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95304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doc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

专题一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从近代史时期的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复习重点:

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的反抗: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史实。

复习难点:

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落后就要挨打。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用具:

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

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

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

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

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

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三、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B.维新变法运动C.洋务运动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左宗棠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两首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乡愁(节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回答:

(1)《春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2)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

(3)结合《乡愁》表达的愿望和相关历史知识,指出必将实现祖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回答出2条即可)

作业:

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二 近代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感价值观: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

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

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复习重点:

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

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用具:

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

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

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中考热点链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尽管去年中考已经出现过一个非选择性试题,但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今年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加以注意。

例如:

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等等方面。

三、中考试题回放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索,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图中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A、民报B、江南制造总局C、新青年D、公车上书

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④、属于新文化时期的是——;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示意图(如图8)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师夷长技“——()——三民主义——()

(3)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这道题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它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问,突破了知识与能力的范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有鲜明的教学导向。

对近代化探索特点的探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答案】

(1)①B②D③A④C

  

(2)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变法图强)民主、科学

  (3)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评分说明:

该题要求考生对相关史实进行概括,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的表述不一致,但意思相符,可参照给分。

若考生在概括特点时能结合社会背景因素作答,可酌情加1分)

四、模拟实战训练

1、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C、壮大汉族地主势力D、挽救民族危亡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B、创办洋务企业官员贪污腐败

C、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压制D、不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五、作业:

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4、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价值观:

1、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2、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3、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复习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中共一大二大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西安事变

复习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用具:

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

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

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为推翻北洋军阀进行了大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大革命失败了。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武装革命,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中考热点链接

1、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

关于党的历程是考查的重点。

2、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的考查是一个重点。

涉及到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标志,重要历史事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等内容。

三、中考试题回放

(2005河北)下列会议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

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②以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④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解析:

此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在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上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我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依据上面的分析,正确顺序应该是2、1、3、4,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四、模拟实战训练

1、每年的7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这是为了纪念

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人民军队的创建D、新中国的成立

2、“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这首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被判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富有创新精神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回答4—9

五、作业:

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的经过;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了解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英勇事迹。

(3)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共七大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总结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

(2)比较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异同;

(3)通过探究、讨论,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东北人民的抗日事迹,感受他们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精神。

(2)讲述中国军民的抗日故事,体会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树立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信念;认识到发展与强大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通过学习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复习重点:

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

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用具:

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

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

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在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固长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中考热点链接:

1、抗日战争的内容在近几年历史中考中多少都有所涉及。

2、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也是与本专题内容相关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D.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深,开始日益取代阶级矛盾。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在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D.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战

2、中共七大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D.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观察右侧漫画,如果让你撰文批驳这一现象(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有:

①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30万人以上。

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③在其全面侵华期间,致使中国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一千亿美元。

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烧毁了圆明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中共坚持敌后抗战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

五、作业:

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五: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

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

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复习重点:

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

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复习用具:

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

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

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

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

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1949年3月25日,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

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

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

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贡献是

A.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了基础B.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C.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 D.指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2005年河北省课改区文科综合试题

解析:

该题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对所学知识具有快速、准确的再认再现能力,而这一切能力的基点是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程度。

A项说的是陈独秀,B项指彭德怀,D项为林彪、罗荣桓。

答案:

C

例2: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右图为西柏坡所在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该省区为(河北省轮廓图)

A.贵州省B.河北省C.陕西省D.江西省

解析: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把相近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历史学科和政治、地理、语文学科联系都比较密切,学习中要引起我们注意。

此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

一、结合地理课本上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可知该图为河北省。

二、人教旧版历史课本第四册在讲“七届二中全会”时,提到会议地点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人教新版历史课本没有讲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只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导入框中提到会议名称,在配套的地图册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柏坡在河北省。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

A.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中国人民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工人、农民同地主、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中国人民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以下人物中西安事变谈判和重庆谈判均参加的是

3、陈毅同志在1947年作诗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

聂扬立马薄燕台。

”它指的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进行战略大反攻D.进行战略大决战

五、作业:

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六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学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事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近代民族工业三个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的原因,总结其总的发展特征;比较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把平时看到的文学艺术作品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中学各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有联系、有交叉、有融合,能够融会贯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