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9883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Word下载.doc

(1)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

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

固态(吸热升温)

BC:

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

液态(吸热升温)

DE:

液态(放热降温)

EF:

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

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

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典题分析:

1、某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温度/℃

40

42

44

46

48

53

59

石蜡温度/℃

41

47

50

52

55

58

(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 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 48℃,熔化的时间是4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 吸收 热.

(2)海波在10﹣11min温度上升快,原因是:

液态海波比固态时的比热容小  .

2、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线.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温度计 ;

(2)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的熔点是 0℃ ;

②冰的熔化规律是冰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

冰熔化时不断吸热,内能增加。

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

它的熔点是0℃,熔化的时间是4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 吸 热,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其中BC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4)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5)图像表明开始1min升温较快,最后1min升温较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处于固态时的大(填“密度”、“比热容”、“热值”)。

(6)除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秒表__.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实验三、水的沸腾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温度/℃

90

92

94

 

98

97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6______min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__℃,此时液面上的气压___小于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甲____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

___温度计碰到烧杯的底部______。

5、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_96_______℃。

6、请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7、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温。

8、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地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_。

9、小华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火太小了,水散失的热比吸收的热还多(写出一条即可)。

10、小明和小华同学也在实验室里做“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B所示。

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

11、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煤油的沸点是150℃,完成本实验所用的温度计液泡中的液体可能是__煤油________(选填“酒精”或“煤油”);

12、分析评估C、D两套装置

13、根据表一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98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小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八分钟后,撤去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_

14、此时小明又想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于是他移走酒精灯,过一会儿,水停止沸腾.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丁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的现象是__水重新沸腾__,说明__气压减小,沸点降低__

实验四: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考点:

激光笔、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光屏)、量角器。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

(2)硬纸板B的主要作用是:

呈现反射光线,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量角器的作用是:

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进行实验:

(1)白色硬纸板要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

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了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B面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不发生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此时,在纸板B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若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就会逆着EO方向(沿着OE方向)射出。

这个现象说明: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不合理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其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__.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OA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可逆的__.

(3)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__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_.

(4)实验中的可活动纸板的作用是:

__显示光的传播路径__、__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__.

(5)要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出现的实验器材外,还应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量角器__.

(6)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C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7)另一个小组的小明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__W.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20°

70°

第二次

30°

60°

第三次

50°

40°

实验五:

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

(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为:

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2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

答:

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这样选择的目的是: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此物理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

测量并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

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为应怎样多次实验?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

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①___(填序号),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便于确定像的位置_

(2)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用外形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运用了__等效替代__法.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为了更清晰的观察到烛焰的像,应该选择在__较暗__(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距离大小的关系。

(4)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存在两个反射面_造成的;

(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_不能成像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不变____。

(6)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①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②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8)小红做了几组实验,其中两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12.0

等大

15.0

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9)做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后,小岩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请你帮他解释一下:

轿车比较低,司机看前方时视线接近平视。

如果轿车的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在夜晚车内开灯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车内的人和物体所成的像就会在司机的正前方,从而容易使司机产生错觉。

实验六:

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规考点

①调节三心同高及其目的:

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三心同高”不说“三心在同一直线上”,后者也可以成像在光屏的中央,但是,当改变物距时,不仅要调节像距,而且要再次调节光屏的高度,给操作带来麻烦。

例:

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_,这样做可使实验中的像都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设实验中烛焰中心高度不变)

②考察“测焦距”:

测量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亮点(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10cm(填“5cm”或“10cm”)。

③像随物体,随透镜移动的规律:

比如如果蜡烛燃烧变短应该如何调节透镜,调节光屏

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如果只调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下调。

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选填“主光轴的上方”、“主光轴的下方”或“主光轴上”)。

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动。

④考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1、凸透镜(焦距10cm)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左(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填“虚像”或“实像”)。

光屏上没有(填写“有”或“没有”)像。

2、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缩短(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⑤不能调节“三心同高”的原因

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u≤f(物体放在焦点上不成像或者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⑥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了透镜分析成像的情况

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完整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

非常规的考点

①凸透镜与光屏平面应该与光具座的轨道垂直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和光屏所在的两个平面都与光具座的轨道(视为水平直线)垂直。

②当物距大于2f的时候,是做一次实验还是做多次实验,为什么?

(多次,一是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二是要得出物距改变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小明在探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做了三次实验。

与一次和二次实验相比较,三次实验的好处是:

一是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二是要得出物距改变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③光源不用蜡烛用发光二级管的好处

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可以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

便于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所成的像不会晃动,更加稳定;

跟燃烧蜡烛相比,LED发光体更安全、环保(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科学、合理即可得分)

④选择透镜的焦距,主光轴一般1m左右,透镜焦距不易太大。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15所示。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⑤拓展考察当物距不变时,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

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9所示,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10_cm。

(2)如图20所示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

使其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如图20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下__调整(选填“上”或“下”)。

(4)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5)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此时,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凹(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

(6)当烛焰距离凸透镜8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7)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__变小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8)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1),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右(左/右)移。

(9)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10)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正立的像。

(选填“倒立”或“正立”)。

(11)小刚用不透明硬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完整__(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亮度将__变暗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12)若将(图14)中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是否还会呈现蜡烛清晰的像?

__会__(填“会”或“不会”),理由是__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_

实验七:

光的折射

1、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

是(是/否);

请简要说明理由:

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实验八:

密度的测量

天平的使用

调节和使用:

1、放:

放在水平台面上

2、拔:

将游码拔在左边的零刻度上。

3、调: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指针往左偏,螺母往右移。

4、称:

(左物右码),在称量过程中再也不能移平衡螺母。

5、读:

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固体密度的测量(如石块)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记为m;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

③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并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记下量筒中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表达式:

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盐水)

①在烧杯内装一些盐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向量筒中倒入一部分,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

测量液体密度时,如果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那么测量的密度>实际密度。

例题:

1、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他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图甲位置静止.接着他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他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g.最后他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