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54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终.docx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三明市农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2、项目性质:

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

福建省农资集团三明公司

4、项目负责人:

陈旭辉

5、建设地址:

福建省三明现代物流园区

6、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

新建农资仓储区25000平方米、农资批发市场4500平方米、办公及展示中心6000平方米、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000平方米、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室及质量检测室500平方米及配套附属(含停车场5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道路3000平方米,绿地及公共设施

10000平方米等)。

7、建设期:

二年(2010年01月~2011年12月)

8、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3579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用2262万元,购置设备15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96.6,预备费130.4万元,征地费用64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

9、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3579万元,资金全部由业主自筹。

10、效益分析:

该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后,能及时了解、掌握农资商品信息、价格,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组织质优、价廉、适

时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资商品,能调控库存销售农资商品节奏,避免灾荒年农资商品短缺造成价格大幅度上涨,损害农民利益,能加强农资价格、质量信息的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变化,搞好信息服务,做好宣传,稳定农资商品市场波动。

定期从农科院校聘请专家学者成立“农技咨询服务部”,通过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的建成,将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31人。

并推动当地的商贸、运输、餐饮、住宿、旅游业的发展。

有利于调整当地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该项目建成有利于推动沙县绿色工贸城市的建设和市县一体化进程,并能较好地幅射带动闽中、闽西北地区农资物流配送,对发展地方粮食生产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和支持,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振兴国民经济,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加社会劳动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579万元,项目建设完成后,正常年年销售收入11300万元,实现销售利润702万元。

年上缴税金及附加

169.5万元,所得税73.3万元,年平均净利润219.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18.28年(含2年建设期),平均投资利润率6.14%,投资利税率8.19%,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5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占地面积

80亩

2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37000

2.1

农资批发市场

平方米

4500

2.2

农资仓储区

平方米

25000

2.3

办公及展示中心

平方米

6000

2.4

农资配送中心

平方米

1000

2.5

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室等

平方米

500

2.6

配套附属设施

2.6.1

停车场

平方米

5000

2.6.2

配送中心道路

平方米

3000

2.6.3

绿地及公共设施

平方米

10000

11

投资总额

万元

3579

11.1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3379

11.2

流动资金

万元

200

12

建设期

2

13

年销售收入

万元

11300

14

年总成本

万元

11006.9

14.1

销售成本

万元

10598

14.2

费用成本

万元

239.4

14.3

销售税金及附加

万元

169.5

15

年销售利润

万元

293.1

16

所得税

万元

73.3

按25%

17

年净利润

万元

219.8

18

投资利润率

6.14

19

投资利税率

8.19

20

投资回收期

18.28

含建设期2年

二、编制可研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1、依据

⑴《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⑵《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⑶《建筑设计规范》

⑷《沙县城市总体规划》

⑸征用土地协议书

⑹三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的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等

⑺业主提供相关资料

2、范围

本可研仅对规划范围内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 项目背景

一、我国农资物流现状

1.产销脱节,农资供应不到位

目前农资物流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生产资料供应流程是从生产企业,经过生产资料与农资部门,再到各级供销社,最后才到农民手中由于流通环节多,渠道长,产销不见面,厂家不能按农民的需要进行生产,农民也不能对厂家施加影响。

由于农业是自然依存度很高的产业,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为了实现高产,必须及时应对病虫害,往往购买农资品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如果出现农资品短缺,耽误了农时,农民必然遭受损失。

2.价格上涨,加重农民负担

随着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供销社独家经营农资品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基本形成了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农资经营的格局。

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抬高农资品价格,牺牲农民利益,谋求自身企业利润农资品流通渠道多,层层加价,致使价格不断上升,农民生产成本提高,负担加重。

3.伪劣农资泛滥,售后服务不理想

近些年,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制裁手段,市场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个体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经营过期的、失效的或者变质农资。

个别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及国家禁用的农资产品,种种行为使得各种伪劣农资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的庸医

假药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

农民在以不菲的价格购买种苗、化肥、农药后,时常换来全年或若干年颗粒无收,至于农作物减产则更是常事。

作为农资消费终端用户的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商品质量与服务保证,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为了降低农资品的采购成本,抑制农资品的不合理涨价,保证农资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农资物流的顺畅,提升农资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构建农资品配送中心迫在眉睫而供销社扮演农资品配送中心的角色已具有成熟的背景和基础条件。

二、项目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类商业主体、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个农资流通体系发展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

农资流通企业基础设施差、管理手段落后、终端销售网点不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服务不完善、不配套。

目前,福建省以农技推广和生产资料经营机构为主的原有农资销售服务体系,尤其是县、乡两级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和新的农资流通体制冲击下,由于农资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多种经营成分的份额分割,销售量严重萎缩,利润骤减,生存与经营能力急剧弱化,导致农资供应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福建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现在福建省农资流通仍以国有大企业为主渠道,供销社、个体户等集体、私营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分类来说,种子60%以上

市场份额控制在原国有种子公司手中,化肥、农地膜40%以上由化肥企业等一批大公司供应,只有农药私营成分占到70%左右。

沙县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在1999年以前是由沙县供销社下属的县农资公司统一进货、统一调拨各基社,再经各基社的店及村分

(代)销店销售至各农户。

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县化肥厂、经作站、乡镇农技站,甚至一些个体户也全面进军农资市场,农资经营网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由此产生的农资经营网点分布不合理,农资经营普遍规模偏小,农资经营网点杂而乱,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鱼目混珠,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肯定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果,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被纳入国家战略,意味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发展对台经济的“试验田”

必将极大地促进海峡西岸的发展。

为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福建交通发展将实施“东出西进”发展战略,以沿海港口发展为取向,加快港航东出通道及连通沿海港口与内陆省份的西进通道建设,使港口和铁路、公路建设连为一体,通盘规划,构成辐射海峡两岸、连通内陆省份的立体交通网。

在新的交通路网规划中,三明市作为国家交通枢纽的地位基本确立。

同时,沙县作为全国100个、福建省4个交通运输枢纽之一,奠定了沙县交通枢纽及中心城市的地位。

沙县界于三明、南平二个设区市之间,三明

南平两市城区建设已基本饱和,无多大发展空间,沙县城区建设面积可达150平方公里,有充裕的建设发展空间,将成为闽西北地区西通内陆、东向出海、南北沟通两洲,打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物流集散地,成为闽西北地区融入山海协作,参加国内、外经济循环产业集中地和重要的商贸平台。

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以后,农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

根据省政府《关于“十一五”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规划》中,要求发展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重点发展物流业,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售地或集散地,在推进农业化过程中,加强流通市场建设,把沙县建成海峡西岸的物流集散地。

并通过推动沙县市县一体化建设,将沙县建成闽中的一个园区城市,使沙县农业生产资料从采购、加工、仓储及配送形成一条产业化道路。

三、沙县县域概况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武夷山脉南麓,闽江支流沙溪岸边,地处东经117°32'~118°06',北纬26°06'~26°40',东邻南平,西近三明,南连尤溪、大田,西北与明溪、将乐交界,北接顺昌。

沙县全境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6镇4乡2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1个市级开发区,18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4.2万

人。

沙县属华南丘陵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2℃,年平均日照时数1877.7小时,全年无霜期245~278天,年平均降水量1661.99毫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秋平分,冬长夏短,干湿明显。

沙县全县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现城区建成面积15.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10万人,远期城市规划控制区近150平方公里,核心区7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人口50万人。

城区从北至南,初步形成了高新产业区、商贸行政居住区、临空(临铁、临港)经济区等三大片区的发展格局。

沙县城区周围多为丘陵,海拔高度多为

130-160米之间,便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拓展,适宜人居,是福建中部不可多得的兴业和居家旅游宝地。

沙县建县至今已有1600余年,自古即为闽中、闽西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货畅物流,素有“金沙县”之美誉。

沙县境内人文景观丰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有唐代影响广东及东南亚一带的著名高僧惭愧法师——潘了拳,闽学四贤之一的硕儒罗从彦成就于沙县,宋代名相李纲曾过化沙县,还出现明代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陈山和名闻朝野的陈瓘、邓肃等名臣学者以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将军;现有省级名胜风景七仙洞、省级楠木自然保护区罗卜岩和“十里平流”、“七峰叠翠”、“二十八曲”以及长达38米的华夏第一岩雕卧佛的淘金山等自然景观,兴国寺、大水湾古民居、水美古堡等文化古迹,还有全国最大的凤凰主

题公园和被誉为肩膀上的艺术奇葩——沙县肩膀戏。

沙县小吃久负盛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深蕴汉唐饮食文化遗风,是中国饮食行业的一朵奇葩,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是福建省餐饮业向省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沙县小吃以其风味独特、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荤素相宜、简便快捷、营养益寿和经济实惠而著称,品种多达240多种,长年上市的有50多种,先后有30个小吃品种获得“中华名小吃”,63个小吃品种获得“福建名小吃”,全县外出经营小吃人员达4万多人,遍及全国25个省市的城乡,沙县县委、县政府将每年的12月8日定为沙县小吃文化节。

2003年,沙县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4年,沙县小吃作为特色烹调在全省首家被列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目录,沙县小吃培训基地被省劳动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目前,沙县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7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8%,初步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雏形。

能源方面以水电为主,境内有高砂电站、城关电站、官蟹电站和一批农村小水电,全县水电装机容量16.6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25亿千瓦时;城区现有水厂3个,供水管网70.5公里,日供水能力5.5万吨。

四、县域发展前景

1、交通区位优势

沙县位于三明、南平两市之间,境内多山地丘陵,大多在海拔

130-160米,城市发展空间大,城区可供开发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是闽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投资兴业宝地。

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鹰厦铁路、京福高速公路、205国道、沙溪航运横贯全境,县、乡、村公路网络健全,300吨级货轮可直达福州马尾港,京福高速公路在沙县开设3个互通口,兴建中的三明(沙县)机场距城区仅3公里,江西向塘经沙县至莆田湄州湾的高速铁路已列入铁道部“十一五”规划,沙县正逐渐成为闽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2、资源优势

沙县现有耕地面积19.86万亩,果园面积13万亩,茶园面积1.8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4986亩(其中:

池塘养殖面积9778亩,山塘水库面积5208亩),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良种水果发展基地县。

竹凉席、笋干、晒烟、香菇、花奈、柿饼、板鸭等名特优产品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

现已初步形成粮食、鸭业、竹业、食用菌、水果等五大产业化体系。

县城区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其中金沙市场是闽西北最大的农贸市场,联接城乡,辐射全国。

沙县林地面积226万亩,境内森林覆盖率76.8%,绿化程度92.9%,活立木蓄积量1118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木材32万立方米、现有竹林面积43万亩、立竹量6300万株,年产商品竹500万根,

是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示范点、全国首批福建省的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示范县。

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重要县区之一,闽台

交流必将促进沙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沙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配套资源较齐全。

供水设施:

沙县有三座供水厂,日供水量达7万吨以上,可以满足城区和各类企业用水。

排水排污:

实行雨污分流排放,雨水由区内雨水管汇集后就近排入河道;城区生活污水经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入河道;企业达标的污水经工业园区污水管道汇集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入河道。

电力设施:

沙县已建有两座11万伏变电站,一座22万伏变电站,一座3.5万伏变电站和两个开闭所,年可供电量达3.74亿千瓦时以上。

通讯设施:

沙县是全国最早实现长途电话自动化的城区之一,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各主要城区和地区。

邮政枢纽已开展国内、国际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目前已纳入城区网并形成环网。

服务设施:

设施配套有三星级绿园大酒店、五星级国安假日酒店等多家星级酒店,能满足商务需求。

3、人才优势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61年8月,所部位于福建沙县琅口镇.在沙县城内建有一座占地1380平方米的6层科技综合楼和占地540平方米的7层职工宿舍楼,是一所以水稻育种为重点,同时开展大豆、蔬菜、果树、花卉、畜禽、牧草良种选育及配套丰产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现有在职人员9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8人、中级职称人员18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三明市拔尖人才6人,本科以上学历有36人。

校内设有水稻育种、蔬菜育种、园艺、生物技术4个研究中心;办公室、科管科、后勤服务中心3个行政科室;拥有股份的福建六三种业有限公司1个开发实体。

该所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合作)、三等奖一项(协作)、省部级奖30项,共选育出58个良种,即水稻良种44个、大豆良种3个、蔬菜良种4个、紫云英良种2个、果树良种3个、水禽良种2个。

各项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达10亿亩、新增产值800多亿元。

曾被中共福建省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五届、第六届省级文明单位;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服务农业先进单位;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先后两次四年被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单位”。

三明农校创办于1965年,隶属福建省农业厅。

现有专任教师

140人,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40余人。

同时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是福建农林大学大专函授站,是四川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大专、本科班教学中心。

4、产业优势

沙县三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至2006年底,林产加工、金属机械、生物制药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1家,累计实现产值

40.1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8.3%。

林产加工产业。

产业龙头企业大亚木业(福建)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装备水平最高、工艺技术最优、市场拓展能力最强的大型人造板企业,占地面积450亩,2006年从德国引进全套年产45万立方米新型人造板(多层均质人造板)生产线,在福建三明高新区金沙园建成投产,所生产多层均质人造板,可用于建筑装潢及家俱、橱柜、地板、音箱等诸多产品的生产制造。

目前,全县有竹业加工企业273家,年生产竹凉席300万床,清水笋10万吨,竹胶板3.4万立方米,许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地。

刨花板、竹胶板、竹凉席、清水笋已成为沙县林竹笋业加工的四大主导产品。

金属深加工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

金古金属深加工特色园区规划建设海西铸锻中心,海西铸锻中心的建设必将加快产业集聚。

目前金古园已经有12家企业入园,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年可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三明高新区金沙园作为机械制造中心,已经有厦工三重、华橡自控、双轮化机、齐二机床、三恒机械等大中型机

械企业在建,计划2~3年内新引进有优势的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以加快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企业有麦丹生物集团公司,三明天泰制药有限公司、福建威耳动科药业有限公司、三明远航医药物流中心等,以开发氨基酸、生物降解材料、药物制剂、药膳、兽药等五类系列产品为主,培育麦丹生物集团成华东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威耳动科制药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兽药生产基地,天泰制药公司跻身福建中等规模的制药行业之列。

目前麦丹生物集团公司已有谷氨酸、赖

氨酸、L—苯丙氨酸等系列产品,为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年工业产值1.7亿元,是沙县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三明天泰制药有限公司是中西药原料和制剂的综合性药厂,已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生产9个剂型70多个医药产品、30多个药膳保健产品,是沙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工业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金古金属深加工特色园区金古园、竹木加工集中区金山园等“三园七小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进展顺利。

占地18平方公里的省级高新区

——金沙园累计完成投资6.75亿元,开发形成工业用地6200亩,

引进入园企业69家,已成为福建中部最具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工业区;金古园已开发工业用地1700亩,明光新型材料26万吨镀镜、镀锌

板、16万吨彩涂板和10万吨冷轧带钢项目等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形成金属深加工产业集中区;金山园和7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等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农业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沙县小吃闻名遐迩,已连续成功举办

九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和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2003年被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5年沙县小吃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成功举办“同一首歌•走进中国小吃之乡”大型演唱会;

2006年荣获“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成功承办福建海峡卫视、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台湾东森电视台三台同步直播的《勺扬天下

——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沙县小吃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

断提升。

至2006年底,全县外出从事沙县小吃业人员达1.63万户、

4.82万人,分别占农村农户总数的34.3%和农村劳动力的62.6%,小吃经营年收入超5亿元,沙县小吃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途径,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抓手。

同时,培育形成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其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8家,有力带动了以竹凉席、竹胶板、清水笋为特色的竹业,以板鸭、生猪为特色的畜禽业,以优质茶果产品为特色的茶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2001年被授予“中国竹席之乡”,2006年被评为

“中国竹子之乡”。

沙县是福建山海互动的重要节点,是福建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山区梯级推进的枢纽地带。

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明沙县在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纵深推进中的“前锋、基地、枢纽、支撑”战略

部署,沙县县委、县政府正在着力福建“一城三地”(绿色工贸城市、产业聚集地、商品集散地、人居集中地)努力把沙县建成海峡西岸

的闽中明珠。

特别是随着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三明沙县机场、向莆高速铁路建成,必然带来沙县发展新机遇,促进航空、铁路运输业、临空临铁产业、物流服务业、商务会展发展。

发展物流服务业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单位和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为一体,也将市场功能、海关功能、物流基地功能、金融结算功能融于一区,服务于产业园区,服务于以三明、沙县为中心的产业带,可为三明市乃至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发展前景广阔。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

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一般来说,现代流通是指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的商品流通体系。

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流通观念、流通管理、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技术、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等。

现代流通的标志则是连锁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