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702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1.属:

适逢。

2.幽人:

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

1.怀君思念友人

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概括了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思念友人”。

也就是说诗眼“怀君”,是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

而“松子落地”又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以达到想人的效果。

这两种手法的作用只有一个,即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效果,一定要把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3.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2.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

如本词中出现的羌笛,作者借助“悠悠”“羌管”描绘出①______的意境;《关雎》中,用“琴瑟”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②______之情;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借“调”“素琴”的行为暗指自己③______。

【答案】

1.D

2.①凄切悲凉②渴慕③情趣高雅

【解析】

1.D“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分析不当。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而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2.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

一空,“悠悠”“羌管”描绘的是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悲切的情景。

所以可概括为“凄切悲凉”。

二空,《关雎》中,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所以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之情。

三空,“可以调素琴”: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

调字即是弹弄的意思,古人一般不成弹琴,一般都为弄琴,调素琴等,为求雅致。

所以这里暗指自己“情趣高雅”。

4.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

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

1.⑴D⑵A

2.示例:

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

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

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

1.

(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

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

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5.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

(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写法角度: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构思角度:

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

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

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

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

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

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6.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7.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8.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出猎场景的。

2.词中两次写到“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弓,《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兵也,所以发矢”,后引申出“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之意。

在古诗词中,经由诗人的描绘,弓又具有了表现英雄气概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与“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相近的一项是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乙)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韦庄《关河道中》)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答案】

1.示例:

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驾捕猎苍鹰的出猎者的雄姿,写出了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的跟随者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

2.示例:

“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射天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表达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抒发了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甲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作答可依据“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所运用的动作、肖像描写方法和交代跟随者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词句“亲射虎”是指亲自要射杀猛虎;“射天狼”中的“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作者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

通过这两个“射”,既展现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又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是“就是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这里的“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乙】“岂知天道曲如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故答案为甲。

9.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

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

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A②答: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详解】

(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考查写作手法。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

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10.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

”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

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11.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XX)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XX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