎言"

他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仁者,其言也"

,意思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

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的,他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以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

他还说: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意思是:

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

赞美过谁?

如果有所赞美,那也是经过了实际考验的。

这就是说,他对学生的表扬,不是凭印象听言论而想当然,是以实际行动的考察为依据的。

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着重于行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

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意思是:

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

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

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

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

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

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

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雍也》载,季康子间: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又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

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

他说自己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杜绝了四种毛病,"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还反对"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他有一句名言: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

“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

朱熹注曰: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这即是说,当

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

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

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

“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

),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

“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

)于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

“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

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

“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

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

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认识"

仁"

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有时学生间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

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

庶"

,再答"

富"

后答"

教"

,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间与思考。

又如《宪问》载,子路间君子,孔子简单回答道,"

修己以敬”,子路不满足追问孔子:

象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第二次才回答:

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问,孔子才第三次回答,"

修已以安百姓,孔子这样连续回答三次,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

再如《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说: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到这三点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子贡追问道:

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

孔子回答,"

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进一步追问:

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

孔子答:

去掉粮食"

接着孔子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说,唯有"

民信"

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

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7、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

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

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

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

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

“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道:

“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

”子贡答:

“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

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

”孔子说:

“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

宋德说: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

如子路问孔子:

“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

“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

”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

“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

“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

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如盂懿问孔子:

“怎么才算孝?

”孔子答:

“无违。

”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

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

孔子答:

“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

“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

“色难”。

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

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

“仁者,其方也訒”。

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

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

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外表美好。

令,好。

,鲜矣仁〔鲜矣仁〕很少是有仁德的。

鲜,少。

”(《论语?

学而》)

“士志于道〔志于道〕有志于追求真理。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交谈。

里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知〔知〕通“智”,聪明。

下面“知者不惑”的“知”与此相同。

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寿〕长寿。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意谓求仁是个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述而》)

“三军可夺〔夺〕丧失。

帅也,匹夫〔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不可夺志也。

子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患①〔患〕担心。

人之不己知〔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患其不能〔不能〕没有能力(才能)。

也。

宪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过〔过〕有过错,犯错误。

后面的“过”是“过错”的意思。

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道不同,不相为谋

陶行知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7、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8、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

10、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11、每天要四问:

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12、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

这需要六大解放:

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

四解放嘴,王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13、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1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5、教育是立国之本。

16、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7、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8、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陶行知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

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

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

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教师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到农民中间去体验生活,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同甘共苦。

※……要和学生家庭联络。

……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

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

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

……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断不能有一个例外。

※把小孩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

(一)需要充分的营养;

(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

(三)需要因材施教;

(四)需要民主……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为公,文化为公;

需要宽容和了解,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晏阳初:

“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人民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将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邓小平: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