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85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7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实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教案.docx

《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教案.docx

实验教案

 

高二化学实验教案

 

 

教师:

班级:

 

中和热的测定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 

1.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 

1.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中和热,本节课我们就来亲自测一下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板书]  实验二  中和热的测定 

[设问]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呢?

 

[板书]实验原理 

[问]中和热与反应热是否相同?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的反应热呢?

请大家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Q=mcΔt                                  ① 

Q:

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

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

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

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问]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

 

[生]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师]如此说来,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板书]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② 

[讲解]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 0.50 mol/L和0.55 mol/L。

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板书]V酸=V碱=50 mL。

c酸=0.50 mol/L  c碱=0.55 mol/L。

 

ρ酸=ρ碱=1 g/cm3 

c=4.18 J/(g·℃) 

[师]请大家把以上数据代入式②,得出Q的表示式。

其中热量的单位用kJ。

 

[学生得出结果后回答] 

[教师板书]Q=0.418(t2-t1)kJ                    ③ 

思考:

③式表示的是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

是中和热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便根据以上原理,利用实验台上已有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测定酸、碱反应中和热的实验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阅读教材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下图所示。

 

 

 

中和热的测定

2.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

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

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温度差

1

2

3

[思考] 

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

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

 

2.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

 

3.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4.实验中所用NaOH为什么过量?

若用HCl过量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 

[请学生按以上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请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各自所测得的中和热,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你所测得的数据是否为57.3 kJ/mol,若不是,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板书]误差分析。

 

[学生分析后进行回答交流] 

可能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

 

2.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总结]以上产生误差的原因,也是大家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而需注意的问题。

 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1.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

为什么?

 

2.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学生讨论,并回答讨论结果] 

[练习]试回答下列中和热测定的有关问题。

 

(1)实验桌上备有烧杯(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1盐酸、0.55mol·L-1 NaOH溶液,尚缺少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所用盐酸及NaOH溶液的体积均为50mL,各溶液密度为1g/cm3

,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实验起始温度为t1℃,终止温度为t2℃。

试推断中和热的计算式: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实验过程 】

1.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 

①药品:

过氧化氢(30%)、FeCl3溶液(0.1mol/L) ②仪器:

烧杯、电炉、试管、气球

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①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分别取一定量的30%的H2O2稀释到20%和10%,然后取出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30%、20%、10%H2O2溶液和4滴FeCl3溶液,然后在试管口套上气球,并在试管上贴上标签以作区分。

观察试管内气泡的产生现象和气球的膨胀情况。

5ml30%H2O2溶液

+4滴FeCl3溶液

5ml20%H2O2溶液

+4滴FeCl3溶液

5ml10%H2O2溶液

+4滴FeCl3溶液

试管内快速产生大量气泡

试管内产生气泡

试管内产生气泡,但速度较慢

从以上的实验图看,可知:

①30%的H2O2溶液产生的气泡比较快,在相同的时间内,气球的膨胀也比较快;

②20%的H2O2溶液产生气泡的速度一般,与30%的H2O2相比,速度明显较慢,相同间时间内,气球的膨胀程度也较小;

③10%的H2O2溶液产生气泡的速度与气体量明显较弱,气球相比于30%H2O2和20%H2O2的气球的膨胀程度,也显得较为干瘪。

气体的产生速度:

30%>20%>10%

气球的膨胀程度:

30%>20%>10%

所以由此可知: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这是因为,对某一反应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一定的,而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的总数成正比,即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所以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也增多,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加,反应速率也就增大了。

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四支试管,分别加入5ml30%H2O2溶液和2滴FeCl3溶液,在试管口套上气球,然后放入分别盛有温度为30℃、40℃、50℃、60℃的水中,观察试管内气泡的产生现象和相同时间内气球的膨胀情况。

通过实验,可知得出以下结论:

①温度越高,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越快,气体的产生速率越快;

②温度越高,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越多,气球的膨胀程度越大;

③40℃和50℃的气球的膨胀程度的大小区别不明显,原因应该是温度的梯度设置过小,实验应予以改进。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这是因为通过提高温度使分子获得了更高的能量,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提高了,所以含有较高能量的分子间的碰撞效率也随之提高。

本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假如实验不加入FeCl3作催化剂,虽然不同温度下H2O2的分解速率有所区别,但是总体速率都很小,气球的膨胀速率也比较慢,原因可能是H2O2不够新鲜,由于开封已久,已经变质,导致实验失败。

③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取四支试管,都加入5ml30%H2O2溶液,然后其中一支不加FeCl3溶液,其他三支分别加入2滴FeCl3溶液,4滴FeCl3溶液,6滴FeCl3溶液,在试管口套上气球,观察试管内气泡的产生现象和相同时间内气球的膨胀情况。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

①没有加入催化剂的试管,H2O2溶液几乎不分解,气球完全干瘪;

②加入2滴FeCl3溶液与加入4滴FeCl3溶液的试管相比,催化剂的量越多,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越多,气球的膨胀程度越大;

③加入4滴FeCl3溶液与加入6滴FeCl3溶液的试管相比,发现催化剂的量过多,反应速率反而越低,4滴FeCl3溶液对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效果最佳。

由此可得出结论: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实质,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温度、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及归纳能力;

3、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解决,引导学生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话,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缜密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科学家勒夏特列、哈伯的重要贡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发现及其应用

【新课推进】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二、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探究实验一】

2NO2(g)

N2O4(g)△H<0

NO2球浸泡在冰水、热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红棕色无

实验

条件变化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放入热水中

温度升高

放入冷水中

温度降低

 

 

结论: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

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H2O2CrO42-+2H+

橙色黄色

现有药品:

0.1mol/LK2Cr2O7溶液、70%浓硫酸、浓盐酸、固体NaOH、NaOH浓溶液。

请根据上述原理及所给药品设计实验,并选择合适的药品,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试剂

现象

结论

5mLK2Cr2O7溶液中滴加8-10滴浓H2SO4

5mLK2Cr2O7溶液中滴加3-4滴NaOH浓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及结论,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结论:

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少生成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下表为500℃时,不同压强下N2(g)十3H2(g)

2NH3(g)达到平衡时混合体系中NH3的体积分数:

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

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

试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结论: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思考】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是否有影响?

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

三、小结

条件

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温度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

 

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压强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实验目的]  

1.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掌握盐类水解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3.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和使用原则。

[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一、电离平衡 

1. 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 

(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0.1mol/LHAc溶液2mL,再分别加1滴甲基橙,然后在一支试管中,加少量固体NH4Ac,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与另一支试管进行比较,并解释之。

(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0.1mol/LNH3·H2O溶液2mL,再分别加1滴酚酞,然后在一支试管中,加少量固体NH4Cl,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与另一支试管进行比较,并解释之。

 2. 盐类水解 

(1)用pH试纸测定NaCl、NaAc、NH4Cl、NH4Ac溶液的pH值。

 

(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mL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固体Fe(NO3)3·9H2O及BiCl3(BiCl3只需绿豆大小),振荡,观察现象。

用pH试纸分别测定其pH。

解释之。

 保留NaAc、Fe(NO3)3·9H2O、BiCl3三支试管中的物质。

 

  

(3)取上面制得的NaAc溶液,加1滴酚酞指示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解释之。

 

(4)将(3)制得的 Fe(NO3)3溶液分成三份,第一份保留作比较用;第二份中加入2mol·L-1HNO3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第三份用小火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解释上述现象。

 

(5)在(3)制得的BiOCl白色混浊物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1HCl,并剧烈振荡,至溶液澄清(HCl不要太过量),再加水稀释,有何现象?

解释之,由此了解实验室应如何配制BiCl3、SnCl2等易水解盐类的溶液。

 (6)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在100mL烧杯中加入0.1mol/LHAc和0.1mol/LNaAc溶液各25mL,搅拌均匀,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加入去离子水50mL,冲稀一倍,搅匀后再测定其pH值。

然后将此溶液分为两等份,一份加入0.1mol/LHCl溶液10滴,搅匀,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另一份中加入0.1mol/LNaOH溶液10滴,搅匀,再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记录测定结果。

 

NaCl的pH= 

NaAc的pH= 

NH4Cl的pH= 

NH4Ac的pH=  

 

第二份现象:

   

 

第三份现象:

          

最初的pH= 

稀释后的pH= 

加酸后的pH= 

加碱后的pH=

HAc⇋H+ + Ac-

 醋酸部分解离产生H+

溶液呈酸性;加入固体NH4Ac后,HAc的解离平衡

向左移动,H+减小。

 

   NH3·H2O⇋NH4+ + OH-

 

NH3·H2O部分解离产生OH-溶液呈碱性;加入固体NH4 Cl后,NH3·

H2O的解离平衡向左移动,OH-减小。

 

 

盐类水解规律:

 

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

 

Fe3+ + 3H2O⇋Fe(OH)3 +3H+

 

Bi3+ + Cl- + H2O⇋BiOCl↓+ 2H+ 

 

Ac- + H2O⇋HAc + OH- 

Ac-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OH-浓度增大。

 

H+增大,Fe3+的水解反应向左移动,溶液颜色变浅。

 

Fe3+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Fe(OH)3的量增大。

  

BiOCl+ HCl→Bi3+ + H2O + Cl- 

为了防止BiCl3、SnCl2等盐类的水解,应加入适当的酸。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的酸、碱或水,溶液的pH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酸碱中和滴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中和滴定实验有关仪器(锥形瓶和滴定管等)的基本操作规范。

 

(2)理解中和滴定实验过程要记录的实验数据。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掌握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中和滴定实验,理解化学定量分析实验中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取舍、实验结果的计算等方法。

 

(3)通过酸碱中和实验,理解化学实验中测定酸或碱的浓度的基本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中和滴定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突变等感受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感受化学实验中的色彩美。

 

(2)通过中和滴定实验过程“先快后慢”、边滴边振荡等的把握,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习惯。

 

(3)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培养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

中和滴定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过程 】

一、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基础,H+ + OH- = H2O 在滴定达到终点(即酸碱恰好反应)时n (H+) =n (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 :

  

n(酸)=n(碱)     c酸. V酸 = c碱. V碱

现在我们用0.1000mol/L的盐酸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C(NaOH)=C(HCl)·V(HCl)/V(NaOH)

二、 酸碱中和滴定 

(一)认识仪器:

  

1、滴定管构造 

①类型 :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②刻度 :

 A、 “0”点在上端,从上向下增大。

 B、每小格为0.1mL,但应估读至0.01 

③标记:

 容积、温度、刻度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① 检查:

活塞、是否漏水 

② 洗涤:

蒸馏水洗、润洗。

 

            润洗(2~3次)的目的是什么?

 

③ 装液、固定、排气、调零:

 

把溶液注入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0”以上2cm~3cm处,再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在滴定管下放一个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不留气泡),并使液面处在“0”或“0”以下某一刻度处,记下准确读数。

 

④ 读数:

a、滴定管要垂直, 

                 b、装液或放液后静置一会,待液面稳定再读数                    

c、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d、估读到0.01mL。

 

(二)中和滴定

1、仪器: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烧杯。

 

2、试剂:

标准液0.100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待测液0.1mol/L左右的盐酸、酚酞 

3、中和滴定操作 

(1)滴定前准备:

查漏—洗涤—润洗—注液—调液—读数

①查漏:

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  

②洗涤:

用水和蒸馏水分别洗涤滴定管、锥形瓶.(2~3次) 

③润洗:

用盛装液分别润洗滴定管,锥形瓶不能用盛装液润洗.(2~3次) 

④注液:

向滴定管中注入溶液,排出尖嘴部位的气泡. 

⑤调液:

调节液面至零或零刻度以下.   

⑥在锥形瓶待测液中滴加2-3滴酚酞。

 

(2)滴定 

①左手握滴定管活塞,右手拿锥形瓶并不断振荡。

 

②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③终点判断:

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颜色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④读取滴定管刻度并记录。

 

  注意:

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水平相切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上述滴定重复2-3次。

 

三. 数据记录与处理 

已知c(NaOH)=0.1000mol/L,V(HCl)=10.00mL 

V(NaOH)/mL

起始读数

终止读数

V(NaOH)/mL

数据处理:

 V(NaOH)平均 c(HCl)=

沉淀的溶解平衡

[实验目的]  

1.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3.掌握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沉淀-溶解平衡 

1. 沉淀的生成 

(1)在两支试管中各盛去离子水1mL,分别加入1滴0.1mol/LAgNO3,0.1mol/LPb(NO3)2溶液,摇匀,然后各加入0.1mol/LK2CrO4溶液1滴,振荡,观察并记录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2)取0.1mol/LPb(NO3)25滴,加入0.1mol/LKI溶液10滴,观察并记录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另取0.001mol/LPb(NO3)25滴,加入0.001mol/LKI溶液10滴,观察并记录现象,解释之。

 

(3)在试管中加入1mL饱和PbCl2溶液,逐滴加入饱和NaCl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2. 沉淀的溶解 

(1) 取0.1mol/LMgCl2溶液10滴,加入2mol/L氨水5~6滴,观察现象。

然后再逐滴加入1mol/LNH4Cl,观察现象,解释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 在试管中加入饱和(NH4)2C2O4溶液5滴和0.1mol/LCaCl2溶液5滴,观察现象。

然后逐滴加入2mol/LHCl溶液,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3) 试管中盛2mL去离子水,加入0.1mol/LPb(NO3)2溶液1滴和0.1mol/LKI溶液2滴,振荡试管,观察沉淀颜色和形状,然后再加入少量固体N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