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40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

儿科学考试重点

第2章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

2体格生长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

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

3体重身高估计公式:

体重(课件):

新生儿约3kg;1-6月:

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

6+月龄*0.25;2-12岁:

7.5+年龄*2;青春期:

男生每年增加5kg,女生增加4kg。

身高:

12月:

75cm;2-12岁:

年龄岁*7+75。

体重(课本):

12个月:

10kg;1-12岁:

年龄*2+8

4头围的增长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32~34cm,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5胸围的增长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十年龄—1cm)。

1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胸围的交叉

6上臂围的增长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

>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7头颅骨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

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约在1~1.5岁闭合。

前囟检查意义:

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8骨龄(boneage)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

9运动的发育:

平衡与大运动

(1)抬头:

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

(2)坐:

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

(3)翻身:

7个月是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或从俯卧位至仰卧位。

4)爬:

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

(5)站、走、跳:

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

10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进程:

3岁以前只有形象思维,3岁以后有抽象思维。

12月:

粗细动作独走,捡东西套圆圈;语言:

能叫出物品的名字,指出自己的手眼;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配合。

15月:

走得好,能蹲着玩,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能表示同意和不同意。

18月:

能爬台阶,扔皮球,能认识和支出身体各部分,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

2岁:

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会说2个字构成的句子,能完成简单的动作,能表达喜怒怕懂。

第3章:

儿童保健原则

1年龄接种疫苗:

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两种:

1个月乙肝疫苗;2个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个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4个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5个月百白破混合制剂;6个月乙肝疫苗;8个月麻疹疫苗;1.5-2岁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4岁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复种;7岁麻疹疫苗复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12岁乙肝疫苗复种

第4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1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份)

年龄呼吸脉搏呼吸:

脉搏

新生儿40--45120--1401:

3

<1岁30--40110--1301:

3--4

2--3岁25--30100--1201:

3--4

4--7岁20--2580--1001:

4

8--14岁18--2070--901:

4

2脱水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脱水:

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

(2)中度脱水:

表示有5~10%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lOOml/kg;(3)重度脱水:

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临床表现:

(1)轻度脱水:

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体检时见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粘膜略干,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

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3)重度脱水:

患儿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粘膜极干燥。

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甚至无尿。

3低渗性脱水时严重者可发生血压下降,进展至休克。

出现氮质血症。

若继续补剂≥电解质溶液,则可产生水中毒、脑水肿等严重后果。

初期可无口渴的症状,除一般脱水现象如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和前囟凹陷外,多有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

多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发生惊厥和昏迷。

伴有酸中毒时常有深大呼吸;伴低血钾时可出现无力、腹胀、肠梗阻或心律失常;当伴有低血钙、低血镁时可出现肌肉抽搐、惊厥和心电图异常等高渗性脱水临床脱水体征并不明显,皮肤常温暖、有揉面感;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嗜睡,但肌张力较高,反射活跃。

循环衰竭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都较其他两种脱水轻。

由于细胞内缺水,患儿常有剧烈口渴、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等表现,甚至发生惊厥。

如果脱水继续加重,最终将出现氮质血症。

4低钾血症当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的治疗:

低钾的治疗主要为补钾。

一般每天可给钾3mmol/kg,严重低钾者可给4~6mmol/kg。

补钾常以静脉输入,一般补钾的输注速度应小于每小时0.3mmolr/kg,浓度小于40mmol/L(0.3%)。

当低钾伴有碱中毒时,常伴有低氯,故采用氯化钾液补充可能是最佳策略。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

治疗:

高血钾时,所有的含钾补液及口服补钾必须终止,其它隐性的钾来源,如抗生素、肠道外营养等也应注意。

高血钾的治疗包括:

快速静脉应用碳酸氢钠1~3mmol/kg,或葡萄糖加胰岛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使血清钾降低。

沙丁胺醇5μg/kg,经15分钟静脉应用或以2.5~5mg雾化吸人常能有效地降低血钾,并能持续2~4小时。

10%葡萄糖酸钙0.5ml/kg在数分钟内缓慢静脉应用,可对抗高钾的心脏毒性作用,但同时必须监测心电图。

除非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血液或腹膜透析,上述方法都只是短暂的措施,体内总钾并未显著减少。

此外,对于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应用氢氯噻嗪常有效。

5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

①积极治疗缺氧、组织低灌注、腹泻等原发疾病;②采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等碱性药物增加碱储备、中和[H+]。

一般主张当血气分析的pH值<7.30时用碱性药物。

所需补充的碱性溶液mmol数=剩余碱(BE)负值*0.3*体重(kg),因5%碳酸氢钠lml=0.6mmol,故所需5%碳酸氢钠量(m1)=(—BE)X0.5X体重(kg)。

一般将碳酸氢钠稀释成1.4%的溶液输入;先给以计算量的1/2,复查血气后调整剂量。

纠酸后钾离子进入细胞内使血清钾降低,游离钙也减少,故应注意补钾补钙。

6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

①0.9%氯化钠每100ml含溶质或液量0.9gNa154Cl154na/cl1:

1相对于血浆的张力等张

②5%或10%葡萄糖5或10g④1.4%碳酸氢钠1.4g167167等张

⑥1,87%乳酸钠1.87g167167等张

1:

4含钠液①20ml,②80ml30301:

11/5张

2:

1含钠液①65ml,④或⑥35ml158100碳酸氢根583:

2等张

2:

3:

1含钠液①33ml,②50ml,④或⑥17ml7951283:

21/2张

4:

3:

2含钠液①45ml,②33ml④或⑥22ml10669373:

21/3张

口服补液盐(ORS)0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中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1—80mmol/L,,HC03—30mmol/L,葡萄糖111mmol/L。

可用NaCl3.5g,NaHCO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到1000ml配成。

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总渗透压为310。

适用于纠正累积损失量和粪便中的电解质丢失量;含有一定量的钾和碳酸氢根,可补充钾和纠正酸中毒。

ORS一般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在用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时需适当稀释

7液体疗法:

(最后一道计算题)

1生理需要量简易计算:

体重每天需液量(ml)~l0kgl00ml/kg;11~20kg1000十超过l0kg体重数X50ml/kg;>20kg1500+超过20kg体重数X20ml/kg。

生理需要量应尽可能口服补充,不能口服或不足者可以静脉滴注1/4~1/5张含钠液,同时给予生理需要量的钾。

2补充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补充:

即轻度脱水约30~50ml/kg;中度为50~100ml/kg;重度为100~150ml/kg。

通常对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如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对伴有循环不良和休克的重度脱水患儿,开始应快速输入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

1液)按20ml/kg于30min一1h输入。

其余累积损失量补充常在8~12h内完成。

3继续丢失量

静脉补液:

三定(总量、种类、速度)原则:

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抽搐补钙。

第一天补液:

补液总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脱水:

50+(10-30)+(60-80)=(90-120)中度脱水:

(50-100)+(10-30)+(60-80)=(120-150)中度脱水:

(100-120)+(10-30)+(60-80)=(150-180)

第二天补液:

生理需要量60-80ml1/5张液累计损失量丢多少补多少1/2-1/3张液

第5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1儿童能量代谢1.基础代谢率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逐渐减少。

基础代谢所需热能2。

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蛋白质的热力作用最高。

3.活动消耗:

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

故活动所需能量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当能量摄人不足时,儿童可表现活动减少。

4.排泄消耗:

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

5.生长所需:

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呈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以上五部分能量的总和就是儿童能量的需要量。

2母乳喂养之人乳的特点:

人乳是婴儿的天然最好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

哺乳不仅供给婴儿营养,同时还提供一些可供婴儿利用的现成物质,母乳喂养是婴儿从胎内完全依赖,母亲摄取营养和断乳后完全独立生活的一种过渡营养方式。

1.营养丰富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

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

人乳所含酪蛋白的为p—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

4,易被消化吸收。

人乳喂养的婴儿很少产生过敏.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应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

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应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2.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

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利于酶发挥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

人乳中的SIgA在胃中稳定,不被消化,可在肠道发挥作用。

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

人乳的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人乳的乳铁蛋白有杀菌、抗病毒、抗炎症和调理细胞因子的作用。

3)生长调节因子:

为一组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3.其他母乳喂养还有经济(仅1/5人工喂养费用)、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优点。

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2人乳成分变化4~5日以内的乳汁;5—14日为过渡乳;14日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

第一部分分泌的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乳汁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第三部分乳汁中脂肪含量最高,

3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1.产前准备2.乳头保健3.刺激催乳素分泌4.促进乳房分泌5.正确的喂哺技巧6.乳母心情愉快

4不宜哺乳的情况凡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或分娩时,是通过胎盘或血液传递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的禁忌证。

母亲感染结核病,但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

5人工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它兽乳,如牛乳、羊乳、马乳等喂哺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兽乳的特点(以牛乳为例)人工喂养时常用牛乳,但成分不适合婴儿1.乳糖含量低,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3.肾负荷重4.缺乏免疫因子

6奶量摄人的估计(6个月以内)1.配方奶粉摄人量估计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00g供能约500kcal(2029N),婴儿能量需要量约为100kcal/(kg•d)[418.4N/(kg•d)],故需婴儿配方奶粉20g/(kg•d)可满足需要。

2.全牛奶摄入量估计100ml全牛奶67kcal(280.33KJ),8%糖牛乳100ml供能约100kcal(418.4KJ),婴儿的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kg•d)(418.4KJ)/(kg•d),婴儿需8%糖牛乳100ml/(kg•d)。

全牛奶喂养时,因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较高,应两次喂哺之间加水,使奶与水量(总液量)达150ml/(kg•d)。

7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0steomalacia)。

[发病机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成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

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血钙症,以致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进,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钙释出使血清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但PTH同时也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继发机体严重钙、磷代谢失调,特别是严重低血磷的结果。

细胞外液钙、磷浓度不足破坏了软骨细胞正常增殖、分化和凋亡的程序;钙化管排列紊乱,使长骨骺线失去正常的形态,成为参差不齐的阔带,钙化带消失;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成骨细胞代偿增生,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端,骺端增厚,向两侧膨出形成“串珠”,“手足镯”。

骨膜下骨矿化不全,成骨异常,骨皮质被骨样组织替代,骨膜增厚,骨质疏松;颅骨骨化障碍而颅骨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

临床即出现一系列佝偻病症状和血生化改变。

[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特别3月以下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一段时间后出现,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的婴儿佝偻病出现较早。

儿童期发生佝偻病的较少。

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行为发育和免疫功能。

1.初期(早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

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

6个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

压乒乓球样感觉和方头、枕秃以及前囟闭合延迟等。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

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廓畸形,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

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

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诊断]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

以血清25—OHD水平测定为最可靠的@断标准,血清25—OHD在早期明显降低。

但在一般医院五条件进行该项测定,故多数以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来进行诊断,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50ug~100ug或1,25—(OH)2D30.5ug~2.0ug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不缩短疗程,与临床分期无关。

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肉注射维生素D20万IU~30万IU一次,三个月后改预防量。

治疗一个月后应复查,如临床表现、血生化与骨骼X线改变无恢复征象,应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鉴别。

除采用维生素D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添加其它食物,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如果膳食中钙摄人不足,应补充适当钙剂。

8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6月以内的小婴儿。

[临床表现]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的表现。

1,隐慝型①面神经征:

以手指尖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7颅神经孔处),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

②腓反射:

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③陶瑟征:

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阳性2,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

①惊厥:

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窜,面肌颤动,神志不清②手足搐搦:

可见于较大婴儿、幼儿,突发手足痉挛呈弓状,双手呈腕部屈曲状,手指伸直,拇指内收掌心,强直痉挛③喉痉挛:

婴儿见多,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呼吸困难。

三种症状以无热惊厥为最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突发无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发作后神志清醒无神经系统体征,同时有佝偻病存在,总血钙低于1.75mmol/L一1.88mmol/L,钙离子低于1.0mmol/L。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低血糖症:

常发生于清晨空腹时,有进食不足或腹泻史,重症病例惊厥后转入昏迷,一般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液后立即恢复,血糖常低于2.2mmol/L。

(3)婴儿痉挛症:

起病于1岁以内,呈突然发作,头及躯干、上肢均屈曲,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状抽搦和意识障碍,发作数秒至数十秒自停,伴智力异常,脑电图有高辐异常节律。

[治疗]1.急救处理

(1)氧气吸人:

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对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

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

2.钙剂治疗口服钙剂治疗,如口服钙有困难,可给10%葡萄糖酸钙5~l0ml加入10%、25%葡萄糖液10—20ml,缓慢静脉注射(10分钟以上),不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免造成局部坏死。

3.维生素D治疗急诊情况控制后,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

9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

〔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

患儿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皮肤逐渐失去弹性。

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时、四肢可有挛缩。

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轻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但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

合并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时,可有凹陷性浮肿、皮肤发亮,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第7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1[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分别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及出生后周龄等。

1,根据胎龄分类胎龄(GA)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①足月儿:

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②早产儿:

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

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出生体重(BW)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①低出生体重(LBW)儿:

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VLBW)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

LD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NBW)儿:

BW≥2500g和≤4000g;③巨大儿:

BW>4000g。

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见①小于胎龄(SGA)儿:

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②适于胎龄(AGA)儿:

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③大于(LGA)儿:

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4.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①早期新生儿:

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②晚期新生儿:

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5.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2临床上常用的原始反射如下:

①觅食反射:

用左手托婴儿呈半卧位,右手食指触其一侧面颊,婴儿反射性地转头向该侧。

②吸吮反射:

将乳头或奶嘴放人婴儿口内,会出现有力的吸吮动作。

③握持反射:

将物品或手指置人婴儿手心中,立即将其握紧。

④拥抱反射:

新生儿仰卧位,拍打床面后其双臂伸直外展,双手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双手握拳呈拥抱状。

正常情况下,上述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3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窒息诊断标准:

1脐动脉血显示严重代谢性或混合性酸中毒,PH《7;2Apgar评分0-3,并且持续时间》5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