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05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

海南省黄流中学届高三第一次统测

海南省黄流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统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2.所有题目的解答均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本试卷上。

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神权政治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

2、《诗·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表明()

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而诸侯国君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拥有最高权力

C.受封的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是并列的政权

D.周天子和诸侯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

3、《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4、《宋史包拯传》记载:

“(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5、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6、“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

7、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8、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

“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9、“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这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

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10、有学者研究表明。

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盂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A.责任内阁制确立B.宪章运动展开

C.1832年议会改革D.两党政治确立

11、2011年3月25日,加拿大议会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意味着哈珀总理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个因“藐视议会”而下台的政府。

以下法律文献中不能为这一事件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

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1860年以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特征()

A.半殖民地性质B.半封建性质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D.封建性质

13、陈旭麓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14、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15、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

《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如“朝廷”诗即云:

“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父诗》则云: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上述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

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16、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17、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1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

其主要意图是()

A.建立公民社会B.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满族统治D.实行分权制衡

19、“……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

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

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

20、“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1、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开展土地改革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D.实施武装斗争

22、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2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

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

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D.民族立场

24、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举助成吉思汗陵寝(棺材)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

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

B有利于团结各人民,共同抗日

C促进民族融合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25、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26、(10分)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

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

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

……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

……

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

……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

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4分)

(2)据材料三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

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6分)

28、(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

1862年。

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

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

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

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

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5分)

29、(20分)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

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20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10分)

 

黄流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统测答题卡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

(1)

(2)

 

27、

(1)

 

(2)

 

28、

(1)

 

(2)

 

29、

(1)

 

(2)

 

(3)

 

 

海南省黄流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统测答案

一、选择题

1-5CBBAD6-10BBACC

11-15CABBA16-20ABADC

21-25CADBA

二、非选择题

26、

(1)答案1:

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

其他答案:

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

(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

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

(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

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

(0分)

27、

(1)具体原因:

乔治三世指使下院剥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的惨败;国王个人干预造成英国在处理北美问题上的重大失策。

(2分)

根源:

乔治三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2分)

(2)使命:

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

(2分)

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

(2分)

影响:

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分)

28、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

(5分)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侵华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5分)

29、

(1)答案1:

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4分)其他答案:

(0分)

(2)正义的要求(3分)

答案1:

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

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

(3分)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

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

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其他答案:

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

(0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0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

(8--10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6--8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

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3--5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出一个视角。

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

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其他答案: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

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