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45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五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蕴.docx

《五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蕴.docx

五蕴

版本零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

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

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

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

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

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之法。

或同类,或异类,必由数多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

概而言之,谓阴或蕴。

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质,谓之色蕴。

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

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

变坏者,转变破坏也。

变碍者,变坏质碍也。

此由五根五境等之极微所成物之总名。

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

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

一、五根 谓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谓色、声、香、味、触境。

一、色境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

一、显色谓青、黄、赤、白等四种。

二、形色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三、总说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

二、声境谓可意、不可意之二。

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

一、有执受无执受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

二、有情名非有情名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

三、香境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

四、味境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

五、触境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

三、无表色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乱心者,谓此余心。

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

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

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二、受蕴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

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

此复分别,成六受身。

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三、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

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

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四、行蕴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

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

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

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

五、识蕴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

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

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

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一、显色四谓青、黄、赤、白等

││二、形色八谓长、短、方、圆、

││高、下、正、不正等

│┌一、色┤三、总说二十谓青、黄、赤、白、

│││长、短、方、圆、高

│││、下、正、不正、云

│││、烟、尘、雾、影、

┌一、色┤│└光、明、暗(或空)等

││二、五境┤┌一、可意四┐

│││二、声┤├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二、不可意四┘┌─────────┘

│││└非有情名之八

│││三、香有三谓好、恶、平等、等

│││四、味有六谓甘、酸、碱、辛、苦、淡等

五蕴┤│└五、触有十一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轻、冷、饥、渴等

│└三、无表色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

│二、受┤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

│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

└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一

法界次第云:

'名色开之为五阴。

'所以开为五阴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

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

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

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大乘广五蕴论名五蕴,蕴者集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

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

翻译名义云:

'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

'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一、色蕴有形质碍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

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名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也。

但如论所云:

云何色蕴?

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一、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二、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

一、云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兹略不释。

二、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

三、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

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四、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

五、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酸、碱、辛、苦、淡等。

六、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七、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

二、受蕴领纳所缘名受。

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

俱境既有违顺非违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之异也。

名受蕴者,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也。

但如论云:

云何受蕴?

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受谓色之领纳也。

三、想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想。

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名想蕴者,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

如论云:

云何想蕴?

谓能增胜取诸境相。

四、行蕴 迁流造作名行。

行有六种,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名行蕴者,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但如论云:

云何行蕴?

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一、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是诸心法,三是遍行,五是别境,十一为善,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四为不决定。

一、云何为触至嗔,兹略不释。

二、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三、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

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四、云何见见有五种:

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一、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即于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

二、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

即于所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

三、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

四、云何见取谓于三见及所依蕴,随计为最为上为胜为极,染慧为性。

五、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

五、云何疑至伺,兹略不释。

二、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

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五、识蕴了别所缘之境名识。

名识蕴者,谓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如论云:

云何识蕴?

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

亦名意,意所摄故。

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

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

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

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

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四大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蕴┤│色(显色、形色、表色等)

│││声(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四大所造色┤香(好香、恶香、平等香)

││味(甘、醋、碱、辛、苦、淡)

││触一分(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无表色等(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

│受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

│┌三遍行……触、作意、思

五蕴┤│五别境……欲、胜解、念、三摩地、慧

││十一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

││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贪、嗔、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

│┌余心法┤六烦恼┤增上慢、卑慢、邪慢)

│││└无明、见(萨加耶见、边烛见、邪见、

│││见取、戒禁取执疑

│行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

│││二十随烦恼┤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

│││└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四不决定……恶作、睡眠、寻、伺

│└心不相应行……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

│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

└识蕴……六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染污意、阿赖耶识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二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经文:

以观舍利子为例,受想行识的相同道理论证

(一)色蕴:

即物质的积聚。

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

内色就是:

眼、耳、鼻、舌、身--五根:

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

色、声、香、味、触--五境:

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

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

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

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

"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

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

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

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

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

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

"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折叠编辑本段众生意义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

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

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

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1)名:

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

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2)色:

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

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

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容易误解的地方: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是指五蕴都无自性。

其性是空,而相可见,不是断灭空。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三

〔色〕--色法--物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四

折叠色蕴

色蕴的意义:

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

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

比如:

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

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

所谓四大既是:

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

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

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

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

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

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

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

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外色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

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

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为两部分:

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

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为五双色和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折叠受蕴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

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1)苦受:

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

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不苦不乐受):

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⑴受的来源:

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

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

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

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

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

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

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

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

我们的心里念:

do、re、mi、fa、so,或是念:

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

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念:

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

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

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

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存在了。

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那苦就没有了。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

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

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

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

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

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

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

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

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

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折叠想蕴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

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

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

接着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称它为"山"。

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

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

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

在举一个例子:

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

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

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

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

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

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

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

不过,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

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折叠行蕴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作简单的解说:

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

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

比如贪、瞋、痴的心:

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

此外,贪、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

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

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

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

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这个行是属于善的:

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

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

我们的内心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

根、尘、识三个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

比如说:

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称为眼识。

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为识。

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

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

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折叠识蕴

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

依唯识宗说:

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

前面六种:

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

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

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

比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

但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

没有,对吗?

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用称为了别。

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

男人的声音是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

我们的心对外境有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

我们知觉的第一念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们先了别,而后分别。

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

比如我把手举起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

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

比如有一堆颜色,我没说那是什么?

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

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

在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