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6164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docx

自然辩证法3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所昭示的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这一理性思考的产物。

【案例与讨论】

1、从《自然辩证法》到《寂静的春天》

100多年前,1878年前后,曾经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在书中这样向人们发出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警告: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83页)。

这个人就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

他的这本书就是著名的《自然辩证法》。

可惜,他的这部著作没有最后完成,其手稿直到1925年才正式公布于世,因此,恩格斯的警告,不但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甚至连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又过了80多年,1962年,又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在美国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上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书中这样写道: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

……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阴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

”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

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

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

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大。

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鹣鸟、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木和沼地。

”有机氯农药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

在谈到有机氯农药对人类自身的危害时,作者说:

“现在一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

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因此,她指出: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

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现代化,被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

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

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最后,她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这本书就是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

在这本现在称为划时代的书中,作者花费了四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由于对剧毒性农药DDT的滥用,已经让春天变得寂静无声,这种后果远远大于核战争的放射性与残骸所带来的恐惧。

可以想象,这本书是如何的让农药生产商们恼怒。

很快疾风暴雨般的诋毁甚至歇斯底里的谩骂就如同潮水般向作者蜂拥而至。

一批有DDT生产工业后台的专家首先在《纽约人》杂志上发难,指责卡逊为歇斯底里的极端主义分子。

杀虫剂生产贸易组织全国农业化学品联合会(NACA)不惜耗资50000美元来宣传卡逊的错误,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许多冷嘲热讽甚至直指她的性别,把她称之为“歇斯底里的”“煽情的”“大自然的女祭司”。

对卡逊的攻击绝不逊于当年《物种起源》出版时对达尔文的攻击。

但是,科技界、政界和工业界的许多人都认为,卡逊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书的矛头直指科技成果的正直性、道德领导性和社会的导向性。

卡逊向人们揭示了人对自然的冷漠,大胆地将滥用DDT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身患重病、面对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巨大压力下,她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大声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的环境,要对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并与自然和睦相处。

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引起了美国观众和社会的认同,并引起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关注。

经过总统顾问委员会的调查,1963年,美国政府认同了书中的观点。

1963年,她被邀请参加美国总统的听证会并作证。

在会议上,卡逊要求政府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新政策。

1964年4月14日,蕾切尔?

卡逊在经过了长时间的与乳腺癌抗争之后与世长辞。

她开创的现代环境主义、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后人的理性发展。

美国著名刊物《时代》在2000年12期,即20世纪最后一期上将蕾切尔?

卡逊评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

在纽约大学新闻学院评选的本世纪100篇最佳新闻作品中,《寂静的春天》名列第二。

《匹兹堡杂志》将卡逊评选为“世纪匹兹堡人”之一,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和观点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境运动之母。

她对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的呼吁,最终导致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和“世界地球日”的设立。

《寂静的春天》写于1962年,其后每年一版,至今已重版30多次,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传播。

我们今天读《寂静的春天》仍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会被卡逊30多年前描述的现象如今依然发生在我们身边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感到震惊。

在为《寂静的春天》新版所写的前言中,美国副总统阿尔?

戈尔说:

”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她的作为、她揭示的真理、她唤醒的科学和研究,不仅是对限制使用杀虫剂的有力论争,也是对个体所能做出的不凡之举的有力证明。

现在大家一致公认,在美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有两部丰碑性的著作,一部是由斯托夫人写的开启了废除奴隶制进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部就是开启了世界环境保护历史进程的《寂静的春天》。

以这部著作为标志,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概念才广泛地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此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竟然长期不知道卡逊的著作及其所代表环境保护主义。

《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命运,远没有在欧美国家那样令人振奋。

1972-1977年间《寂静的春天》才被陆续翻译成中文,1979年全书才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寂静的春天》中的深恶痛绝的DDT的踪影直到70年代还游荡在中国的农村。

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遭遇是寂静的—没有人喝彩也没有人嘘声:

卡逊孤身一人。

讨论题

1.为什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没能在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卡逊夫人的《寂静的春天》则反映强烈?

2.我们国家为什么对环境保护主义的态度冷漠,你能分析内在的深层原因吗?

3.为什么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寂静的春天》是标志美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里程碑,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哭泣的红豆杉

2001年,《南方周末》等媒体对云南的红豆杉剥皮事件进行了报道。

记者调查了红豆杉生长的滇西北地区,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大到几人抱不过来的老树,小到手臂粗的小树,都惨遭剥皮。

丽江鲁甸新竹一带已经找不到一棵活的红豆衫了。

剥皮的大多是当地的农民。

他们把剥下来的树皮卖给收购树皮的小公司,小公司再把加工树皮的半成品卖给中关合资云南汉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投资方是美国ⅣAX公司),这是当时云南省的重点创汇公司,全球第二大紫杉醇生产商。

这个公司经过精加工提取含量只有万分之一二的紫杉醇,再把紫杉醇卖给美国的制药公司。

因为美国人在1992年发明了一种专利,可以用紫杉醇生产一种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特效药。

云南汉德总共出口了约100kg紫杉醇精品,约消耗了4000t红豆杉树皮。

而英国和加拿大的红豆杉,已经在那项专利发明之后,迅速立法保护起来。

云南的红豆杉占全国的55%,是生存了上亿年的古老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002年3月,一个专家组在对丽江和维西两县部分林区进行实地调查后得出结论:

林木约有90%被剥皮并导致死亡,更新苗约有三成被剥皮导致死亡。

现在到滇西北林区可见四种状态的红豆杉:

一是四季常绿、每到秋季翠绿的叶子中泛起外红内黑的红豆,这是活着的红豆杉,以前到处可见,现在已经很少了;二是树叶金黄、远远望去还以为是枫树,这是被剥皮干死后的林木,现在到处可见;三是树干发黑、树叶凋落,这是死去多年的红豆杉枯树;四是像大棚菜一样的人工红豆杉苗木,它们象征着云南的紫杉醇产业,只是这些人工培育的红豆杉不知要多少年后才能投入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制药公司、云南的大公司、小公司、小贩、农民似乎都赢利了。

然而,当地农民获得的利益微乎其微,自然生态破坏的恶果则要由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来承担。

讨论题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必然存在矛盾?

是否可以并行?

2.如何看待上游经济对下游生态影响这个矛盾,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

3、血蛙

由细菌变异引起的话题

1996年夏,两位美国人患急性肠胃炎住院。

医生使用了几种抗生素和抗感染的药物,患者病症均未见好转,当医生用了广谱抗生素万古霉素后,病情反而进一步加重。

后来医生进行细菌培养后发现,他们肠道内生存有一种专门以抗生素为营养物的特殊细菌。

而这种特殊细菌原是正常的大肠杆菌,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肠道环境的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顽强的抗药性,特殊细菌成为“刀枪不入”的超级病原体。

相当长的时期内,化学物质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滥用药物造成的人体内环境污染,使得各种新老病原体为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异现象。

不仅如此,由于化学物质污染生态环境,一些常见的动物,也发生特异性的变种,甚至出现了“人被动物欺”的怪现象。

科学探险队被血蛙追得抱头鼠窜

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雅各布.米尔曾带领一支7人科学探险考察队,在巴西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的原始热带雨林进行实地考察。

当他们来到一个水塘边时,考察队员休斯博士发现两只特异的双色青蛙:

背部3/4通红,如红漆似火焰;而1/4背部、四肢及腹部则呈紫灰色,两色界限分明,没有过渡色,休斯为其命名:

“血蛙”。

猛然,一只血蛙跳到休斯手上,张口在他手上恶狠狠地咬了一口,人们惊呆了,青蛙也会咬人?

这只血蛙长着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对黑色球状物,休斯用手指触摸了一下,一股黑汁从球状物喷出,直射他的眼睛。

休斯眼前一黑,疼痛异常,待人们相救时,他早已昏过去了。

后来休斯博士双眼致残。

当时另一名考察队员,不顾劝阻,抓起这只血蛙,猛地摔在一块石头上,血蛙凄惨地怪叫了一声,蹬直了双腿,嘴里吐出一股黑水,死了。

血蛙凄惨的怪叫,如同一声号角,四周血蛙越叫越响、越聚越多,迅速包围了考察队。

包围圈越逼越小,血蛙“头领”怪叫一声,无数血蛙尾巴处的“秘密武器”一齐射来黑色毒汁。

人们吸取休斯的教训,用手遮住面部,随米尔冲出重围。

于是,巴西密林里出现了这样怪诞的一幕—血蛙在后面追,人在前面逃,而且逃的是一群身强力壮的男人、一群探险家,“追杀者”却是一群小小的血蛙,简直不可思议!

探险队调来直升机从蛙群中逃生

探险队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猛跑,终于甩掉了血蛙的追击,米尔决定让队员们原地休息。

一名叫麦考莱的队员没有休息,独自带着照相机去拍大森林的珍贵照片。

在一段树林繁茂的地方,他发现一只雄性血蛙和一只雌性血蛙正在亲呢。

麦考莱十分激动,悄悄地贴近那对血蛙,打算拍下这珍贵的瞬间。

突然,一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浑身金黄,有脸盆大小、足足10多公斤的巨大青蛙,慢慢爬向这对“情侣”,猛地伸出长舌把这对“情蛙”送入腹中。

随后,它发出一声振耳的鸣叫。

吓得没有准备的麦考莱,将照相机从手中滑落,正好打在巨蛙身上。

一看不好,麦考莱拔腿就跑,巨蛙边吼边追,引来无数巨蛙“加盟”。

终于跑回营地,考察队却被巨蛙团团包围。

巨蛙和考察队僵持着,头蛙怪叫一声,几百只巨蛙纷纷从嘴里喷出一股股粘液,像雨点一样扑射过来。

难道遇见了巴西人传说中的食人巨蛙?

米尔命令队员:

“跟我冲出去!

”于是,树枝、木棍、匕首开道,一条血路被杀开了。

巨蛙们紧追不放,考察队员力气不支,米尔下令所有人爬上大树,并将眼部受伤的休斯也推上了树。

巨蛙追到树下,向树上喷粘汁。

但是,热带树木高大,它如何用力也喷不到树上的人。

巨蛙首领默默地“想坏主意”,突然它发出一声特异的叫声,巨蛙们“心领神会”,奇迹般地像码砖头那样一个个摞起来,越摞越高。

敌人越来越近,情况紧急!

米尔决定用火攻。

他命令折下树枝,用打火机点燃后,投向正在“增长”的巨蛙梯队。

这一招果然灵验,被火烫着的巨蛙连滚带爬,梯队阵被破,然而巨蛙仍不肯离去。

通过紧张抢修仅存的一部移动电话,考察队终于与总部取得了联系,确定了如下救援措施:

一方面向巨蛙喷洒一种对两栖动物有特别杀伤力的药剂;一方面派直升机将队员们救出。

就在这时,成群结队的血蛙从密林中汇来,与巨蛙不同的是它们会爬树,“再用火攻!

”然而血蛙对火攻并不感到恐惧,况且乱投火把会引火烧身。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两架救援直升机飞来,机长令考察队员用衣服遮住眼口鼻,随后向人们脚下的树干、树枝、树下喷洒药剂。

血蛙和巨蛙被药剂喷得乱逃乱窜。

飞机放下悬梯,大树上的考察队员一个个登机脱险。

其中有3名队员因部分肌肉被巨蛙咬食,脸部、手臂皮肤全部溃烂。

血蛙、巨蛙竟是变种青蛙

由于血蛙、巨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美国、巴西有关部门派全副武装的探险队员再入热带雨林,希图捕获活的血蛙和巨蛙,但连影子也没有找到。

而后,米尔亲率武装探险队,又从原途寻去,只获得上次杀死的一些血蛙和巨蛙的尸体。

通过对死蛙的解剖鉴定,美国和巴西的专家都确认,血蛙、巨蛙不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蛙种,而是青蛙的两种特异变种。

为什么原来可爱的小青蛙,会变成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杀手”呢?

美国和巴西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血蛙、巨蛙生存区域的水质和大气状况进行了化验分析,其结果震惊了生物界:

这是由人类引起的环境污染种下的“恶果”。

生物学家分析说,原来这两种青蛙的生存环境良好,因为近几十年的化学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森林水源遭到污染,水源中能引起动物发生变异的重金属含量增长迅速,热带森林中水的蒸发又快,有害重金属含量越来越大。

青蛙从卵、蝌蚪、小青蛙到成蛙发育的过程比较特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在水污染的环境中长期生存,青蛙为适应这种变化,身体不断地发生变异。

不断的变异,累积起来就会产生“小变种”,而“小变种”的不断突变,就可能成为“大变种”。

这样,普通的青蛙,就变成了人们见所未见、行为凶猛的怪物。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专家亚伯拉罕.史密斯闻讯,发表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谈话:

“如果说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绝对不会伤害人类、并且以消灭害虫闻名的青蛙,会变得如此可怕,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倘若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那么其它一些原先温驯的动物,也会变异成触目惊心的恶魔。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不能不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钟。

另据报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核泄露后,该电站附近的环境受到破坏,为适应被破坏的环境,陆续出现了一些生物变异现象,一些老鼠体态猛增,居然长得像小野猪一般硕大凶猛,这无疑又是一桩动物大变种的特异个案……

生物变种,在环境污染地区悄悄地进行着。

人类自身如果不保护生态环境,长年生存于生物变种的包围圈中,将受到莫大的威胁;几十年、几百年后,也许人类将会不再认识这个变异的世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摘自:

傅秀宏:

《城市防震减灾》,2000(3)。

讨论题

1.“血蛙”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与自然如何才能和谐共处?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

人猿揖别伊始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到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物我不分、浑然一体的原始同一关系阶段

人尚未把自我与自然区别开来,既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奴役和压迫,处于被支配地位,又力图借助神话、自然神崇拜等手段摆脱这种外在的羁绊。

二、人征服改造自然和自然的异化阶段

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思维得到高度弘扬,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抽象的主客体关系所取代,自然变成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异化、报复人类。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阶段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凸现,使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双向交流互动的关系本性,环保意识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在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过程中,针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持续状况而提出的。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拓展阅读:

罗马俱乐部

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共识。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形成。

拓展阅读: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拓展阅读: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观点梳理】

一、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解决之道

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即生态承载里问题)。

人口不可以无限增长,地球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这个矛盾人类可以通过自觉控制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容量的方式加以解决。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工环境、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矛盾。

人工自然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人类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加以解决。

建立生态产业(即人类生产生态化)将大大缓解人工环境、人工自然对天然自然的破坏,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佳选择。

生态产业是各个产业部门,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劳动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由之路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其内涵、原则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完善社会。

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持谨慎态度,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关注全球价值,注重生态规划,开展生态质量评价,研究生态工程及生态工艺设计,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组织生产、消费。

【拓展阅读】

1、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68年4月成立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并由此得名。

罗马俱乐部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性的、非意识形态的、结构松散的学术研究团体和社会团体。

它首创对当代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的研究,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罗马俱乐部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工业革命的生态负效应及其严重后果做出了激烈反应。

它也是为解救人类的生态困境而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团体。

它认为,新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全球时代,人类的失控引起的严重后果相互纠缠,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全人类的利益。

所以被称作“全球性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人口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

罗马俱乐部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行动。

罗马俱乐部追求的目标是:

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有较为可靠和有深度的理解,在一切可用知识的基础上,鼓励那些能纠正现在状况的新态度、政策和制度。

也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上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动方向。

罗马俱乐部聚集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等。

他们围绕罗马俱乐部的宗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交了一系列专题报告:

1969年,贝切伊发表《深渊在前》。

1974年,贝切伊发表《前途如何》。

1977年,贝切伊发表《人的素质》。

1981年,贝切伊发表《未来的一百页》。

1972年,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

1974年,梅萨罗维奇《人类处在转折点上》。

1976年,廷伯根等,《重建国际秩序》。

1982年,弗里德里希与沙夫《微电子学与社会》等等。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这份最著名的报告中,清醒地提出了“全球性问题”,即前面所列的5个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等人在报告中的主要结论是:

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矿山速增长的繁荣期,这是“一个充满巨大幻想的时期”。

如果当前的这种增长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今后几代,我们这个实际上很小的星球将要达到人类扩展的极限,从而使这个体系陷入无法控制的崩溃和瓦解的境地。

如果能限制和控制增长,改变增长目标,还来得及避免最终的灾难。

但是,如果时间过得越长,这种改变就越痛苦,成功的机会就越少。

该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使罗马俱乐部一举成名。

对于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在当时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人们根本听不进去。

同年,荷兰出版了《反罗马俱乐部》一书;1973年,塞塞克斯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出版了《毁灭的模型——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1973年,柯尔主编了《崩溃的模型》一书。

反罗马俱乐部的势力迅速形成,人们思想一片混乱。

但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

同时,许多国家谷物歉收,导致物价上涨,饥荒发生,经济陷入严重混乱。

“黄金时代”的经济奇迹结束了。

西方流行的高速增长论的乐观调子难以为继,世界发展态势被罗马俱乐部不幸言中。

罗马俱乐部的危机警报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同。

报纸、传媒、会议室、研讨班、乃至跨国公司、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增长的极限问题。

《增长的极限》一书,在发表后的短短几年内,被译成30多种文字,再版十几次,发行几百万册。

罗马俱乐部另一个影响很大的报告是美国学者梅萨罗维奇和德国学者佩斯特尔等人合作完成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一书。

该书指出,人类目前突然面临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是一场全球性危机。

与过去的自然灾害不同的地方在于,现在的危机是人为的。

人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要认为自然的供给系统在所有方面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应当避免过去那种在全球发展方面追求所谓的进步而越来越快地走上了不加区别的发展过程。

报告还指出了危机的全球性、并存性和迅捷性这三种性质。

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和长远的观点从事世界范围的合作,否则,不能根本矫正世界现状和人类前景。

由于拖延不及早做出决策所带来的后果,不仅对经济、政治方面,而且对人类本身的伤害方面都将极其可怕。

该书指出人类要走有机增长之路,避免细胞分裂式的无差异增长,指数增长、走上全球性世界发展的新道路。

为此要进行社会变革和个人价值观变革。

发展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包括:

发展一种世界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伦理学,使人们不以浪费和丢弃为荣。

发展对待自然的新态度,其基础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自然。

人类为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