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716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与青少年社会化资料下载.pdf

但过度竞争与合理的竞争不同,过度竞争产生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打破社会发展的平衡,对个体也是一种摧残。

例如近代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教训和启示。

尽管我国有明确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教育部也三令五申“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但是基础教育中以考试分数为目标的竞争并没有得到遏止,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排名、比较、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愈演愈烈,表现出过度竞争的态势。

这种过度竞争有以下表现:

学校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人性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目标,而是将考试和升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考核,到学校的日常运作、管理,都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人们已经把学校=考试=升学的竞技场看成天经地义;

教材涉及的知识虽然面面俱到,但对每一方面的知识却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介绍肤浅的皮毛知识,而且十分零散,不系统,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强烈求知欲。

但是,围绕这些有限的知识编写的试题常常至少13倍以上于教材的知识内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达5倍以上。

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练习这些题目,以获得熟练的解题技巧。

学生不能就某个问题深入下去,求得对问题深刻的理解,在思考和探究中培养自己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兴趣,直接导致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下降。

由于练习的题目过多,时间过长,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同时还要背负着考试的重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严重的形成变态人格,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训练学生应付考试的教练员。

教师在知识的准备方面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很少,因为知识很简单。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试题,研究区、市、省、全国各种各样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动向,再让学生反复练习各种类型的习题直到练熟,只要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那就是一名好老师,就能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奖励。

媒体在宣传某一位优秀教师的时候,总是把他所教学科在考试或升学中的排名作为最有力的佐证。

所以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像赶鸭子一样把学生往考试、升学这条路上赶,不到学生把考试、升学当作自己的生命,把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放弃,把最主要的时间、精力都用于规定知识的学习和大量试题的练习的目的不罢休。

如果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的条件反射,因为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把问题成功地置入某一范畴之中,随之就会自动出现一套处理这个问题的技巧,学生完全不用过多思考,就是说,反复训练养成的习惯会使学生将动态的世界当成静止的世界来加以对待,然后得出陈规化的结论。

因为不管什么类型的题目事先都有一个现成的观念或不可逃避的结论,学生的思想活动就是它找出证据来支持这一结论。

“其实思想还没开始,结论就命中注定了”,由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发明创造性,形成有害的惰性;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或者自己从课本上学那些前人积累的、已有定论的、甚至过时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抽象化、概括化了的,学生不能将它们亲身体验、身体力行,即缺少感知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很空洞,即便知识是有用的,他们也很难将其与现实结合起来。

于是,很多学生“高分低能”,走向社会后无所适从,没有作为。

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处于被动的、很多时候是不情愿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求知的欲望越来越低,变成了考试机器;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和名次为指标,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受到重视,不断得到表扬和鼓励,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冷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被伤害,自信心被打击,人格的正常发展遭遇挫折,极易出现种种问题。

学校里同班级、同年级学生之间这种小范围里的竞争是一种没有胜者的、急功近利的竞争,这种竞争除了导致人的压抑、紧张、各种人际关系被扭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教师与学校,不再是共谋育人大业的合作者,教师变成了学校争名夺利的工具,学校用各种各样的量化指标,迫使教师追求考试成绩,他们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布置过多的作业、举行过多的考试,然后再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作业、试卷的批改上。

据调查,初中语、数、外、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师平均每天批改作业的时间为35小时,再除了备课、上课,他们根本无暇再去求知、充实自己,“知识越教越少”。

各项考核指标还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本应充满爱心、智慧与灵性的教育变得索然无味,导致美好的师生也关系被扭曲。

比如,所有教育家都强调爱与尊重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对那些有问题的孩子,缺少了爱与尊重,教育是根本无法进行的。

但在教师把考试成绩当作荣誉来追求时,他们就会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在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仍不见成绩提高的时候失去耐性和爱心,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甚至对他们嫌弃厌恶,冷言冷语,使得这一本应受到更多悉心呵护、善加引导的群体被排斥,或被冠以“笨”“弱智”“不开窍”“朽木不可雕”等头衔,严重损害了他们的人格与自尊,自信心遭受打击,使他们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少孩子因此出现严重问题,给将来踏入社会埋下隐患。

这种状况也破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本应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诚恳谦让、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良好社会形成的基础。

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2的歧视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的歧视,在班级、学校这些学生感受不到关爱、鼓励的温暖,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想努力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冷漠与不屑,使他们产生敌意,形成问题人格。

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同样充满敌意,因为他们之间要争排名。

他们比谁学习刻苦,谁做的题多;

他们有了问题会避免互相讨论,去问老师也往往悄悄地去,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问题,因为一分之差会分仲伯。

调查显示,不到1%的成绩好的学生愿意和成绩好的学生做朋友,他们视对方为竞争对手,在一起密切相处会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

这对一个越来越强调合作与分享的现代社会是多么不合时宜、多么格格不入!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和排名,由此导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过度竞争已经使教育严重脱离了它应有的方向,出现了种种异化的特征,这些异化的特征可概括为功利化:

学校、老师、家长过于追求眼前的名次、分数,忽视人的个性的完善和人的长远发展,为了达到短期目标采取普遍而频繁的“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从长期来看得不偿失。

工具化:

学校把老师当作追求升学率、分数、名次的工具,老师把学生当作追求升学率、分数、名次的工具,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够顺利地升学、就业,对孩子失去理性,盲目拔高,苛刻要求,导致教育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扭曲,爱与尊重的丧失,使学生生活在恐惧不安中,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狭隘化:

应试教育导致学习为考试服务,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机械、重复的解题技巧练习上,将知识原子化、教条化,忽视对知识有机的和整体的理解,忽视对知识的应用,更压抑人的创造性,削弱人良好的判断力,更不利于审美力的培养,对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低级化:

对学生的测量仅仅局限于文化课成绩的测量并把测量结果看得过重,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智力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不能反映人的差异和个体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这样的“矮屋顶”也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

冷漠化:

青少年在学校只能以成绩、名次作为竞争目标,与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取向形成极大反差,造成可获取资源的人为短缺,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别的发展空间,导致他们产生学得无助感,自暴自弃。

人与人之间的频繁竞争与比较,导致敌意增长和感情冷漠,出现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

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人际关系紧张。

三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三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过程。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是个体生长与发展、对生活的适应、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的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教育符合了个体发展的规律,就会促进个体的成长,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阶段,在身体方面,他们的躯体、形态机能、生理生化、内分泌等,均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应保证青少年有充足的营养,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以利于身体发育。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学习时间、作业时间远远超出国家所规定的标准。

据广西自治区城调队对全区城市中小学生进行的关于课业负担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市区52的城市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扣除课间休息时间不超过7小时”的标准,56的城市初中生在校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的9小时标准,54的城市高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以上。

放学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有近一半的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标准,其中22的初三学生,48的高三学生每天要写作业4小时以上。

除了老师留的作业以外,相当3数量的家长还留“父母作业”,举行家庭考试。

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睡眠时间不足。

有46的初中生睡眠时间低于8个小时,而高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仅有7小时,其中课业最重的高三年级学生,更是没有一人达到标准睡眠时间,甚至少于7小时的高达62。

即便是小学生,有24的13年级小学生、33的46年级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9个小时。

除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节假日补课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曾在节假日到校上课,而初三和高三节假日补课的比例分别为78和89。

此外,19的中小学生有请家教情况,77的小学生、46的中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少年儿童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

一般情况下,深夜22时至1时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也是人体内细胞坏死和新生最活跃的时间。

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细胞的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即使以后补睡也无法弥补。

从这个意义上说,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正在不可修复地透支他们的青春和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睡眠不足还会导致精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烦躁不安,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

机体的健康是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和首要条件,没有身体健康做保证,青少年社会化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

(2)过度竞争不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

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源出拉丁文persona,指由具有相当统合性与持久性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个人特质,亦即个人较为持久地表现出来的“社会自我”。

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主要由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构成。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人格的关键期。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把人生全程分为八个时期:

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期期别年龄心理危机(发展关键)发展顺利发展障碍11岁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对人信赖,有安全感与人交往,焦虑不安223岁活泼自动羞愧怀疑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336岁自动自发退缩内疚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46青春期勤奋进取自贬自卑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5青年期自我统合角色混乱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离6成年期友爱亲密孤独疏离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7中年期精力充沛颓废迟滞热爱家庭,栽培后进自我恣纵,不顾未来8老年期完美无憾悲观绝望随心所欲,安享天年悔恨旧事,徒呼负负按照艾瑞克逊的青年心理理论,青少年期心理发展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之间的矛4盾。

自我统合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

自我统合是青少年期心理发展中的主题。

青少年期开始后,由于个人主观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个人开始从六个层面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

我现在想要什么?

我的身体有何特征?

父母对我有何期望?

我经历了哪些成败?

它们带给我什么?

我现在都面临什么问题?

我希望将来如何?

对这六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回答“我是谁?

”“我将走向何方?

”,这种自我统合是是青少年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经历程。

统合形成是指青少年在自我统合历程中所能达到的状态。

艾瑞克逊归纳了青少年四种不同的统合状态:

(1)定向型统合,属化解发展危机而臻于定型定向者。

(2)未定型统合,属发展危机尚未完全化解而仍在自我追寻者。

(3)迷失统合型,属发展危机无法化解而陷入困境者。

(4)早闭统合型,属自己无定见,未来一切都由家长安排者。

统合危机是指自我统合过程中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危机感。

因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都不成熟,却又必须为一生未来做准备,所以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特别严重。

在上述四种统合状态中,只有那些统合而能臻于定型定向地步的青少年,其发展危机解除。

其他处于未定型与迷失型两种统合状态者,仍然处于发展危机之中。

在艾瑞克逊的理论中,与自我统合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后果就是角色混乱,即个人的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的应有角色不相吻合。

最后演变的结果,可能变为退缩,可能陷入堕落,也可能在适应困境的过程中学到某些所谓异常行为,最终导致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过度竞争基础教育的对青少年的自我统合是不利的。

按照罗杰斯的人格自我论,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所得经验的综合结果。

个体在环境中通过经历人与事,得到自己的直接性经验,再通过别人对他行动的评价得到来自别人的评价。

如果个体的直接性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一致,就容易形成明确的自我观念,否则自我观念的形成就会产生困难。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文化课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它占用的时间最多,投入的资源量最大,学生花费的精力和体力最多,对它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最重。

现在中小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分数、名次的形式来体现的。

正常来说,一个学生勤奋努力地学习,在学习中既得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启发了智慧,他会感到很充实。

如果在考试中他也能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加上老师、家长及周围人的表扬、鼓励,他就得到了内在与外在的肯定,直接性经验与评价性经验就是一致的,结果是他将肯定自己的行为,更加努力地学习。

但在一个集体中,人的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考试的内容也不尽客观。

特别是在过度竞争中,考试过于频繁,试题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大部分学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

特别是在排名时,同学之间几分之差就有了先后、好坏之别。

青少年是一个充满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同时由于阅历不足又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群体,过多的、频繁的否定性评价会导致他们自我观念形成的困难,如果再加上家长的期望,升学的压力,就极易出现艾瑞克斯所说的迷失型统合,出现退缩或堕落等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种种问题。

所以,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不利于青少年的自我统合、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其次,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不利于促发青少年的成就动机。

成就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充分发展潜能的重要动力之一。

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需要,他的潜能就难以被充分发展,他本人也就难以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在一个社会里,其成员成就性动机越高并且以追求自我成长为目标,这个社会就越健康向上,越充满活力。

成就动机指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包括

(1)个人追求进步以达到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

(2)在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

(3)个人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成目标的心理倾向。

根据心理学家艾特肯逊的成就动机二向度的说法,成就动机高的人,其所怀有的对成功的希望大于对失败的恐惧,故而会选择比较困难的工作,乐于接受艰巨情况的挑战,以期望获得成功后的快乐。

而成就动机低的人,其所怀对失败的恐惧大于成功的希望,故而只5选择轻而易举的工作,以避免事后失败的痛苦。

班都拉认为个体较高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有关。

自我效能是指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务,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具有高度的效能。

正确的自我评估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效能的基础。

正确的自我评估得自四方面的学习:

(1)直接经验:

在多次同类工作的成败历练中,获得知己知彼的直接经验。

(2)间接经验:

经观察学习与替代学习历程,获得推论的间接经验。

(3)书本知识:

从有关某方面的专业书以及手册、图解、说明书中,获得精深的专门知识。

(4)体能训练:

经适当的体能训练,可以对自己身体状况能否适应艰巨工作获得清楚的了解。

在我国,由于升学的过度竞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努力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独生子女的学业成绩方面,或将成绩等于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活动单调贫乏,他们感到强大的学习压力时,他们就可能会放弃这种关于成就的渴望。

此外,他们还缺乏除课本之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更缺乏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途径,面对着经验的空白和知识面的狭窄,他们难以有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效能自然也低。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么手足无措,要么消极退缩。

而且,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还导致青少年惯于设定表现性目标,即并不在心理上追求真正的事业的成功,而是努力获得别人的好评。

在面临成败未卜的工作时,他或者选择最容易或者选择最难的工作,成功则获取别人的赞许,失败则得到别人的原谅。

而积极的人格应该把追求工作的成功和追求自我的成长、从工作中学到知识与能力作为自己的目标,成功了能体验成就感,失败了则能从失败中学到知识与能力,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励,这才是良好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格。

再次,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情绪能为个体所体验,但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却不易为个体所控制,所以情绪对个体生活极具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能引起恐惧、焦虑、抑郁、冷漠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长期压力下所引起的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将随压力的存在而持续下去,会对人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压力下所引起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反应,是形成心理适应困难甚至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赛黎(AansSelye,19071982)研究了长期压力下的一般适应症候群。

他将白鼠置于不同的压力情境下,观察白鼠在压力的持久存在与变化下,在身体上表现出来的反应。

结果发现,白鼠所表现的适应能力与压力持续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他根据白鼠的反应,将其整个适应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反应阶段。

这一阶段又按生理上的不同反应分为两个时期,一为震撼期:

由于刺激的突然出现产生情绪震撼,随之体温与血压下降,肌肉松弛,显示缺乏适应能力。

如果在寒冷的情境中持续下去,即出现第二期反应,反击期:

肾上腺分泌增加,继而全身生理功能增强,进入应急反应阶段。

抗拒阶段。

此阶段个体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这表示个体已能适应其艰苦的生活环境。

但如压力持续下去,个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终而出现第三阶段。

衰竭阶段。

至此阶段,个体适应能力丧失,精疲力竭,陷入崩溃状态,继而死亡。

如果在实验之始增加另一新的压力,个体抗拒阶段的适应能力将大为降低,结果导致衰竭阶段提前出现。

由此可推测:

个体的环境的压力具有相当大的抗拒力和适应力。

如果在抗拒阶段不增加其他压力,或在衰竭阶段出现前将压力减低或停止,个体就可能转危为安。

在个体适应压力的过程中,如果压力不断持续或中途增加新的压力,将使其适应能力大减,进入或提前进入衰竭阶段。

在过度竞争的基础教育中,频繁考试、反复比较,学生在十几年里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家长期望的压力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呈现出衰竭阶段的特征,如厌学、厌世、玩世不恭、暴力、甚至自杀。

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

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有24.39的受调查的上海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6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

像自杀频频的清华,时常爆出学生血案的北大,都是被中国教育的重重关卡挑选到最高层的人才。

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说明这些已经不仅仅是个案,而代表一种在具体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不健康心理。

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常见还有许多心理问题,如孤独症、学习焦虑症、神经紊乱综合征、感觉综合失调症等,都与社会压力、学习上过高的期望等有关。

更为严重的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习能力为己任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大面积的学生学习能力失衡的现象。

中科院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组张雨青博士对北京、石家庄、广州名小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的小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发展失衡问题。

其中,.%的学生情况较严重。

其主要表现是:

(1)感觉动作感觉动作(大运动、精细动作)能力不足;

(2)听觉语言听觉语言能力差;

(3)视知觉能力不足;

(4)思维能力不佳;

(5)行为能力不足;

六、社交能力弱等。

知心姐姐杂志在2002年3月的一次对2372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因学习与考试引发的焦虑是给中小学生带来苦恼的第一大原因,占到总调查人数1714人的72.26%。

青少年应该是一个个性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是由他们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