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888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docx

《谈中国诗》说课稿自用

《谈中国诗》说课稿

明光中学杨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叫杨茜,来自明光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本次说课包括七个部分:

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说教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

学习本课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诗歌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可以让我们赏析诗歌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钱钟书先生其人以及作品。

2、通读课文,整理全文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3、把握钱钟书先生使用的对比、比喻、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诗歌。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2、走近“大师”,领略“大师”的风范。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说重难点

1、重点:

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地了解,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学情预设:

第四部分说学情

学生们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但是因为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理解关键语句时也会遇到一些阻碍。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第五部分说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相关能力,为此,我会采取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在导入时,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拨引导法(在分析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时,对于较抽象的句子老师可加以适当地点拨)

二、说学法

自主研读法(学生自主研读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拓展思维法(提高思辨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施也离不开教学工具)

三、说教学工具

使用多媒体及其相关设备辅助教学。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做出了如下教学课时的安排: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包括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识记字音字形、讲解词语意思、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第二课时为解读课文,包括讨论分析中国诗的特点及课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他包括拓展探究和链接高考等相关环节。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名言导入,既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幽默睿智的语言风格,又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1、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2、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3、我们称那位暴露的S小姐位“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的愿望大多如此。

5、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板书1:

板书课题)

(通过感受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和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是“幽默其表,严谨其里”的大师,那么下面我就走进文本,看看钱钟书先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文学享受吧。

二、研究文本

(一)了解学生课外预习情况

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朗读。

(二)知一知

(在介绍人物时,先让同学们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钱钟书先生的逸闻趣事介绍其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内容:

1、身份及地位:

著名学者、文学研究家、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2、主要成就: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艺理论《谈艺录》等。

3、治学态度: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认识了钱钟书先生其人,那么下面环节我们就一起品读一下他的文章。

(该部分主要是本课的教学主体,我分为读-记-理-议这几个小环节。

(新课标指出:

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前两个环节上设置了“读和记”)

(三)读一读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思考课文的写作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四)记一记

1、字音字形

精髓(suǐ)轻鸢(yuān)剪掠一蹴(cù)而至数(shuò)见不鲜

眉眼颦蹙(pín)撩(liáo)人门槛(kǎn)槛外(jiàn)

2、词语解释

轻鸢剪掠:

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

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吞言咽理:

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拔木转石:

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通过两个环节,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下面我们通过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了解。

(5)理一理

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意思。

明确: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

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蕴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我们通过下面“议一议”环节就进一步地来探讨我们的课本内容,这个环节本课教学的核心环节。

(六)议一议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明确:

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

(板书2)

钱钟书先生清楚地意识到给外国听众介绍中国诗歌,是不宜对其作概述或概论的,尽管外国听众更希望有个笼统的印象,但文化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者开篇就阐明自己立论的方式是采用比较文学的手段。

但为了委婉地阐明自己如此立论的目的,钱钟书先生便借用西方人极其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来过渡,这体现出钱钟书先生一贯的机智。

2、那么中国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国诗的特点?

明确:

比较方法

⑴没有史诗(早熟)诗的发展

⑵简短诗的篇幅

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

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

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板书3)

(前两个问题考查了筛选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3、钱钟书先生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

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可以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特点,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词,使之更加热爱中国的诗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我们把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那么下面的环节我们就一起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概括中国诗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作者使用了对论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来谈中国诗的特点的。

(板书4)

(1)对比论证:

这首诗在阐述“中国诗的特点”的时候,在中西方诗歌的对比中体现的。

如把“西洋诗的音调比作乐队合奏,把中国诗的音调比作是吹着的芦苇”。

(2)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英国诗人勃莱克的话”、“中国唐代司空图的话语”,引用了诗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大量的诗句,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

如“梵文《百喻经》里的愚人的事例”、“希腊拉丁诗的事例”。

(3)比喻论证:

如“把中国诗歌短小的特点”比作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和“樱桃核”、把“中国诗歌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比作是蛛丝网和吹着芦苇的声音”等。

(作者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最为精妙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本文中的比喻句)

5、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板书5)

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

(具体步骤是,先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朗读课文中的比喻句,接下来老师在投影上放出五个典型的句子,同学们再有针对性地品读,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质疑,若学生提出了较有偏差的观点,老师应适当地加以引导,最后老师给出总结。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答题示例: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中,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的特点。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将中国诗的发展进行完美阐述。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文章的一切都是服务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那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

6、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作者是想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告诉我们“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板书6)

(品读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渊博和睿智,也感受到了他严密的思辨能力,那么通过下面的拓展探究环节,我们进一步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钱穆先生说:

“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

”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

,你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

请举例说明。

(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关注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同时也可以激励同学们对自身做出更高的要求)

2、小组讨论。

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

(这道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做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12年安徽省的高考题,来赏析一首诗歌。

四、链接高考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个问主要是交代中国诗抒情性强的特点)

明确: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一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这题主要可以交代“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明确: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形象的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得奇丽景象。

(这道诗歌鉴赏题的设置既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高考题,又加深了学生对文中“钱钟书先生提出的中国诗歌的特点”的印象。

(完成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最后老师要做一个“小结”,这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强调,又是老师交流自己阅读体验的平台。

五、课堂小结

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

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

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

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更是外国人对钱钟书学养、人格魅力以及治学精神的肯定。

(对知识的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的精心准备的课后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课后作业应该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温习和巩固,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充实)

六、课后作业

1、请仿照下面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钱学森写的颁奖词,为钱钟书先生写一段颁奖词。

(不少于5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民族脊梁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写”的能力,又是我们学习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对钱钟书先生的总结)

2、课外阅读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这道题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进一步强化)

提示:

同:

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想像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板书设计是老师教学思路的体现,我会以简洁、直观的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

第七部分:

说板书设计

谈中国诗

钱钟书

比较方法

没有史诗早熟诗的发展举例论证

篇幅简短诗的篇幅比喻论证

富于暗示诗的韵味对比论证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举例论证

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引用论证

中国诗的特点:

没有什么特别“中国”的地方

比喻运用:

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