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903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流程MicrosoftWord文档

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科室简介

  神经外科(外科二病区)是邢台市较早成立的神经外科专科之一,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现为集显微神经外科、大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为一体的神经外科。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均在北京、天津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并建立长期业务联系,在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技术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我科早在九十年代就率先开展了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明显提高了脑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部分患者目前仍存活,达到长期生存。

通过多年积累,医疗技术日趋完善,为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近年来,紧随外科手术微创化趋势,开展显微镜下手术、立体定向等微创技术,减轻了手术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我们将以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让来院治疗的患者放心满意。

诊治范围:

神经外科:

1、颅脑损伤:

各种外伤性颅骨骨折、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广泛性脑挫裂伤、脑疝。

2、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手术及介入治疗。

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包括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垂体瘤等常见颅内肿瘤;包括神经鞘瘤、脊膜瘤等脊髓占位性病变的手术切除。

4、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脑积水、寰枕畸形、颅内感染、颅骨骨瘤等。

5、功能神经外科疾病:

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疼、面肌痉挛等。

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ICD-10:

S02.902)

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

(1)闭合性颅骨骨折:

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

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陷骨折撬起复位术;

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

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

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02.902)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正位胸片、头颅正侧位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选择:

头颅CT扫描。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成人:

0.5g-1g/次,一日2-3次;

儿童:

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成人:

0.75g-1.5g/次,一日三次;

儿童:

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mg/kg,分3-4次给予;

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

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3)推荐头孢曲松钠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成人:

1g/次,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儿童:

儿童用量一般按成人量的1/2给予;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3.开放性颅骨骨折的患者及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

开颅颅骨骨折撬起复位术,碎骨片清除术或骨折复位固定术。

3.手术置入物:

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管系统。

4.术中用药:

脱水药、降压药、抗菌药物,酌情使用抗癫痫药物。

5.输血:

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如骨折碎片刺破矢状窦合并大出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术后24小时之内及出院前根据具体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化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行血气分析、胸部X线平片、B超等检查。

3.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1次。

4.术后7天拆除手术切口缝线,或根据病情酌情延长拆线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与手术相关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

3.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的颅内血肿、脑水肿、脑梗塞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出现切口或颅内感染、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术后继发其他内、外科疾病,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

1.未用颅骨固定材料的单病种费用6000-8000元。

2.用颅骨固定材料的单病种费用9000-11000元。

二、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

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

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2.体格检查:

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1)壳核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2)丘脑出血:

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3)小脑出血:

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4)脑叶出血:

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而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3.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

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

不作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构造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性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I61.902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脑疝晚期患者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

(4)头颅CT扫描。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DSA、MRI、胸部X线平片进行鉴别诊断。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成人:

0.5g-1g/次,一日2-3次;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成人:

0.75g-1.5g/次,一日三次;

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

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3)推荐头孢曲松钠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成人:

1g/次,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

开颅血肿清除术,有条件医院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如血肿破入脑室,阻塞脑脊液循环,发生脑积水,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

3.手术置入物:

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管系统;

4.术中用药:

脱水药、降压药、抗菌药物,酌情使用抗癫痫药物及激素。

5.输血:

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2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术后24小时之内及出院前根据具体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化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行血气分析、胸部X线平片、B超等检查。

3.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1次。

4.术后7天拆除手术切口缝线,或根据病情酌情延长拆线时间。

5.术后根据患者病情行气管切开术。

6.术后早期患肢被动功能锻炼。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体温正常,与手术相关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

3.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4.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经评估不能短时间恢复者,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可以转院继续康复治疗。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的颅内血肿、脑水肿、脑梗塞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内感染,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术后继发其他内、外科疾病,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十二)参考费用标准:

单纯血肿清除费用15000-20000元。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

C70.002/D32.013/D42.002)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

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

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C70.002/D32.013/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6)胸部X光片,心电图;

(7)头部MRI;

(8)颅底CT扫描;

(9)视力、视野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查心、肺功能和精神智力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

全麻。

2.手术方式:

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

颅骨固定材料等。

4.术中用药:

激素、抗菌药物、麻醉常规用药。

5.输血:

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头部MRI,视力视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术后用药:

抗癫痫药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饮食恢复。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继发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后窝脑膜瘤(ICD-10:

D32.012/D42.003/C70.003)

行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

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颈痛,颅内压升高症状,肢体力弱,感觉障碍,脑神经受累,小脑损害体征,锥体束症等。

2.辅助检查:

头颅MRI,CT,DSA提示病变。

3.术中病理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其他入路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2.术前栓塞(酌情)。

3.残余肿瘤术后放射治疗(酌情)。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

D32.012/D42.003/C70.003颅后窝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头颅MRI平扫加强化(冠、矢、轴位);

(6)病变区域颅底骨质薄层CT扫描(冠、轴位);

(7)脑神经功能检查(视力,视野,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心、肺功能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5天。

1.麻醉方式:

全麻。

2.手术方式:

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

手术内固定材料。

4.术中用药:

抗菌药物、激素、脱水药、麻醉常规用药。

5.输血:

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

冰冻加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头颅MRI,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

2.术后选用激素,用药时间为3-5天。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

2.无颅内感染。

3.无需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不耐受DSA检查的患者,可行CTA/MRV等。

2.术中必要时使用内镜辅助,以减少神经、血管的损伤。

3.术中可使用CUSA等。

4.术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面神经、三叉神经监测,降低术中脑神经损伤几率。

垂体腺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垂体腺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垂体腺瘤(ICD-10:

C75.1/D09.302/D35.2/D44.3)

行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ICD-9-CM-3:

07.61/07.62/07.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可有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Cushing征等。

2.辅助检查:

(1)检查视力、视野;

(2)1个月内头颅MRIT1、T2平扫加强化(含垂体区放大扫描);

(3)头颅CT。

3.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

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2.术后酌情行内分泌激素治疗。

3.术后酌情行放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

C75.1/D09.302/D35.2/D44.3垂体腺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内分泌检查(可于住院前完成):

性激素六项(血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生长激素,IGF-1(肢端肥大症者),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头颅正侧位X光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7-羟皮质类固醇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经鼻蝶手术患者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天。

3.口服强的松5mgtid×3日(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根据化验结果决定)。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

全麻。

2.手术方式:

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

(1)硬脑膜修补片(经蝶手术);

(2)颅骨固定材料(开颅手术)。

4.术中用药:

抗菌药物、激素、止血剂、脱水药。

5.输血:

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

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