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79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1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2.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

(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

(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3.师: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4.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5.练习:

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

一共有几个胡萝卜?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

每几个一份?

平均分成了几份?

(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6.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

我们刚刚帮助二

(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

(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

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

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

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

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3.练习二第3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

“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

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

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

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

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师:

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

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

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

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师: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

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

除号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

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

“÷”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

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引导得出:

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

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

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

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18÷6=3;16÷8=2;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

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

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观察出:

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

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

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

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

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

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

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

每堆几个小圆片?

可以分成几堆?

(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

(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

那被除数应该写几?

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

(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

可以装几个灯座?

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5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

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填空。

2×()=103×()=94×()=8

()×4=12()×3=18()×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设计意图: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分3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

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

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

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意图: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

猴妈妈分桃子,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

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2÷3。

问: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

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

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

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设计意图:

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

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

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83×()=95×()=10

8÷2=()9÷3=()10÷5=()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6÷2=12÷4=

8÷2=9÷3=10÷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12÷6=8÷4=

5÷5=4÷2=9÷3=

6÷2=12÷4=8÷2=

10÷5=12÷2=6÷3=

(四)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设计意图:

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四、目标检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

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12÷3=4(只)

3+3+3+3+3=12

12-3-3-3-3=0

3×4=12想:

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6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例2

师:

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

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

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你是怎样解答的?

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生互动)

(2)  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

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用乘法计算:

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

四六二十四。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

24÷6=4(个),想:

(四)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

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4÷4=6(屉),想:

四(六)二十四。

师:

同学们想一想:

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  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  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  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2.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设计意图: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

你提出什么问题?

你又是怎样解答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游戏:

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然后思考:

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6=24(个)想口诀:

四六二十四。

24÷6=4(个),想:

(四)六二十四。

24÷4=6(屉),想:

四(六)二十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7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018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23例3。

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图示理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能够依靠以前学过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正确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不是真正理解,尤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含义,再根据图来列算式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学生虽然正确列出算式,画的图可能与题意不符,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自己画的图和列的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

也就是学生对于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想到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尝试画图列式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

怎样列式?

(12÷3=4)

师:

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

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

(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

怎样列算式?

(12÷4=3)

师:

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这是求12里有几个4?

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

把8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

8个

,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比较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

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

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

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

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

每个纸盒放几只?

)板书:

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

你怎样来解决?

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

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

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

15÷3=5(只)。

师:

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

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