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4434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史考试资料.docx

民族史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夷离堇:

2.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辽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并契丹剩余七部。

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后梁贞明二年(916),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

建元神册。

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

3.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签订的议定合约。

1004年,辽圣宗率军大举南下,在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宋遣使者向辽求和,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约定:

宋每年给辽助军旅之费,绢20万匹,银10万两;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年轻,以兄事宋主;仍以今拒马河为界,可修城堡,各守疆界;双方不可互相侵扰,不得收留双方逃亡之人。

此次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4.斡鲁朵制:

是一种军事制度,士兵作为皇帝的亲卫军和禁卫军,拥有领地和属民,有12个斡鲁朵,有一个相当于斡鲁朵的王府,38个州,10个县,有41个提辖司。

有相当于县的石列23个,禁卫军总数为十万一千人。

这项制度为契丹加强皇帝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蒙古人直接沿袭该制度,称为“怯薛制”或“斡尔朵制度”。

5.头下军州:

也作“投下军州”制。

头下是契丹贵族所建的寨堡称谓,军州是地方行政单位。

投下军州是契丹贵族和地方所属领地。

辽建立后与其他民族作战,俘获的汉人和其他民族安置到投下军州,从事农业生产,以汉人为主,以农业生产为主,被安置的俘户实际上是他们的奴隶。

940年经朝廷允许可以设军或州,这称为投下军州。

投下军州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双重管辖意义,既受契丹贵族管辖,又受政府管辖。

“澶渊之盟”后俘户减少,投下军州逐渐减少,到辽末,军州中的州级基本消除,只剩下军一级。

6.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生于1069年,卒于1123年,为女真族酋长,金国建立者。

12世纪初统一女真各部,并于1125年消灭辽国。

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制度,颁立刑法,创制女真文字,不断加强皇权,对女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进程。

7.猛安谋克制:

是女真基层社会组织,带有军事性质,脱胎于早期氏族制度,以氏族为中心,以五、十、百、千来组织队伍,每一千人为一猛安,一百人为一谋克。

首长称谓是猛安和谋克,金建立后,从血缘组织向地缘组织转变。

军事行政不分家,管理地方,同时也管生产。

阿骨打时期,把一谋克确定为三百户,十谋克为一猛安,带有典型的地域色彩。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带有劳役地租性质,后逐渐崩溃,该制度与女真社会封建化进程相适应。

8.八旗制度:

在满族统一过程中,为适应战争需要,把狩猎组织牛录进一步完善,每三百个狩猎为一牛录,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为一个旗,各级官员都称为额真。

最初只有红、黄、蓝、白4个旗,1615年发展为八个旗,再加镶红、镶黄、镶蓝、镶白。

形成后,各级额真就成为永久性官员,使得八旗中的成员脱离了氏族部落的管辖,统一在八旗制度之下。

战时为军人,无战争时即为八旗管理下的农民,所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八旗制度是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制度,保证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有利于女真社会的发展。

9.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它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黑海里海广大地区,南至高加索,北括整个斡罗斯,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居民多以俄罗斯人为主,经济活动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宗教信仰主要为伊斯兰教;元代归元朝管辖,有驿路直通大都,15世纪后期衰落,1480年被莫斯科公国所灭。

10.也先:

也先为明代瓦剌部的一位首领,为脱欢之子。

1439年,脱欢去世,也先继位;1449年,也先率大军进攻明朝,王振挟明英宗亲征,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故此也先名声大振;1453年,也先自立为可汗;1455年,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杀,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鞑靼趁机兴起。

11.土木堡之变:

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军队大举进攻明朝,王振为巩固自己利益,竭力劝明英宗亲征,临时凑集五十万大军出发,史作王振“挟英宗亲征”,但明军在土木堡(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大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12.松赞干布:

生于617年,629年即位,年仅13岁,他即位后,统一整个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与633年建立吐蕃王朝,后仿照唐朝制度建立政治制度。

634年开始向唐王朝求亲,641年唐把文成公主嫁入西藏给松赞干布,他为文成公主修建布达拉宫,他为加强唐藏之间关系作出重要贡献。

他死后被尊称为“松赞干布”,干布为大德之意,连起来为庄严大德王之意。

13.本教:

本教又称“苯教”或“黑教”,为藏族早期宗教,主要崇拜自然物和自然神灵,如天地火山等,包括部落守护神和祖先崇拜,后祖先崇拜强调世袭传承。

其与黄教的区别为旋转方向的不同,黄顺黑逆。

14.喇嘛教:

又称“藏传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以大乘佛教为主,下分密教和显教传承。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和墀尊丹珠公主入藏,皆带入大量佛教经典和和尚,佛教传入,拉萨兴建大昭寺、小昭寺,墀德祖赞时期佛教广泛传播。

墀松德赞后从印度迎请寂互莲花生,并兴建桑耶寺(现为藏传佛教祖坛,密宗代表,区别于公主带入的显宗),建立僧伽珈蓝制度,吸收了苯教因素,便利了其传播。

15.宣政院:

1264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在中央机构设置总制院,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行政军事事务,同枢密院共理西藏;1288年,总制院改为宣政院,只负责管理西藏事务,长官由八思巴接任,他为帝师,帝师作为宣政院的总制,下设院使、同知等官职,由朝廷重臣担任。

16.茶马贸易:

明在产茶地区设置茶课司,统一茶叶收入,实行统购政策,主要统购用于同“西蕃易马”,即同西藏交换马匹。

明在秦州、洮州、河州、雅州、岩州设置茶马司,建立仓库,储存茶叶,专用易马;明拨给藏区部落牧地,规定各级政府不准向其摊派赋税,专心养马;明发给藏区产马区金牌勘合,主要用于验牌进行茶马贸易,这样,明和藏进行茶马贸易。

明中期后,为巩固和充实边疆地区,允许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时,可在政府获得茶马贸易的凭证,茶马贸易开始在民间出现。

内地和藏区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对藏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17.五尺道:

战国时李冰开通“僰青衣道”,从雅安到青衣江之道;秦统一后,在此基础上增开“五尺道”,因道路宽度只有五尺,故称为“五尺道”,从僰到石门到朱提到味县,一直往西到达滇池。

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主持的第一条通云南的道路,标准宽度为五尺,相对比较窄。

18.西洱河之战:

19.点苍会盟:

20.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即在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改土官为流官,取消少数民族首领的特权,一律由流官管理的制度;在很多地区,是通过血腥方式即杀戮流血方式得以实现的,它是少数民族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民词解释

1、夷离堇

契丹各部的军事、生产首领,是一种官职名称;

公元730年,契丹遥撵氏取代了大贺氏统领契丹各部,阻午可汗(公元745年到公元751年)改组了部落组织。

阻午可汗设置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部,每一个部共同拥有土地、共同畜牧耕种,每一个部的首领成为夷离堇,夷离堇既是部的生产管理者也是部的军事管理者,各百姓战时为兵,不战时则为牧民农民;

契丹国家建立,阿保机掌握了契丹的军政大权,夷离堇成为象征。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迭刺部夷离堇建立政权称皇帝后,于天赞元年(922)分迭刺部为五院(北院)与六院(南院)两部,各置夷离堇,分掌部族军民政事。

其他各部夷离堇则太祖时改称令稳,圣宗时发放改称节度使。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改北、南院与乙室部夷离堇为大王,其官署称王府。

后来大辽直接把“夷离堇”改用汉语称呼“大王”。

随着契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夷离堇和酋邦的首领成为契丹社会的上层阶级,夷离堇的选拔也从最开始的世选(本家族拥有优先选取的特权)转变成世袭;

2、阿保机

全名为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为辽朝开国君主,史称辽太祖。

契丹迭剌部长期掌握军事大权的耶律家耶律撒剌的长子,耶律家阿保机自幼聪敏,才智过人,长大成人后,身体魁梧健壮,胸怀大志。

阿保机先后凭借卓越的军功,先后担任了夷离堇、于越。

公元907年阿保机取代遥撵氏,掌握契丹的军政大权;公元911年到913年三次平定“诸弟之乱”;公元916年,并契丹七部,在龙化州称帝,建立契丹国家,国号大契丹,年号神册,确立契丹国家的世袭皇权;

建国后,阿保机着手制定新制度。

参照汉族的政治模式,任用汉人,建立起新的国家机构。

定上京为契丹皇都(918),上京从此成为契丹的政治中心;920年,下令创造契丹文字,921年,下令创造契丹法令,使得契丹国家初具规模;以宗室为南府宰相,制定法律,颁定官爵位次;设立迭刺部南北二院夷离堇,成为后来的定制;以部众设立宫卫骑军及州县部族军,成为契丹主要军队组成形式。

他创设的诸种制度与开创的规模,都为后来契丹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不断向外扩展,为契丹开疆拓土,先后征服了西北各部(924),占领了晋、唐大片领土(923),灭渤海国(925)并在渤海国基础上建立契丹的附属国东丹国;公元926年病逝于返回皇都的途中。

 

 

3、檀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自公元999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公元1002年,辽太后与辽圣宗以全国兵力挥兵南下,公元1004年,辽国军队绕过北宋固守城池,直接威胁到北宋首都东京,以宰相寇准为主的主战派坚持抗敌,重创辽军。

辽太后提出议和的请求。

公元1004年12月,北宋与辽在檀州议和签订条约,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条约的主要内容: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双方不得互相侵扰和收容对方逃亡人员;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双方处于长期对峙的局面,宋、辽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战争暂时平息。

每年大量的岁币,增进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4、斡鲁朵制

 斡鲁朵为契丹语,意为帐幕。

斡鲁朵制即契丹“宫帐”制度。

辽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

斡鲁朵领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所继承。

帝后斡鲁朵有著帐局,为皇族宫帐服役。

斡鲁朵还领有“瓦里”,奴役契丹奴隶,从事狩猎和手工业生产。

一批自西北游牧部落俘降的奴隶也隶属于斡鲁朵宫帐。

辽朝皇帝设契丹、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鲁朵所属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汉人和渤海人等事务。

有特殊组织的禁卫军,是皇帝的宿卫亲军,这些禁卫军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

这些禁卫军都选取于契丹子弟中的精壮者,总共有十万一千人。

辽共有十二个斡鲁朵,和一个相当于斡鲁朵的王府。

这种皇帝直接养兵的制度,集中了皇权,带有封建性质,皇帝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加强自己对其军队的控制。

为蒙古人习用。

5、头下军州

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是一种地方行政、军事联合组织。

头下是契丹贵族建立的寨堡;军、州为地方行政单位。

每一个头下军州,实际上是契丹贵族的领地;契丹在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产生了大量俘户和掳掠人口,将其安置在头下的军、州里从事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这些掳掠来的人和战俘实际上是契丹贵族的奴隶。

头下军州中的人口大多来自河北、山西和原渤海国,都是汉人或渤海人。

头下的人口身份既有称为部曲的农耕者、手工业者,也有驱奴,前者为依附身份,后者为奴,奴所占的比例在少数。

头下军州自辽圣宗后,渐纳入国家经济正轨。

头下军州具有双重性即在政治上、军事上,头下军州既受契丹贵族又受辽政府的管辖。

最早出现与辽初期,公元940年左右,可以在头下设军、州,称为头下军州;檀渊之盟以后,由于辽宋双方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得俘户大量的减少,头下军州也不断萎缩;辽末,头下军州之州一级基本消失,头下军州发展为直接由辽政府管辖。

6、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公元1068——公元1123),女真族酋长,金国建立者。

公元1113年,阿骨打继任酋邦首领,为十二世,开始“力农积谷,练兵牧马”,扩充军队,增强女真的军事实力,并逐步统一邻近部落,势力渐盛。

同时,建城堡、修器械,准备用兵于辽;

公元1114年,阿骨打率女真人攻克了宁江等地;公元1115年正月,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国家,国号大金;

公元1115年9月,攻占黄龙府;1116年攻占东京;1120年,攻克上京等地;1123年,灭辽国,阿骨打在北返金上京的途中病逝。

为女真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阿骨打统一各部,消灭辽国,为加强军事力量,规定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使部落联盟组织更加军事化,定制度(对女真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组织进行了改革,清除了同姓通婚等落后习俗),立刑法,创制了女真文字,使女真人结束了刻木记事的落后状态,重视发展生产。

对女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7、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称为猛安谋克户),它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

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

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

公元1114年阿骨打改造原有的组织,突破了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百户为1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1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由于实行了“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制度。

后来随着猛安谋克制的不断壮大,1000人为1猛安,一谋克为100人为,首长称猛安、谋克,管理地方的军事、行政和生产。

猛安谋克制是与女真社会封建化进程相适应的,后来由于军事与生产的分离,猛安谋克制逐渐解体。

这种猛安谋克制在金政权对外战争继续进行的时期是较为有效的军事方略,具有强大战斗力,为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女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制度,保证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把以前的狩猎组织(牛录)不断的完善,原来的狩猎组织是以氏族和村落为中心,受部落酋长的管辖。

将以前以十人为一牛录,发展成300人为一牛录,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各级官员成为额真,一个固山即为一个旗,共7500人;旗在满语音同固山;

努尔哈赤于公元1601年建立红、黄、蓝、白四个旗,公元1615年,发展成为八个旗,增加了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个旗,各级的额真也发展成为永久性官员,使之脱离过去部落酋长的管辖,统一在八旗制度之下;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建立之初,八旗制度之下的人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后来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成为职业兵;

公元1650年,多尔衮去世之后,清太宗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称为下五旗,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到19世纪末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制度不复存在,共存在296年。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9、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1219年--1480年),又称金帐汗国、克普恰克汗国、术赤兀鲁思,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归元王朝管辖,有驿路通往元朝首都大都。

1260年,忽必烈则在漠南开平称帝,并发动了讨伐阿里布哥的战争。

蒙古帝国的中央政权不复存在,金帐汗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了四子的封地。

长子术赤的封地在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包括额尔齐斯河流域和阿尔泰山地区),术赤的斡尔朵(行宫)设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钦察汗国为术赤的封地。

1243年由术赤的第二子拔都结束西征建立。

钦察汗国的版图辽阔,东起额尔齐斯河西部,西到斡罗思-今俄罗斯西北部、乌克兰,多瑙河的下游,南起巴尔喀什湖西部、里海北部、黑海,土库曼斯坦西北部,北至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地方(包括诺夫哥罗德)等地。

 拔都把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入口处建立了首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

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

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占少数(约数万人),因此,逐渐被周围的大量钦察、突厥蛮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蒙古人已使用突厥语;

是一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封建国家;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地理位置优越,为各国贸易中心,商业较发达;

公元1480年被莫斯科公国所灭;

10、也先

也先(?

-1455年),又作也先台吉,又译额森,出身于准葛儿部,瓦剌首领脱欢之子。

是相当中国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领袖,在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极盛。

公元1436年,脱欢统一瓦剌三部,1439年脱欢亡,也先继位,不久即统一漠南蒙古。

,然后不断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降伏朝鲜,并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进攻明朝,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一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并包围北京城,后围攻不成,退行并释回明英宗。

公元1453年,也先自立为可汗。

1455年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杀,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杀。

11、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指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瓦剌是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

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实力不断的强盛,而明王朝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几代国防实力下降,明英宗时期,英宗昏庸无能,宠幸王振,使得明朝政、经、军形势急剧恶化。

瓦剌与明王朝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公元1449年,也先率瓦剌各部猛攻明王朝。

明英宗在宠臣王振的唆使挟持下御驾亲征,明英宗在土木堡被浮,王振被愤怒的部将锤杀。

 

12、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公元617年-——650年),别名弃宗弄赞、器宗弄赞、弃苏农赞,公元629年继位任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的父亲被人毒害而死后,13岁的他即赞普位。

即位后,他一面缉查凶手,一面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又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统一了整个西藏,吐蕃统治中心从山南地区转向拉萨(罗些),公元633年建立吐蕃王朝,吐蕃为奴隶制政权。

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在政治上仿效唐王朝的政治制度结合吐蕃自身的特点建立各级政府、官僚机构,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

松赞干布任用贤臣制定了法律,赋税制度,创制了藏文,派遣吐蕃子弟求学长安,积极的发展农牧业生产,极大的促进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元639年迎娶了尼珀尔迟尊公主,公元641年迎娶了文成公主(634首次提出和亲要求,640年唐王朝答应)。

两位公主的入藏,促进了西藏佛教的发展,文成公主带来的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病逝,死后被尊称为“干布”,“干布”是大德的意思,松赞干布意为庄严大德王。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被视为观音的化身,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

 

 

13、本教

苯教也译为本教、苯波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称黑教。

苯是“颂咒”“祈祷”“咏赞”之义。

是西藏的原始宗教。

本教认为天上日月星辰为光明之神,人死而为鬼,自然物也都有鬼,人的命运的好坏是因为贵的作祟,所以要向鬼献祭,祈求平安。

主要崇拜包括:

自然崇拜,崇拜自然物天、地、日月、雪山等;祖先崇拜,早期的祖先崇拜是对祖先的先进事迹进行赞颂,后来逐渐演变成强调世袭传承;部落守护神崇拜;

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为其主要活动。

本教涉及到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因明、哲学与宗教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直到7世纪时,苯教首领在赞普朝廷中还保持着较高的地位。

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也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

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开始扶植印度佛教并灭苯,苯教被斥为黑教(邪教的意思),这次法难,最终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

苯教在赤松德赞以后一直处于劣势,但是本教的精神和传统已经渗透到这个民族的骨髓里,直到今天,苯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4、喇嘛教

喇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即藏传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指精通宗教教义、自身修为高深,可指导他人修行的人,实际上人们将所有的和尚都成为喇嘛。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

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也有家族传承方式,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高度社会化的宗教。

主要教派有噶当派、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宁玛派(花教)。

喇嘛教始于7世纪中叶,颂赞干布迎娶迟遵公主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先后带去大量的佛经、佛像,藏传佛教才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

20初,开始传入欧美,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现在我国主要在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

15、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由帝师兼领。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公元1264年,忽必烈设置总制院,管理全国佛教。

吐蕃地区重大军政事务,与枢密院共同商议决定;公元1288年,总制院改称宣政院,宣政院只管理西藏事务,八思巴兼任宣政院院长;帝师(元代共十四位帝师,基本上由喇嘛教活佛担任)为宣政院的总制,下设同知等官员,均由朝廷重臣担任,理论上属于中书省管理,实际上行政级别与中书省一样;

1334年,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设三道宣慰司,宣慰司下辖安抚司、招讨司、宣抚司和元帅府、万户府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朝廷授职。

16、茶马贸易

茶马贸易最兴盛的时期是明朝。

由于西藏与内地的经济生活不同,西藏以肉、奶为主要的食物,维生素缺乏,茶叶是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摄取维生素的主要方式;而明王朝需要西藏所产的马匹为战马;

茶马二物为双方政府严格控制,茶马贸易受到政府的操控,官营为主。

明王朝在产茶地区设置茶课司,统一收购茶叶;明王朝在秦、河、雅、岩、兆(左边加三点水)等州设置茶马司,建立仓库,专门用来易马,茶马司掌管统销;明王朝明确规定产马部落,地方政府不能向其课税,明王朝发给这些部落金牌堪合,用来验牌进行茶马贸易;

茶马贸易的交易量很大。

文献记载,公元1377年的一次贸易,明王朝输送了500万斤茶叶,换回一万三千八百匹马;

明中期为了巩固和充实边疆地区,大量的驻军边疆,明王朝给那些向边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