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934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5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2.“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其长短仅相当于l纳米左右(1纳米=10-9米)。

它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外做功。

下列关于分子机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肉眼能直接观察到分子机器

B.分子机器驱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机器的驱动不需要能量

D.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相同

3.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该反应体现了碳的可燃性

4.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6.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

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A+B═C+2DB.A+2B═2C+D

C.A+2B═C+2DD.2A+B═2C+D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B.

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

C.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

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8.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9.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

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

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2;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⑤

10.已知:

将MgCO3和CaCO3的混合物ag加入足量的100.0g稀盐酸中,固体完全溶解。

将产生的CO2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产生沉淀10.0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4.4gCO2

B.混合物中含1.2g碳元素

C.混合物的质量范围是8.4

D.反应中消耗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14.6g

1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一定质量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125g

B.当滴入15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反应完全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D.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12.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到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16

24

1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

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15.依据氯元素的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可排列如下①NaCl,②Cl2,③HClO,④R,⑤Cl2O7,则R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KClO3B.Ca(ClO)2C.HClO4D.KCl

16.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17.以下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1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

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19.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安全常识

B

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天然气引起

煤气中毒──CO引起

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

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H2作高能燃料──可燃性

N2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空气──混合物

河水──氧化物

 

A.AB.BC.CD.D

20.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

将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B.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

向固体中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

C.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D.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21.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

1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

224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22.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3.已知化学反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其中氯酸钾和氯化钾均为固体,则下列图中能表示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24.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图中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如图2所示。

(1)X曲线表示的是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2)结合X、Y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前

实验后

测量项目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体积/mL

80.0

46.4

126.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4)若测得的实验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__。

27.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推断题A、B…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关系:

其中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G为淡黄色固体,H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推断:

(1)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D的化学式为________,H的名称为______,B在反应②中的作用:

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①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②中的条件是加热,则反应②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29.A~H都是初三化学前三个单元中的常见物质,A、B均为黑色粉末,C、D在常温时均呈液态,B和C混合立即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H,H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热E和B的混合物也有H气体生成,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且B在反应①和③中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___

(2)写出H和A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____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3)写出③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B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30.如图A、B、C、D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生成;“—”表示彼此之间可以反应),有关反应条件已省略。

已知氢气能与四氧化三铁发生反应(4H2+Fe3O4

3Fe+4H2O)。

(1)如果物质A和B元素组成相同且在常温时为液态,则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物质D的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

(2)如果物质A常温下是无色液体,D是黑色固体,则物质D的化学式______;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A、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正确;B、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C、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铁粉生成氢气质量多,错误;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质量增多,当溶液饱和以后溶质质量不再增多,正确。

故选C。

点睛:

图像表示的化学意义。

2.B

解析:

B

【解析】A、由题可知: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是说该机器很小,跟分子一样属于纳米级的,并没有标明能直接观察到分子;B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子机器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物质的结构改变,所以物质的种类改变,是化学变化;C.分子机器的驱动需要能量:

电能、光能;D.由题中信息可知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不相同;选B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氧、硅、铝、铁;硅元素比氧元素少,故选项A不正确;

B、该反应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是置换反应,故选项B正确;

C、硅元素在反应前的化合价是+4价,反应后的化合价是0,化合价降低,故选项C不正确;

D、碳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元素,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B。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错误;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正确。

C、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错误;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错误;

故选:

B。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

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化合物X2Y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不正确;

B、化合物X2Y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正确;

C、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不正确;

D、化合物X2Y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不正确;

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的特点可以知道,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而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所以可以判断反应中消耗了甲的质量为:

25g-10g=15g,乙物质完全被消耗,即为5g,即反应物为甲和乙,而丙和丁为生成物,丙的质量为1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丁的质量为:

15g+5g-11g=9g。

设甲的化学计量数为a,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b,则可以得出比例式为:

=

,所以

=

,设生成物中丙的化学计量数为c,丁的化学计量数为d,则可得比例式为:

=

,所以可以得出

=

,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B═C+2D,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A是正确的,故选A。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操作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详解】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开始加热,氯酸钾未分解,固体质量不变,加热一段时间,氯酸钾分解,固体的质量变小,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停止,固体质量不变,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与图像符合,符合题意;

B、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总质量不变,与图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与图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铜,混合固体质量逐渐减少,与图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

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

C。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1.2g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0.4g

1.2g+0.4g=1.6g,与物质的质量相等,故一定不含氧元素。

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4,①②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由题意“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可计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用两者之和与物质的质量比较即可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1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碳酸钙10.0g,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计算过程如下:

,解得x=4.4g,故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正确;

B、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则碳元素的质量为

,正确;

C、假如加入的固体只有MgCO3,产生了4.4g二氧化碳,故消耗的碳酸镁的质量为8.4g;假如加入的固体只有CaCO3,产生了4.4g二氧化碳,故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而实际加入的固体是碳酸镁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则混合物的质量范围是8.4

D、根据质量守恒,盐酸中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设产生的水的质量为y,消耗盐酸中HCl的质量为z,关系式为

,解得y=1.8g,z=7.3g,故消耗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由坐标图可知,加入稀盐酸质量为0时,固体的总质量为25g,即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25g,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滴入100g稀盐酸时,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5.1g,继续加入50g稀盐酸,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65.1g,恰好增加50g,说明后面加入的50g稀盐酸没有参与反应,故当滴入10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当滴入10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00g-115.1g=9.9g,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根据C选项分析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设生成9.9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22.5g,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

D

【解析】

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到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步骤Ⅱ中,A中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B、步骤Ⅱ中,A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C、木炭、红磷都是可燃物,步骤Ⅲ中,装置B中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即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正确;

故选:

B。

14.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Q为10g,P为15g,故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是正确的叙述;N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故x的范围为0≤x≤51;当y≤24时,说明N物质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65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已知Na为+1价、H为+1价、O为-2价,设①NaCl③HClO⑤Cl2O7中Cl元素化合价分别为x1、x3、x5,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x1=0,解得x1=-1;(+1)+x3+(-2)=0,解得x3=+1; 2x5+(-2)×7=0,解得x5=+7;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②Cl2中Cl元素化合价为0。

因此可得出:

物质是按Cl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的,则④R中Cl元素化合价应在+1和+7之间。

A、设KClO3中Cl元素化合价a,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a+(-2)×3=0,解得a=+5,Cl元素化合价在+1和+7之间,正确;

B、设Ca(ClO)2中Cl元素化合价b,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2)+b×2+(-2)×2=0,解得b=+1,Cl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

C、设HClO4中Cl元素化合价c,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c+(-2)×4=0,解得c=+7,Cl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

D、设KCl中Cl元素化合价d,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可得(+1)+d=0,解得d=-1,Cl元素化合价不在+1和+7之间,错误。

故选A。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装置漏气时会浪费药品,故A正确;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