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评 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432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新 闻 评 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 闻 评 论.docx

《新 闻 评 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 闻 评 论.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 闻 评 论.docx

新闻评论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说

⏹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

⏹新闻评论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二、新闻评论的传播系统

评论的类别

v媒体评论

▪编辑部评论

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

▪编辑、记者评论

编者按语、述评、主持人评论

v个人评论

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杂文

常规评论与边缘评论

▪常规评论: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

▪边缘评论:

述评、杂文

课堂讨论:

✓以上评论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哪些共同特征?

✓以上评论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哪些媒体特征?

✓你平时是否关注新闻评论?

最关注哪类媒体的新闻评论?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

⏹强烈的新闻性

•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

•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

•重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

•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

⏹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

•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

•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

⏹广泛的公众性

•内容的广泛性和接近性

•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

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

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

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

⏹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

“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

“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

⏹传播要求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要求

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的传播要求

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与作用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赖特)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向社会报告环境的变动

▪协调社会行为——以“宣传”聚合社会的各团体或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

▪传递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提供娱乐——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二、新闻评论的特殊作用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

与发展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

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

⏹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

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1、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

•孔子:

《论语‧学而》(论说文集)

•孟子:

《孟子‧梁惠王》(论辩文集)

•荀子:

《劝学》

•韩非子:

《五蠹》

•墨子:

《非攻》

[例]: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2、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

•李斯:

《谏逐客书》

•贾谊:

《过秦论》

•晁错:

《论贵粟疏》

•司马迁:

《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

“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3、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

•韩愈:

《师说》

•柳宗元:

《三戒》

•欧阳修:

《朋党论》

•苏洵:

《六国论》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例]韩愈《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

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

1、王韬的政论

⏹《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

⏹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韬政论的特色

⏹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

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王韬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中)》

2、梁启超的政论、时评

⏹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

⏹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

⏹“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通议自序》

3、报刊政论及其特色

⏹政论:

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

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

⏹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

4、早期时评及其特色

⏹时评:

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

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

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

⏹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2、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

•陈独秀的政论: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李大钊的时事短论:

《最危险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

《电的利弊》

•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

•张季鸾的社评:

《最低调的和战论》

•毛泽东的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

⏹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

(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

•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

•“大跃进”时期的报刊评论

⏹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

•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

•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

•“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

•“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

•“帮八股”文风的盛行

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评论题材的扩展

⏹评论体裁的丰富

⏹评论比重的增加

⏹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报刊言论版的出现

⏹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

⏹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

⏹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

二、个性化趋势

⏹评论栏目的个性化

⏹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

⏹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

三、开放化趋势

⏹选题范围的开放性

⏹选题方式的开放性

⏹议论方式的开放性

⏹结论方式的开放性

四、专业化趋势

⏹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评论主体的专业化

⏹评论方式的专业化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立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

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

⏹在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过程中,选题是第一道工序

⏹选题的及时与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评论的质量和成败

一、选题的来源

⏹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

⏹作者的发现

⏹媒介的报道

⏹受众的提供

⏹专门的策划

示例:

•作者的发现:

《另一种溃堤》

1998年9月26日《大连日报》

•媒介的报道:

《宝马案与“多数人暴政”》

2004年2月5日《南方周末》

•受众的提供:

《铲苗种烟违法伤农》

2000年5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专门的策划:

《五问后911时代》

2004年9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世界周刊》

二、选题的类型

⏹事件性选题:

以突发性新闻事件或记者新近采集的新闻事实为分析议论对象的选题

⏹社会性选题:

与公众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类选题

⏹常规性(周期性)选题:

配合重大的节日、纪念日、主题日所确定的选题

示例:

•《一分钱的“疯狂”》(事件性选题)

2001年12月13日河南电视台《经济视野》

•《秩序井然方为德》(社会性选题)

2001年12月25日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

•《昨晚,你睡得好吗?

》(周期性选题)

2005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立论

⏹立论:

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定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本见解

⏹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整篇评论文章或整个评论节目的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选题确定了评论“说什么”

立论确定了评论“怎么看”

一、立论的核心——判断

❑新闻评论的立论过程就是判断的过程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之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

王民(台湾):

《新闻评论写作》

有关评论判断类型的不同说法

⏹一是事实判断

二是价值判断

王民(台湾):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是人情世故的常识判断

第二是事实真相的判断

第三是来龙去脉的原因判断

第四是谁是谁非的真理判断

第五是谁善谁恶的道德判断

第六是预测将来的结果判断

林大椿(台湾):

《新闻评论学》

与立论相关的主要判断类型

⏹事实判断

(对事实真相的常识性、专业性判断)

⏹价值判断

(对事实的价值、意义、影响的判断)

⏹因果判断

(对事实与主客观原因之间内在联系的判断)

⏹趋势判断

(对事实的发展趋势与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判断)

二、立论的前提

⏹了解论题所涉及的事实及背景

⏹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

⏹收集相关的意见或观点

⏹具备相关的知识或修养

三、立论的要求

⏹针对性

•值得关注的舆论动向

•普遍存在的社会时弊

•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思想上的困惑、疑虑

⏹新颖性

•由头、论据的新鲜

•视点的独特

•视角的新奇

•观点的独到

⏹准确性

•阐述政策的准确

•做出判断的准确

•使用语言的准确

•把握尺度的准确

⏹前瞻性

•见微知著,洞察事物本质

•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

•未雨绸缪,提示隐忧与建议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的结构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标题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新闻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示例:

•《867万考生昨天进考场》

考试诚信将记入电子档案并与招生录取挂钩

2005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

•《“全民高考”的局面应该改变了》

2005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的区别

二、评论标题的功能

⏹提示论题:

提示评论议论的范围

⏹体现论点:

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

⏹表明态度:

表明作者的态度或倾向

⏹引发兴趣:

引发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评论的兴趣

1、提示论题

•《回答一个问题

——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

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

1993年7月16日《经济日报》署名评论

•《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

——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1997年7月18日《工人日报》评论

•《近水缘何难救近火》

2003年10月27日吉林电视台“纪实”

•《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

2004年4月18日新华网

2、体现论点

•《“大锅饭”养懒汉

——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

198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

•《对策也可以当镜子》

1985年6月4日《新华日报》“新华论坛”

•《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

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述评

•《人祸不除矿难不已》

2004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

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强国论坛”

3、表明态度

•《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

•《不能搞有偿新闻》

199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评论

•《“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

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拜金主义要不得》

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

•《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

2003年月22日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

4、引发兴趣

•《和尚就是和尚》

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评论

•《牛毛出在羊身上》

1993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

•《“吹牛”也犯法》

1996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法制论坛”

•《谁掏了患者的腰包

——直击医药回扣》

2001年7月12日江苏电视台《大写真》

•《“红包”为什么这样“红”?

2004年4月11日央视国际“央视网评”

评论标题功能的运用

三、评论标题的要求

⏹贴切:

题文一致,用词准确,题义确切

⏹具体:

论题具体,论点清晰,指向明了

⏹鲜明:

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精炼:

结构简单,句式简短,文字简洁

⏹生动:

富有新意、动感与活力,先声夺人,过目难忘

1、贴切

v题文一致

•分析《为九龄童“盗马”辩》(节选)的标题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

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

上前询问,男孩答道:

“爸爸给我买的。

”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

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

文章继而又写道:

“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

”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询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

课堂讨论:

✓该评论为何事而“辩”?

✓“盗马”是否应加引号?

✓“九龄童”的提法是否恰当?

✓这一标题问题何在?

注意:

避免文不对题、题文不符

v用词准确

•《要春风化雨不要耳提面命》

原载《人民日报》“今日谈”

•《一台塔机俩司机到底该听谁指挥》

2002年齐鲁电视台播出

课堂练习:

✓以上两则标题问题何在?

✓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

注意:

避免望文生义、词不达意

v题义确切

•《为何有电不用点油灯?

原载《人民日报》“市场随笔”

课堂讨论:

✓原题可作几种理解?

✓原题的问题何在?

✓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然后脱离原题重新拟制标题

注意:

避免引起歧义、产生误解

2、具体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

2003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方舟评论”

•《银行该收点钞费吗》

2003年9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课堂讨论:

✓分析评论标题《以科学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原载《中国农民报》)和《民族自尊与人类文明规则》(原载《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注意:

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3、鲜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脱困不等于脱险》

2000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

•《危险的开端》

1998年10月13日新华社述评

课堂讨论:

✓分析评论标题《没有中立的裁判就只有“听证秀”》(2004年《新京报》)和《谁胜谁负》(1999年2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的不足

注意:

避免题义含混、令人费解

4、精炼

•《不要蛮干》

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质量无“小节”》

1991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经济漫笔”

•《人祸》

199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时评

课堂讨论:

✓分析评论标题《法律不必“最好”,但必须“最不坏”》和《市政府专题会议责成搞打砸抢的企业深刻反思?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注意:

避免句式冗长、文字罗嗦

5、生动

▪变陈述句为假设句

•《假如都像徐永山》

1980年4月20日《中国农民报》社论

•《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

1983年3月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

•《假如俺是名人》

1993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

•《假如多一些王海》

1996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变陈述句为感叹句

•《莫教孩子当“看客”》

1988年11月3日湖南长沙市东区广播站

•《久违了,国学!

199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

•《造伪劣工程:

罚!

1996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法霸”比“法盲”更可怕》

2003年2月12日红网

▪变陈述句为疑问句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

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社论

•《“及时雨”为何落不到田里头》

1987年6月19日福建浦城县广播电台

•《何必拷问捐献者动机》

200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

2003年12月27日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

•《一号文件:

还有多少农民不知道?

2004年3月5日新华网

(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

▪引用法:

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评论的标题,借助其本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评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

•《闻鸡起舞》

1981年1月《人民日报》社论

•《四十而不惑》

1989年10月1日《经济日报》社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96年1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化用法:

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做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评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

Ø易字法:

通过改变个别字,或对个别字做顺序上的调整,使其变化词义,旧词新解

•《“杞人”忧“地”》

1981年8月2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

•《近墨不黑》

1990年12月21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