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51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docx

矿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及建井地质报告材料

矿井地质勘探、设计方案

及建井地质报告

一、矿区范围

根据2012年2月24日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510000************0340,有效期至2014年2月24日):

矿区南北边界走向长约0.6~1.35km,倾斜宽约0.9~3.64km,面积3.4429km2。

开采深度+670m~+410m,开采K1、K2煤层,矿区范围由12个拐点圈闭。

其拐点坐标见表1-3-1-1。

表1-3-1-1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号

1954北京坐标系

1980西安坐标系)

X

Y

X

Y

1

3235770

35373810

3235711.44

35373730.92

2

3235770

35373415

3235711.45

35373335.93

3

3237110

35373415

3237051.42

35373335.97

4

3237110

35374450

3237051.39

35374370.95

5

3236380

35374450

3236321.41

35374370.93

6

3236380

35374660

3236321.40

35374580.92

7

3235940

35374660

3235881.41

35374580.92

8

3235960

35375510

3235901.38

35375430.89

9

3235280

35375900

3235221.39

35375820.86

10

3234540

35375960

3234481.40

35375880.83

11

3234850

35374170

3234791.45

35374090.89

12

3235310

35374435

3235251.43

35374355.89

矿区东南部与利园煤矿相邻,最近距离30m,东北部与同心村煤矿相邻,最近距离50m,南部与林场煤矿、新生煤矿相邻,最近距离分别为50m、165m,东南部与四和煤矿相望,最近距离190m,无矿权重叠。

本数据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二、勘探程度

1、1960年~1961年,四川省地矿局二O七地质队在黄丹煤田之新桥——舟坝矿区进行了煤矿地质普查工作,提交了《沐川县黄丹煤田普查报告》,主要对K2、K3、K4、K5煤层进行了找矿地质填图工作,深部未进行工程控制,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1964年提交了《四川省犍乐煤田黄丹矿区普查补充报告书》。

矿区在普查工作范围之外,故该报告基本无参考价值。

2、1971年12月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提交了“马边幅”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含矿产部份),该报告对本区的含煤地层及特征、区域构造形迹和煤层煤质等均有较为详细的阐述,是本次工作依据的基础性地质资料。

3、2004年2月,受沐川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四川省地勘局106地质队对相邻的板栗坡井田进行了地质调查工作,提交了《四川省沐川县黄丹煤矿区板栗坡井田勘查地质报告》,报告中提及和平焦煤厂,但对本次资源/储量工作基本无参考价值。

4、2004年10月,四川省地勘局106地质队对海云乡和平煤焦厂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核实,提交了《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和平煤焦厂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求得矿山保有K2煤层资源/储量共计13.04万吨,其中:

(111b)8.24万吨,(122b)4.80万吨;已动用储量25.01万吨,为矿山2005年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也是本次资源/储量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5、2006年1月,矿山委托乐山市佰瑞德地质矿产应用研究有限公司在矿山开展过2006年度检测工作,提交《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和平焦煤厂2005年度资源储量核查检测报告》。

6、2007年12月,乐山市佰瑞德地质矿产应用研究有限公司提交了《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和平焦煤厂矿山储量核实年度报告(2007年)》。

7、2008年11月,乐山市佰瑞德地质矿产应用研究有限公司对和平焦煤厂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提交了《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井田和平焦煤厂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求得矿山累计查明K2煤层资源/储量共计90.5万吨,其中:

动用储量(122b)64.1万吨,保有储量(122b)59.2万吨,并通过四川省矿产资源评审中心评审,于2008年12月31日获得“《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井田和平焦煤厂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川评审【2008】437号),于2009年2月17日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获得“《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井田和平焦煤厂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备案的证明”(川国土资储备字【2009】043号),该报告为本次资源/储量工作重要的参考对比资料。

8、2008年12月,乐山市佰瑞德地质矿产应用研究有限公司提交了《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和平焦煤厂矿山储量核实年度报告(2008年)》。

9、2009年10月,乐山市佰瑞德地质矿产应用研究有限公司对和平焦煤厂进行了矿业权实地核查,提交了《沐川县海云乡和平焦煤厂实地核查成果资料》。

该报告中的测量成果是本次资源/储量工作中1954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换算重要的参考资料,K2煤层资料也是本次资源/储量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10、2011年5~7月,乐山市佰瑞德地质矿产应用研究有限公司提交了对和平焦煤厂进行了补充勘查的钻孔资料,重点查明K1煤层资源状况,共施工了6个钻孔(ZK01、ZK02、ZK03、ZK04、ZK05、ZK06),提供了钻孔柱状图,为本次资源/储量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11、2011年7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编制了《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井田和平焦煤厂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以川评审[2011]126号文评审通过了该报告,资源储量已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作为本次修改、扩能的主要依据。

2011年7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编制了《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井田和平焦煤厂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详细收集利用了已有地质成果和矿山采掘资料,施工6人钻孔(并收集矿山周边的4个钻孔资料)对可采煤层进行了控制,对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调查核实,用全站仪对矿山井口及能进入的巷道进行了实测定位,核实了采空区的边界和分布范围,实测了煤层厚度及产状,为估算矿山保有资料储量提供了较充分的依据。

矿山经多年开采,生产井巷对煤层较为系统的揭露控制,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和复杂程度,可采煤层赋存层位,煤层结构,煤层厚度与稳定程度,煤质特征,煤类及工业用途,以及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等已基本查明。

三、水文地质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黄丹向斜轴部偏西翼,向斜轴部西翼地层倾向南东,倾角2~8°,东翼地层倾向南南西,倾角2~3°,为缓倾斜的简单构造。

区内未发现有断层切割破坏,煤岩延伸较稳定,矿区构造属简单类型。

矿区地貌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为东北部高,西南部冲沟切割部低,地形最高海拔+800.20m,最低海拔+535m,相对高差265.20m。

区内冲沟两边地形较陡,山坡地地形相对平缓,冲沟水系主要铁炉沟,其次为季节性树枝状小冲沟,均由北向南迳流,最终排流于马边河。

区内气候温暖潮湿,年降水量1226.8mm,雨季集中于夏季,以澐雨为主,有利对地下水的补给。

区内地形落差较大,地形地貌有利于地表水排泄。

不利于地下水的形成,为此地下水含水较弱,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

2、地下水

按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特征及水力联系,矿山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层间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三种基本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矿山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alp)和残坡积(Qeld)的松散堆积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

(1)冲洪积(Qalp):

分布于矿山各冲沟边部,厚0.5~5m,岩性以块石及碎石亚砂土堆积。

该层为地表水汇聚部,呈潮湿~饱和状,含水或隔水,该堆积层与煤层有较厚的基岩隔档,对矿床充水无直接影响。

(2)残坡积(Qeld):

分布于陡崖下部及平缓山坡地带,厚0~3m,岩性为土黄色、灰色碎石亚粘土、亚砂土及腐殖土。

该层受大气降水补给,弱含水或隔水。

因厚度小,含水弱,且远离煤层,对采煤无碍。

2)层间孔隙裂隙含水层

三叠系上统小塘子组(T3x)上部和须家河组第一段(T3xj1)底部的砂岩、粉砂岩为K2煤层顶、底直接充、含水层,但含水层厚度小,含水弱,对矿坑充水影响小。

且砂岩层间均有较厚的砂质粘土岩相对隔水层,为此砂岩水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

3)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含水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的白云岩、灰岩,岩溶裂隙发育,裂隙亦发育,为较强含水层,但在K1煤层之下,其上有垮洪洞组(T3k)粘土岩相对隔水层,对K2、K1煤层开采充水影响较小。

4)泥岩、砂质泥岩隔水层

三叠系上统垮洪洞组(T3k)、小塘子组(T3x)、须家河组(T3xj)的泥岩、砂质泥岩,孔隙小,裂隙不发育,渗透性差,是相对隔水层。

3、老窑水

矿井K2煤层有采空区存在,根据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2011年7月提供的《四川省沐川县海云乡井田和平焦煤厂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采空区面积为2.1028Km2,最大涌水量4.41m3/h,正常涌水量2.79m3/h,标高为+625m~+502m,其中+558m标高以上涌水量可经原主井井口排水孔排出,+558m~+502m采空区属下山开采,存在积水。

4、充水因素

1)老窑水,矿区K2煤层原老窑采煤分布较多,预测有老窑积水。

矿山上山采煤与老窑贯通可能造成老窑水进入,构成矿井突水影响。

为此矿山采煤在临近老窑时必须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切防老窑水贯入造成影响及危害。

2)地表水

矿区内K2煤层冲沟部位埋深浅,部分地段(西南部)已出露地表,采煤后顶板冒落产生的裂隙易与地表冲沟水贯通,冲沟水易沿裂隙贯入矿井引起充水,为此K2煤层在冲沟分布区应留设足保安煤柱,预防地表水入矿井造成矿井突水

3)岩层水

矿井充水主要为岩层水,即砂岩孔隙裂隙水。

据生产井巷调查,矿井以顶板滴水为主,尚未发现股状流水。

5、矿坑涌水

矿井最大涌水量4.41m3/h,平均涌水量2.79m3/h。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四、地热、冲击地压

据生产矿井揭示,区内地温正常,无地温异常区,亦无冲击地压现象。

五、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概况

矿山山体由白云质灰岩、砂岩、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泥岩)和少量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

岩层产状为缓倾,平均倾角2~8°,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为斜交,属较稳定组合关系,矿山斜坡除局部陡崖有小型崩塌堆积外,大面积山体坡度较缓,斜坡基本稳定。

煤层围岩质量中等,直接顶板为砂质粘土岩,老顶一般为粉砂岩,除煤层伪顶,局部直接顶板有冒落外,顶板较稳定。

K2、K1煤层均属极薄煤层,伪顶和砂质粘土岩采煤后及时回填,顶板可保持较完好。

矿山保有资源煤层大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下,矿坑水不能自行排泄,但矿床充水主要为砂岩孔隙裂隙水,含水层厚度小,含水弱,对矿坑充水影响小。

矿山属层状岩类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较简单类型。

2、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根据岩性、岩体结构划分四类。

各类岩组特征如下:

1)松散结构岩组

由第四系冲洪积、坡积、残积碎石砂土、粉质土、粘性土组成,充沟部该岩组呈松散、潮湿~饱和状,在山包、坡地旱季基本不含水。

地基土承载力差。

2)砂质粘土岩、粘土岩薄层状岩组

由薄~中层状砂质粘土岩、粘土岩、页岩组成,结构面间距小于0.3m,分布于山脊、山包较高部分,岩层质软,抗压强度低,属半软质~软质岩组。

3)砂岩厚层状结构岩组

由构造变形中等的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细粉砂岩组成,结构面间距1~2m,岩体呈整体厚层状,分布于矿区大面积地区,为小塘子组、须家河组第一段,该岩组在冲沟边局部构成陡坎,属半坚固岩组。

4)灰岩块层状结构岩组

由构造变形微~中等的巨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结构面间距2~5m,岩体呈块状,分布于矿区西部,为雷口坡组(T2l)白云质灰岩地层。

属坚固岩组。

3、结构面

结构面分为五级:

Ⅰ级结构面为区域性断裂,Ⅱ级结构面为主要断裂或延伸较稳定的原生软弱层,Ⅲ级结构面为次一级断裂或延伸不稳定的软弱夹层,Ⅳ、Ⅴ级结构面为节理、裂隙。

区内Ⅰ、Ⅱ、Ⅲ级结构面不存在。

仅见Ⅳ、Ⅴ级结构面,简述如下:

Ⅳ级结构面:

分布于较坚固的灰岩、砂岩地层中,以倾向北西,倾角60~80°,剪切结构面较发育,结构面延伸长度距2~5m,结构面间距1.5~2m,宽0.01~0.05m,半充填。

其次为倾向东南的顺层结构面也较发育,倾角2~8°。

Ⅳ级结构面与边坡一般呈较稳定组合关系,在冲沟局部陡崖段Ⅳ级结构面与边坡呈较不稳定组合关系,岩体局部有沿Ⅳ级结构面崩落现象。

Ⅴ级结构面:

为连续性差的细小隐微裂面,在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层、煤层中最发育。

Ⅴ级结构面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

4、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1)崩塌

矿山局部陡崖,岩体易沿Ⅳ级结构面崩塌,矿山冲沟旁可见此崩塌堆积物,崩塌体高度小于10m,崩塌体积10~20m3。

2)泥石流、滑坡

采煤荒渣堆放于沟谷旁,暴雨季节,冲沟汇聚降水,可能诱发暴雨后的泥石流发生。

荒渣堆放过高、过陡还可能诱发滑坡。

为此矿渣堆放应修筑挡土墙。

截断荒渣与地表水接触,防止泥石流不良地质现象发生。

3)煤层顶板塌落

煤层顶板为深灰色薄层状炭质泥岩、砂质粘土岩,稳定性差,采煤后一般易顺层脱落。

但该层厚度小,矿山采煤后应及时回填,煤层老顶为细粉砂岩,稳定性好。

5、煤层围岩稳固性

1)煤层顶、底板质量

矿山开采的K2煤层及拟增扩的K1顶板均具有一层厚0.02~0.10m炭质粘土岩伪顶,其上为砂质粘土岩直接顶,其中伪顶易塌落,破碎段砂质粘土岩直接顶也易塌落,是矿山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但上述煤层厚度均较小,一般采煤后及时拓顶至老顶粉砂岩较稳定顶板。

故矿山各煤层顶板质量较好,属较稳定顶板。

矿山各煤层底板均为砂质粘土岩为主,但矿区地层产状平缓,一般不具底鼓现象,底板也属较稳定。

2)K2煤层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矿区K2煤层可开采区顶、底板岩性基本一致,其顶板除伪顶和局部直接易沿层脱落外,顶板属较稳定。

K2煤层与K1煤层工程地质条件相近,现将矿区正开采的K2煤层稳定性列表叙述如下:

 

表1-2-3-1K2煤层围岩稳定性分区特征表

分区

编号

围岩稳定性及质量

水文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

工程地质问题

顶板

底板

区内K2煤层顶板具有一层厚0.02~0.10m炭质粘土岩伪顶,其上还有一层厚0.12~0.21m砂质子粘土岩,直接顶,伪顶直接顶易沿层脱落,但K2煤层薄,采煤需及时拓顶至老顶,老顶粉砂岩较完整,稳定性较好。

区内K2煤层直接底板为砂质粘土岩,向下为粉砂岩,矿区构造简单,煤层产状平缓,采空区调查无底鼓现象,底板属相对稳定,质量较好。

K2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T3xj1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含水层最大厚度70m,但煤层之上有大于40m砂质粘土岩相对隔水层。

该含水层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据采空区调查仅见顶板局部滴水和裂隙面浸水,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K2煤层伪顶和直接顶沿层脱落为矿井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但K2煤层厚度小,一般采煤后须拓顶至粉砂岩老顶,伪顶、直接顶造成的危害主要为采煤工作面作业人员安全影响。

矿山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

六、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

矿区属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与小凉山交接部位,属低山丘陵地貌区,矿区中部及西北部地形平均坡度在15°~20°之间,地形相对较陡。

矿区南部地形坡度相对较平坦,坡度在5°~15°。

地表植被较发育,林木茂盛,水土保持良好,不易造成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矿区出露岩石主要为灰岩、砂岩、砂(炭)质粘土岩,属坚固岩石~半软质岩石,矿区山体由上述岩石组成,除局部陡坎外,总体地形坡度不大,区内仅局部地段有小规模崩塌体堆积,未发现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矿山大部分矸石用于回填采空区,少量矸石堆积于井口外100米左右的坡地边,矸堆之下靠人工涵洞排泄地表水,若暴雨季节洪水量过大或涵洞局部阻塞,引起矸堆淹水坍塌,将对矿山环境构成危害。

因此,矿山要从长远考虑,应采用合理的拦护,加强矸石堆场建设管理,确保矿山和附近居民安全。

建议矿山尽可能将矸石回填巷道,外运作其它用途,合理堆放,在堆放场所加筑挡土墙。

综上所述,本矿目前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矸石不合理堆放,水土污染、危岩坠石及地表水疏干,因其规模不大,危害和影响程度较小,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程度较轻,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