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407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吴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标题:

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

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

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

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

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

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升高。

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

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

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

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明显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

唐人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

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

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

到八仙桌出现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地变成了合餐制。

⑦受椅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人的心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

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能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

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

跽坐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修身养性。

□□ 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会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 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

这种修炼能让人的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

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都有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

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社交场合都必须跽坐。

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

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跪着。

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

跪着没有现在这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

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这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

欧洲人坐椅子,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

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

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

不光是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

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国民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

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1.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

(3分)

2.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⑦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但是因此B.因为所以

C.不管然而D.无论所以

4.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

(4分)

5.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2分)

6.本文结尾处说:

“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17分)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

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

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

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

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

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

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

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

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

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

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

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

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

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

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

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

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

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

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

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

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

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

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

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

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

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

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

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

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

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

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

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

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

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

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

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

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

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

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

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

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

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

随遇而安,随缘而行。

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

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

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

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一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自己,也警示世人:

十字街口,红绿灯下,很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行人只有虔诚与敬畏,谨慎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B.第二段详细描写经过十字街的过程和感受,表现了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紧张害怕,也与第三段写作者行走在乡间路上的轻松快乐形成对比。

C.文章第六段说丈夫“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里采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丈夫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而导致的悲剧,这句话既有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也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丈夫离世,留给作者的只有慢慢长夜的苦思冥想,也促使作者去思考人生的生活方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给自己多亮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才能让我们生活中的火焰不息,才能让弱的生命变成有光华的生命。

8.请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红绿灯下”为标题?

(4分)

10.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有何变化?

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6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

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1.

(1),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老子》)

(7),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嗟人事常无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张说,曾任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封“燕国公”。

与苏颐(封“许国公”)同为唐朝开元(713-741)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对矫正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有一定的贡献。

12.诗中“□□ ”、“□□ ”这两个地域的称代,照应了诗题中“幽州”一词。

(2分)

13.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的场景描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与该联最相似的一项是()(2分)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C.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D.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诗中写到“且喜年华去复来”,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喜”一字的情感内涵。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21题。

(19分)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

其子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

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

其人曰:

“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

”策曰:

“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

“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

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

“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

”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又饮驵醇酒,曰:

“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

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

“今以是何之?

”其人对:

“欲效公前谋耳。

”叔卿曰:

“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遂不复售。

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

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②驵(zǎng):

泛指经济人。

③帑(tǎng):

库房。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有质钱而没者

(2)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3)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4)妻子饥寒不恤也

1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B.闻公欲以嫁女

C.请其矢,盛以锦囊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17.与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

A.竖子不足与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持节送匈奴使者留在汉者D.见犯乃死,重负国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2)其驵舞秤权阴厚整。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1分)

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0.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陈策买了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做手脚把骡子卖给了经过那里急需用马的官人。

陈策知道后,追上官人,说明原因,取回骡子。

B.陈策只卖银器给买主,不卖给他罗绮,致使买主猜疑他舍不得卖。

陈策向他解释,罗绮是长久抵押之物,质量已经很差,更不能卖给他作嫁女之用。

陈策还验明银器是真银才卖。

C.危整仅买五斤鲍鱼,市场经纪人故意多秤卖鱼人的鱼给危整,让危整请他喝酒。

危整知道后追几里让卖鱼人回来,付多得鲍鱼的钱。

危整请市场经纪人喝酒,责备他不该这样做。

D.曾叔卿已把陶器交给那人,收了钱,当知道买主也像他先前那样打算把陶器运到北方易物时,他告诉买主自己是怕北方会有灾荒而不去的,让买主也不要去。

陶器也不再卖给那人。

21.用一个字概括文中所记的三个建昌南城人所具有的品质:

(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

何以言之?

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

王事故也。

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

人生几何?

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

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

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

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

山水既尔,人亦其然。

衮乎对此,与我分手。

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

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

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22.文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外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和。

(1分)

23.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二字。

(2分)

24.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26.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

请你作一简要评析。

(80字左右)(4分)

 

二、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嘉诚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卷答案纸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17分)

7.(C)(3分)

8.

(1)结构上:

照应上文,我对红绿灯的恐惧,引出下文红绿灯前人必须谨慎小心,也为下文丈夫发生交通事故而去世做铺垫。

(2)内容上:

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闯红灯的危害,告诫世人在红绿灯前要慎重。

(4分)

9.

(1)结构:

本文以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2)手法:

运用双关(象征)的手法写出红绿灯既是交通信号指示灯,又是人生的指示灯。

(3)主题:

点出文章的主旨,红绿灯引发了作者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暗示生命的速度可以张弛有度。

(4分)

10.

(1)感情变化:

最开始,害怕红绿灯:

在哈尔滨时,无惧红绿灯:

丈夫去世后,静心对待红绿灯。

(3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人生启示:

人生不能一味往前赶,可以慢些,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做到张弛有度,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可以适时的为自己亮起感情的红灯,提醒自己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我们可以自觉的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己在忙碌中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闲适;;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健康亮起一盏红灯,提醒自己保重身体……(6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

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12.蓟北边镇(2分)13.(B )(2分)

14.要点:

辞旧迎新的欢喜(1分),岁月有常的慰藉(1分),对国家社稷的美好祈愿(1分);语言表达(1分)(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21题。

(19分)

24.(B )(2分)25.( D )(3分)

26.(4分)送别之时,不说彼此相思、互相珍重一类的俗套语,而是反笔以出,笔姿摇曳不尽(2分);将作者的一种豪放不羁之气贯注在山水之间,颇具李白诗文之神韵。

(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