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59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

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

,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答案】C

【解析】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由第四段可知:

D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答案】B

【解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

崇桢十年进士。

为长沙推官。

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

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巴至。

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这去、吉王府宗入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

王召责之,抗声曰:

“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

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

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

道宪请还驻岳州,曰:

“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扬基曰:

“岳,非我属也。

”道宪曰:

“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

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

”扬基语塞,乃赴岳州。

及贼入蒲圻。

即遁去,湖广退抚王聚垒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

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

道宪曰赋去岳过多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聚奎不从。

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

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

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

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

道宪曰:

“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城中文武无几。

赋溥城,士民尽窜。

聚奎诡出战,速率所部遁。

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日:

“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

”道宪命守卒射之毙。

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

贼夺门入,先民降。

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

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

赋日:

“汝不降,将尽杀百姓。

”道宪大哭曰:

“愿速杀我,毋害我民。

”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

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

国俊曰:

“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

”贼曰:

“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

”国俊曰:

“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

”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

“愿瘗主尸而死。

”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

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溢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义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收:

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

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摄:

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啖:

利诱

【答案】A

【解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B.道宪日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日/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日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原文:

道宪曰:

“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

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道宪不畏权势。

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

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

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

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

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

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答案】D

【解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

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宪曰:

“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

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

(“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⑵道宪说:

“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去”、“险”、“栅”、“毋”、“逾”须准确译出)

【解析】

试题分析: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句中,关键词“四海”译为“天下”、“鼎沸”译为“纷乱”、“日滋”译为“一天天增多”、“此曹”译为“这些族人”。

(2)句中关键词“去”译为“距离”

、“险”译为“险要之地”、“栅”译为“修栅栏”、“毋”译为“不要”、“逾”译为“越过”。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

崇祯十年考中进士。

担任长沙推官。

当地多盗贼,道宪觉察到某个有势力的人家与盗贼勾结,他掌握其犯罪证据,但暂时任由其胡作非为。

有盗贼抢劫富家,正在分赃,逮捕的士兵已经到来。

召来富家,归还他们所失去的财物,他们都惊愕,不知事情的原委。

有一些恶少关着门,商量盗窃之事,等打开门一看,抓捕的士兵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

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启王通报。

启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说:

“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

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

”启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道宪。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

承天巡抚王扬基率领所部一千多人,从岳州奔逃到长沙。

道宪请王扬基回去驻守岳州,说:

“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得住,而衡阳、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

”扬基说:

“岳州不是我的属地。

”道宪说:

“如果丢弃北面而守南面,这里还不失为楚地;如果南北全都丢弃,我们的属地又在哪呢?

”扬基哑口无言,这才赶赴岳州。

可是等到贼兵进入蒲圻时,他就逃跑了。

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

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

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聚奎不得已来到岳州,但几天后就转移到长沙。

道宪说:

“贼距离岳州还远,可抓紧时间修缮城池,以便防守。

他们进犯岳州,还会忌惮长沙的增援;如果放弃岳州,长沙怎能独自保全?

”聚奎没有听从。

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直进犯长沙。

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

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

道宪说:

“距离长沙

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当时,知府堵胤锡入朝拜见皇上还未返回,通判周二南代理攸县事务,长沙城中的文武官员没有几个人。

贼兵迫近城池,士人和百姓全都逃窜。

聚奎假装出战,很快就领着所部逃跑。

道宪独自拒守,有个贼兵绕着城呼叫:

“我们军中久闻蔡推官名的名声,希望你赶快投降,不要自讨苦吃。

”道宪命守城士卒将他射杀。

过了三天,尹先民出城与贼兵作战,失败而还。

贼兵趁势夺门而入,先民投降。

道宪被抓住,贼人用官位利诱他,他咬牙切齿大骂。

贼人为他松绑,请他坐上座,他还是骂。

贼人说:

“你不投降,我们将会杀光百姓。

”道宪大哭说:

“希望你们赶快杀了我,不要伤害我的百姓。

”贼人知道他的气节始终不会改变,就凌迟了他,他心脏的血直溅到贼人的脸上。

健卒林国俊等九个人跟随道宪,不离开,贼人也命令林国俊等劝说道宪投降。

国俊说:

“我们的主人要是怕死,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

”贼人说:

“你们的主人不投降,你们这些人也活不了。

”国俊说:

“我们这些人要是怕死,也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

”贼人将并国俊与道宪一起杀害。

四个健卒激奋地说:

“希望让我们先掩埋主人的尸体,然后才死。

”贼人答应了他们。

四人解下衣服,裹着道宪的尸骸,将他掩埋在瘗南郊的醴陵坡后,就自刎而死。

道宪死时,年仅二十九岁,朝廷赠与他太仆少卿之位,给予他忠烈的谥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11分)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

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

(3分)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

(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概括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2)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答案】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藏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

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

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

成败在此一举!

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

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

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

,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

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

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

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

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

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

你惨叫着丢下刀。

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

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

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

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

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

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

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

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

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

尽管它们出

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

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

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

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

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

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

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

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

幼獒!

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

你找来柴禾,点起火。

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

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

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

你呆呆地望着它们。

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藏獒中的极品。

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

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就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

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

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主线的发展变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C.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既表现出了“你”对狼的恐惧,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其逐梦行为的讴歌。

D.小说细节刻画成功,“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表达对“你”危急时刻出手相救的感激。

E.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答案】E3分A2分D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B“情感主线”的说法错误;C“讴歌”说法不当;D不仅包含感激,还有信任。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紧张气氛,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2分)②“怕人”和“心安”构成对比,形成悬念,吸引读者。

(2分)③同时也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即将得手的窃喜)。

(2分)

【解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你”这一形象。

(6分)

【答案】①潦倒落魄。

欠下巨额赌债,无奈逃亡在外。

②为改变境遇,去偷盗藏獒。

借人们参与晚会之机企图盗取幼獒。

③良知未泯。

母獒的行为唤醒了他的良知;期盼结束流浪生活,与妻儿团聚。

(每点2分,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解析】

题分析:

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可说小说现在的结尾更好,结合本文的结构来说就行;也可说另一种结尾更好,可对应上一种来写。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4)小说的另一种结尾是“万籁俱寂。

突然间,你听见泪水叹息般的滑落声”。

你认为与小说现在的结尾相比,哪个结尾更好?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观点一:

小说现在的结尾更好。

①具有开放性的结尾,使小说主题更耐人寻味,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②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凸显人物心灵面对选择时的挣扎。

③照应开篇,结构严谨。

观点二:

另一种结尾更好。

①主题更清晰,更具艺术冲击力。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通过“泪水滑落”这一细节,表现出“你”感动、悔恨和心灵复苏的复杂情感。

③情节发展上,是经过情感发展到最后形成的必然高潮。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谈理由,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可说小说现在的结尾更好,结合本文的结构来说就行;也可说另一种结尾更好,可对应上一种来写。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个韩国人的敦煌梦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敦煌流沙的广漠之中,也有一粒沙,八年面壁,在莫高窟众佛千年冗长的温柔目光中,一笔一画地摹拓着心中的世界。

一个唯有菩萨端坐,有飞天歌舞,有自然与生命万世轮回的世界。

,这粒沙名叫煌沙,敦煌之沙。

“煌沙”这个意蕴深长的名字属于一位韩国画家——徐勇。

徐勇是第一个在中国获得敦煌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

而他在敦煌学术上的成就源于他在上百个石窟里的8年苦修。

2007年2月9日下午,刚刚遢过论文答辩的徐勇喝了点酒。

土黄色的上衣,绛红色的丝巾,时尚的黑框眼镜,衬着飞红的面颊,加上说到激动时舞动的双手,属于艺术家的不羁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