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972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docx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

IBMTstandardization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修订版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纲要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今年以来,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通过相关部门、镇(街道)的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百日会战”等有效活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推进项目落地,开发建设态势已初步形成。

一、当前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一)“三个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顺利

已经完成一批:

“一路、一厂、一水、一电、一绿、两河”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

箬兴路拓宽工程已在6月底通车;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150亩10万平方米厂房(首期BT项目)已完工;接入东部新区的Φ600自来水10公里供水管线已向北片供水;110KV北港变主体工程完工;建设了930亩的苗圃基地、基干林带和防护林;南、北片河道开挖完成(计15公里)。

正在建设一批。

东部新区路基填筑已形成北片“三纵八横”(共“四纵九横”)和南片松航南路以西“四纵六横”(共“四纵九横”)共计38公里长的路基框架,累计填筑石方1100万吨;二期BT项目的箬兴大道、标准厂房附属设施、城市规划馆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北片2400亩造田造地项目已开工;主干道路(松航中路、箬兴路)绿化景观正在实施。

着手报批一批。

二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成可研,正在编制初设;集装箱中转站项目(白岩二期矿山)已完成报批,正在办理招投标准备;北片一个居住小区(含18个班的小学1所、6个班幼儿园1所)和一个20亩的商业金融项目已出让并进入委托设计;北片六条市政道路(金塘北路、千禧路、晨光路、第21街、第22街、第23街)已完成初设方案;上马工业区石塘中心幼儿园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评审。

(二)“三个转变”促进招商选资取得实效

企业准入变“个别讨论”为“项目评估”。

实施项目入区专家评估办法,设制门槛,严把准入关。

去年以来已评估入区企业76家,评估合格并报市政府审核,通过45家,用地规模2710亩;其中已安排用地15家880亩。

出台《科技创业园招商办法》,目前意向租赁标准厂房企业14家,意向购买14家;科技创业园意向入园企业9家,经评估审定准入6家。

招商内容由工业项目变为全方位项目。

除推出工业用地外,还就房地产、生活配套设施、基础设施BT项目、龙门湖旅游综合体进行包装招商,并取得实效。

招商方式从“引资”变为“选资”。

除参加国内各类投资洽谈会和联谊会进行推介外,主动对接大项目,相继邀请15家外商、国企来东部新区进行考察。

目前在谈重点企业13家,包括中交集团、中建三局、台湾义联、广汽吉奥等,有的正在做具体投资方案。

(三)“三个到位”保障开发建设推进有序

跟踪服务到位。

每位管委会领导负责联系2家企业,帮助企业跑报批助开工促投产。

东部新区第一批6家入园企业已经进场施工,第二批8家企业都处在不同程度的报批过程中。

对上马工业区23个列入闲置土地清理范围的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服务,督促开工投产。

目前除2家企业开工后停建外,其余项目均已开工(或恢复施工),有2家已投产。

上马工业区共有入区项目82家,投产48家,在建31家,其中今年新投产9家。

资源储备到位。

今年2110亩建设用海指标已验收,年底待验收3315亩,东部新区建设用海指标和未利用地指标累计已储备19430亩,目前又在申报新增2846亩建设用海计划和争取1000亩未利用地指标。

加大白岩一期、南港矿等矿山出方量,日供应量1.5万吨;启动海运矿运输试点;实施淤泥吹填技术,计划在南北片各选择2万平方米的区块进行吹填试验,部分替代宕碴填筑。

处理难点到位。

上半年1668口养殖塘已全部清理完毕,拆除养殖户工棚41个,清除危房和畜禽栏舍15间。

妥善处置上下蒙山山地征用、围区边界争议、庙宇搬迁等遗留问题及有关诉讼案件。

(四)“三项指标”体现开发进度正在加快

1-12月,东部新区和上马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6%,其中政府性投入5.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0%;创产值18亿元,入库税收2亿元,产值、税收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5.95%、31.54%。

按整合提升后省级经济开发区口径计算(包括城东区块、东南工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创产值210亿元,入库税收9.8亿元。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尽管东部开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及困难。

主要有:

一是目前东部用海计划被国土局收储后,要由市海洋与渔业局收回海域使用权证,上报省海洋渔业局注销,同时缴纳5万元每亩的海域使用金,这笔资金总额为5.2亿元,东部资金缺口很大。

二是人手严重不足,部门派驻东部的分局力量不足,管委会自身工程类、经济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人才也很少。

据了解,昆山经济开发区单招商局就有50多人,东部仅3人。

三是目前存在土地出让金结算比例东部越来越少趋势,自求平衡十分困难。

如商住用地出让一个亿,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例仅为42%,主要原因是上缴偿债基金、教育基金、水利基金等。

四是黄泥资源缺口很大,整个东部需方量1200万方,由于黄泥矿无法审批,东部绿化填土无法满足。

三、2012年工作纲要

(一)基本思路

充分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市委“沿海大开发”战略部署,突出“规划深化、平台建设、项目引进、生态营造、服务保障”五方面重点,构筑“海洋经济主战场,争先进位主平台”;形成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生态设施全方位展开、招商引资成效凸显、项目落地和企业开工持续推进的沿海开发新氛围,大平台建设初具形态。

(二)总体要求

注重集约开发,节约利用资源,以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产业新城”;注重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以新型城市化引导新型工业化,建设副中心城市,打造“宜居新区”;注重科学开发,持续利用资源,以“规划高层次、工程高质量、项目高标准、环境高品质、服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城市设施环境,打造“品质城市”。

(三)年度目标

新填路基500万吨,完成东部新区道路框架基础;建设“一馆、两厂、三校、四湖、五带、十路”,同时完成上马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其中政府性投入8亿元。

新投产企业18家(其中标准厂房企业投产8家);新开工企业15家;新落地企业20家,其中总投资2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2家,供地2000亩。

填筑绿化用土100万吨,完成绿化20万平方米。

严家浦引水蓄淡工程、龙门湖生态湿地水系疏通、湿地公园一期等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开工。

(四)工作要点

1、规划引领,深化规划研究。

建成东部新区城市规划馆并投入使用,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综合研究产业发展、城市景观和生态保护等深层次问题。

坚持规划高层次、设计高水准,委托国内一流的设计部门从事东部新区规划研究和方案设计。

深入研究产业发展重点与路径、环境资源与功能布局综合利用,重点深化龙门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研究新区色彩和立面规则、产业用地指标导则、单元控制通则等,形成基本完整的规划体系。

2、基础先行,主攻平台建设。

引资的实质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其核心是平台质量的竞争。

把建设高品质基础设施作为主攻大平台的首要任务,加快大平台构建,为承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供条件。

加快市政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初步完成东部新区道路框架基础。

二是贯通南北主通道(箬兴大道、松航中路、松航南路、龙门大道西段)。

三是重点加快北片路网建设,完成箬兴大道路面工程,开工建设并完成金塘北路、千禧路、21街、22街、23街、24街等六条市政道路的桥梁及沥青过渡路面,建设松航北路南端桥梁。

四是与企业建设同步跟进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南、北片污水处理厂并完成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二期、新区第一幼儿园、第一小学,同时建设上马工业区中心幼儿园;推进北片居住小区、商业综合体及上马工业区二个生活邻里中心建设。

五是开发南片406亩居住用地及建设新区第二幼儿园、第二小学。

提前谋划项目设计和报批。

完成晨光路、25街、26街、27街、松航北路等北片道路设计和报批;完成第4街、洱海路,第5街、山海路;第6街、湖海路,朝阳四街、起凤街、金塘南路、引排水闸、白岩排涝隧洞等11个南片项目的报批工作,为南片开发做好前期工作。

3、集聚产业,引进优质项目。

土地指标等要素储备基本到位后,把招商选资作为开发建设工作的中心。

重点集聚制造业。

着眼于集聚和培育3-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引进优质企业,选择行业龙头,集聚产业链,紧跟大项目,形成集群发展。

依托温岭现有的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装备等优势产业和市内重点骨干企业,通过以企引企带动上、下游相关大项目投资东部;重视在外投资创业的温岭商人群体,借助商会平台和力量,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回乡创业;加强与台湾义联集团、惠普BestShore全球外包服务中国枢纽等大企业的对接,加强与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和优势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络,以大项目促进大开发;优先安排符合东部新区产业规划和相关企业配套的项目进入中小企业孵化园,形成产业链。

注重集聚服务业。

坚持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重点引进开发房地产、龙门湖休闲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引进、发展仓储物流等海洋服务业。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通过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报批,报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年底前形成3000亩项目用地全面建设的开发景象。

4、修复环境,营造生态景观。

认真落实《东部新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各个项目的设计和建设。

营造20万平方米绿色廊道。

完成箬兴大道两侧、松航中路两侧、日升湖东侧、千禧路南端绿化景观带建设;开工建设松航南路东侧绿化景观带和沿河绿色无阻碍慢步系统和慢行系统。

完成经塘北路、千禧路及沿河绿带、曙光湖公园景观设计。

储备新区绿化造林苗木,再建苗圃200亩。

开挖曙光湖,疏浚碧海湖、龙门湖,实施礁山湖堆坡护岸工程,完成中沙河挖掘,营造河湖生态景观。

开工建设蓄淡排盐工程,完成节制闸设计,开工建设龙门湖引(换)水闸、中片引水闸,疏理龙门湖净化过滤湿地地形并疏通其内部水系河流。

开工建设龙门湖南岸生态湿地一期项目,营造水生态景观。

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继续实施入园项目评估制度,严把环境准入门槛,防止重污染企业进入新区。

督促企业严格实施环保“三同时”,建设标准厂房污水处理临时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

探索建立雨水滞留系统,尝试在企业内部建立生态雨水池,减小地表径流和地面沉积物对河流的污染。

加强管理,杜绝外来污染物对东部新区的倾倒现象。

5、创新转型,推进服务保障。

建设创新型开发团队。

通过学习增强能力,开拓眼界激发活力,通过招、选、挂、聘等办法,建立高效、精干、专业开发人才团队,通过学、比、创,全面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工作机制,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以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廉洁自律。

建一流干部队伍,形一流廉、勤工作机制,创一流工作业绩。

探索项目审批办法。

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重造审批流程,变企业上门为主动对接,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把关审查为出谋划策,对重点项目实行“量身订做”,实施项目预审批,缩短项目前期准备时间。

探索项目服务机制。

加强职能部门力量,明确职能、发挥效能、拓展功能,组织项目建设现场服务,逐步实现项目进区前“一站式”服务、建设中“即办式”服务、项目投产后“保姆式”服务的无缝衔接。

探索新区环境管理。

把新区管理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确立“建管并重”原则,实施新区物业管理,研究探索治安、环保、环境卫生等系列服务机制,为企业施工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探索建立东部新区入园企业公约、管理办法、管理服务合同等制度。

推行园区管理服务公司化运作、现代企业化管理。

探索资源保障措施。

在现有土地指标储备基础上、争取2846亩建设用海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和验收完成2000亩建设用海验收,1600亩未利用地计划报批核准,新报批2012年度未利用地500亩,完成第二期造田造地,启动第三期造田造地。

完成白岩二期矿区建设期工程量,通过出让土地、银行争贷、BT运作,多渠道融通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财力搞建设。

(五)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海大开发、产业大转型、城乡大统筹、社会大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整合提升为契机,以东部新区为主战场,着力转型升级、集聚集约、创业创新、陆海联动、统筹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并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综合型开发区。

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建设,以创业创新推动建设,主攻东部新区开发,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产业发达的创业新城、生态友好的宜居新城、自然优美的休闲新城,将东部新区打造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上璀璨闪亮的明珠。

具体目标:

经济实力显着提升。

至201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占全市40%;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占全市20%,全面打造成为温岭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其中东部新区工业用地完成开发9000亩,入区工业企业100家,投产60家以上,工业性投入7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0亿元,初步打造形成泵与电机、汽摩配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基地,成为滨海工业新城和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要力量。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

至2016年,引进新兴产业体系或高新技术项目10个以上,引进若干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

新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争取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5家。

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至2016年,东部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初步建立,成为全市体制改革先行区和创业创新引领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至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各项指标居于全市前列,建成台州湾循环经济示范区。

东部新区初步建成龙门湖生态湿地公园,建成6000亩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形成占地5000亩的沿海防护林系统和生态绿地系统以及20公里长的生态河道系统。

工作重点: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构筑海洋经济主平台。

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构筑“一心一带”空间结构,“一心”指城东片区中部综合发展中心,“一带”指东部滨海产业带,包括上马松门、东部新区、龙门港区等区块。

二是着力集聚提升,打造温岭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不断优化提升汽摩及配件、金属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突破发展临港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类现代服务业,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或集聚区。

三是强化生态立区,构建循环经济示范区。

抓住机遇,积极实施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以生态化建设为抓手,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经济产业链。

四是提升基础设施,夯实区域发展支撑。

以东部新区为重点,不断构筑完善网络化交通体系、水资源保护利用网络、高效能源保障系统、生活配套设施体系。

五是增强保障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紧紧抓住产业发展与空间拓展机遇,推进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规划实施与评估保障,推动开发区“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