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34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节 能.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1节能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

2.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开发的条件及评价。

(重点)

3.理解能源基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能源的分类

阅读教材P40第1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类型

特点

举例

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利用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

数量有限,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正误判断:

(1)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2)非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  )

【提示】 

(1)× 当人类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能源的承受能力,或者超出了能源循环的周期,可再生能源就难以再生。

(2)√ 非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而且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教材整理2 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教材P40第2自然段至P41,完成下列问题:

1.开发原则

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②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继续增加。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正误判断:

(1)我国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将逐渐减少。

(  )

(2)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一致。

(  )

【提示】 

(1)× 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我国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短期内不会减少。

(2)×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重最大。

教材整理3 能源基地建设

阅读教材P42至P43,完成下列问题:

1.扩大煤炭开采量:

如图中的①大同、②平朔、③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正误判断:

(1)山西临近黄河,晋煤外运以水运为主。

(  )

(2)山西省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有利于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  )

【提示】 

(1)× 黄河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且黄土高原上多峡谷,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航运价值不高。

山西省目前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 山西省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可以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但坑口电站有环境污染。

教材整理4 能源的综合利用

阅读教材P44至P45,完成下列问题:

1.存在问题

2.具体措施:

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3.调整结果

(1)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正误判断: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以钢铁工业为主。

(  )

(2)煤炭的综合利用,削弱了山西省在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

(  )

【提示】 

(1)×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以煤炭开采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2)×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教材整理5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阅读教材P46至P47,完成下列问题: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如总结出了重点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三废”的治理: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1)煤矸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2)煤泥―→干燥后再利用。

(3)废水―→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

3.调整产业结构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正误判断:

(1)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  )

(2)山西省煤炭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  )

【提示】 

(1)√ 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如:

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因此,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2)√ 山西省煤炭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完善煤炭产业链,实现资源和矿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这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材料一 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

材料二 山西省地理位置、交通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2007年)图。

探讨

从储量、分布状况、质量、开采条件分析山西煤炭开发的资源条件。

【提示】 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探讨

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提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占70.4%,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重最大,煤炭仅占28.6%;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的消费市场广阔。

探讨

综合评价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提示】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1.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所示: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优势条件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a.煤炭运输量大:

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b.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②水资源短缺

a.原因:

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b.解决措施:

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读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完成

(1)~(3)题。

矿产种类

各类矿产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

能源矿产(主要是煤)

92.17

金属矿产

3.95

非金属矿产

3.88

合计

100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2)下列选项是某同学对表中数据92.17%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本地区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B.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C.它是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D.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能源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的(  )

A.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B.木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C.商品粮、棉生产基地D.畜牧业生产基地

【解析】 第

(1)题,表中数据显示:

黄土高原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2)题,正确理解表格中比较项目的含义是关键。

第(3)题,本着发挥地区优势的发展方针,黄土高原地区适宜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

【答案】 

(1)D 

(2)C (3)A

2.阅读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分析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你认为山西拟建的铁路应位于什么地方?

试述理由。

【解析】 第

(1)题,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①资源——山西煤炭资源丰富;②交通——有多条铁路通过;③市场——靠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市场广阔。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北部已建有两条铁路,而中南部只有一条铁路,煤炭运输压力很大,因而应将铁路建于中南部。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且邻近消费区。

(2)位于山西中南部地区。

理由:

山西北部已建有两条运煤专线,而南部只有一条,煤炭外运压力大;并且中南部自然障碍相对较少,工程投资少,难度小。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的综合利用

材料一 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材料二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

材料三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

探讨

山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各行业各自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提示】 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方向发展;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探讨

依据材料二,2003~2008年各工业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采掘工业比重下降,加工工业比重上升,原料工业占主体地位。

探讨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1.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

2.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

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单一的能源开采为主时,将会导致单一产业结构的形成,进而降低经济效益,还伴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些问题将得到改善和提高,具体对比如下表:

对比项目

能源综合利用前

能源综合利用后

产业结构

单一结构

多元结构

主导产业

煤炭工业(采掘工业)

原料工业(冶金、化工、建材)

能源综

合利用

程度低

程度高

输出产品

原煤

电力、煤气和液化气、焦炭、钢材、铝制品、水泥、化工产品

结果

结构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链

煤炭输出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3.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导学号:

94880020】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2)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

(1)题,从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原来以向外输煤为主,现在改为输电与工业产品,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对废弃物只能做到部分回收或直接排放,所以会加剧当地大气、水的污染,同时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力、化工、钢铁等,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剧当地缺水的问题。

【答案】 

(1)D 

(2)C

4.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

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回答

(1)~

(2)题。

(1)贵州采矿工业导致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可能是(  )

A.露天采矿表土剥离易造成严重的土地沙漠化

B.矿区道路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C.重化工业体系多高耗高排产业,环境污染严重

D.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生态退化

(2)围绕能源开发,贵州适合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  )

①煤—电—钢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电—铝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

(1)题,贵州降水多,露天采矿表土剥离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矿区道路铺设常用采矿的废料,可能加重水污染,但不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多高耗高排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不是生态退化。

(2)题,贵州缺少铁矿,不适合构建煤—电—钢产业链,①错;贵州煤炭丰富,适宜发展煤—焦—化产业链,②正确;贵州缺少天然气资源,不适宜发展煤—气—液产业链,③错;贵州煤、铝土丰富,适宜发展煤—电—铝产业链,④正确。

【答案】 

(1)C 

(2)D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

探讨

图中露天矿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探讨

复垦区对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 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探讨

固沙草方格、灌木等生物措施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固沙草方格和乔木、灌木结合形成防风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同时还能起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矿区环境的作用。

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缘由

(1)开采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

(2)综合利用进程中污染环境: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三废”的治理:

(3)调整产业结构:

5.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图中能源输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为输电 ②右图为输煤 ③左图为输煤 ④右图为输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右图中砖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  )

①减少资源的运输压力 ②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

③实现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 ④满足煤矿区的用砖需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

(1)题,认真读图并分析可知,左图为输煤、右图为输电。

(2)题,右图中砖厂可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实现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

【答案】 

(1)C 

(2)B

6.在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北缘过渡地带建设发展起来的神东煤炭集团,如今已成为“绿色煤都”。

据此完成

(1)~

(2)题。

(1)神东矿区地处晋陕蒙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引发的生态问题为(  )

A.土地沙漠化B.土地盐碱化

C.地面塌陷D.湿地萎缩

(2)在绿色煤炭基地建设过程中,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创造性地提出“采前、采中、采后”的治理理念,有关治理理念叙述正确的有(  )

①采前大面积治理,增强区域生态保护功能 ②采中创新开采技术,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采后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开发和建立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 第

(1)题,神东矿区地处晋陕蒙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不合理地开矿施工容易造成土地沙漠化。

(2)题,采前治理,采中创新开采技术,采后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合理地解决了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

【答案】 

(1)A 

(2)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资源开发条件

下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市场广阔但交通落后 ③煤层气储量丰富 ④位置适中 ⑤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2.直接将a处煤炭运至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是(  )

A.神黄线B.大秦线

C.京包线D.焦—兖—日线

【解析】 第1题,由经纬网及省区轮廓可知,该省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市场广阔,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煤层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3,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第2题,a处为大同,煤炭主要经大秦线运至秦皇岛港。

【答案】 1.A 2.B

对点训练2 能源基地建设

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

94880021】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4.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A.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解析】 第3题,从图中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可以推断出该矿产品为煤炭。

该地区石油工业薄弱;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第4题,该地区煤炭外运具有“双赢”效益。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输入煤炭能缓解其能源不足的压力,但会产生大气环境问题;对于输出地而言,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单一的煤炭输出不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煤炭开采时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答案】 3.B 4.B

对点训练3 能源的综合利用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

据此完成5~6题。

5.对于山西省来说,向外输送煤炭比向外输送电力的优势在于(  )

A.提高经济效益

B.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D.降低运输成本

6.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

A.改善了环境质量

B.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

C.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

D.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

【解析】 第5题,对山西省来说,向外输电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发电会产生大量废气,直接污染电厂周围的环境,输煤对输出地、沿线地和输入地的环境都有影响,所以无论输煤还是输电,都不可能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6题,山西省煤炭构建的三条产业链,明显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要注意题干中“明显”二字。

【答案】 5.C 6.B

对点训练4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第三届中国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能源,循环经济,转型发展”。

据此回答7~8题。

7.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

①资源回收率低 ②转换和消耗效率低 ③煤炭勘探大大超过开采步伐 ④煤炭生产、转换和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速快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在绿色煤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创造性地提出“采前、采中、采后”的治理理念。

有关该理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采前大面积治理,增强区域生态保护功能 ②采中创新开采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采后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建立和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③D.②③

【解析】 第7题,若煤炭勘探大大超过开采步伐,使可开采的煤炭资源数量不断增加,有利于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8题,采前治理,采中创新开采技术,采后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合理解决了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

【答案】 7.B 8.A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能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①风能 ②生物能 ③天然气 ④核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D.①②④

2.山西省的煤炭市场十分广阔,主要是因为(  )

①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②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煤炭需求量大增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风能和生物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核能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

而且,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答案】 1.C 2.C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如何正确对待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

据此完成3~4题。

3.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4.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解析】 第3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并且开采条件好,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增加是其成为能源基地的条件,交通条件也较好,但运力仍显不足,资金不充足,技术需改进。

第4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产生生态问题的根源。

【答案】 3.B 4.D

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几种方式。

读图完成5~6题。

5.建设坑口电站的积极意义是(  )

A.减轻交通压力B.减少环境污染

C.提高能源利用率D.促进煤炭资源开发

6.关于山西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

A.延长产业链B.提高附加值

C.增加就业率D.降低碳排放

【解析】 第5题,坑口电站是在煤炭产地建设大型电站,就地发电,变运送煤炭为输出电力,能减少煤炭的外运,减轻交通压力。

第6题,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其发展必然加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就意味着山西省要消耗更多的煤炭,从而导致碳排放增多。

【答案】 5.A 6.D

露天煤矿的开采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据此回答7~8题。

7.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资源破坏,这主要说明(  )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8.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解析】 第7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第8题,山西省的重点矿区经过实践,总结了重点矿区的生态建设模式:

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既保持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7.C 8.B

[能力提升]

9.下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中,由北向南依次是(  )

【导学号:

94880037】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B.大秦线、神黄线、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