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40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2018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

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

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

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

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

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

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

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

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

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

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

所以有一个过程。

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

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6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便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B.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

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

“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

这排场,唯京官才有!

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⑪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⑫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⑬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

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⑭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

这有啥啊?

⑮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8.小说第②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5分)

9.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

少贫贱,以田为业。

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仁贵乃往见将军张士贵应募。

至安地,会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仁贵驰救之,斩贼将,系首马鞍,贼皆慑伏,由是知名。

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帝望见,遣使驰问:

“先锋白衣者谁?

”曰:

“薛仁贵。

”帝召见,嗟异。

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

“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

”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帝遽出乘高。

俄而水入帝寝,帝曰:

“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赐以御马。

显庆三年,破高丽于贵端城。

明年,与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丽大将温沙多门,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

又战石城,有善射者,杀官军十余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

俄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

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

将行,宴内殿,帝曰:

“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

”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

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转讨碛北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

军中歌日: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九姓遂衰。

乾封初,提卒二千进攻扶余城,诸将以兵寡劝止。

仁贵曰:

“在善用,不在众。

”身帅士,遇贼辄破。

扶余既降。

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辽海。

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成亨元年,吐蕃入寇,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击之,以援吐谷浑。

王师大败,吐谷浑遂没。

有诏原死,除名为庶人。

未几,高丽余众叛,起为鸡林道总管。

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

帝思其功,于是拜瓜州长史,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

突厥问曰:

“唐将为谁?

”曰:

“薛仁贵。

”突厥曰:

“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

”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

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称是。

永淳二年卒,年七十。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B.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C.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D.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史书所称的“高丽”,一是“高句丽”政权,始建予公元前37年,活动于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668年为唐朝所灭;一是918年王建创立的朝鲜王朝“高丽国”。

文中的高丽指的是高句丽。

B.古代以四色四灵配四方: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玄为黑色,玄武是北方太阴之神,其形象为龟。

文中玄武门指当时京城长安的北门。

C.天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多个所指,除了指横贯新疆的天山山脉,李白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天山”指的是祁连山;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古称燕然山,也称天山。

文中的天山当指燕然山。

D.兜鍪,古代将士作战时戴的头盔,原称“胄”,原始的胄用藤条、兽皮制成,商代有青铜胄,大约战国晚期,军队开始使用铁胄,秦汉以后把铁胄称为“兜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仁贵骁悍壮勇,古之罕见。

破高丽,安市城一战成名;石城生擒悍敌;破契丹于黑山,活捉其王;战九姓三箭定天山。

B.薛仁贵忠君爱国,深得赏识。

军阵初见,皇帝遣使驰问;万年官救驾被赞为忠;内殿试射惊叹神力;戎马一生一心为国。

C.薛仁贵心存大仁,令人叹服。

为国杀敌不辞劳苦,敬爱长上不避凶险,攻下敌国推行仁政,国难当头不计个人恩怨。

D.薛仁贵声名远播,使敌胆寒。

驰救刘君邛,攻打九姓铁勒,都有震慑敌人的威势。

以至脱下兜鍪,敌人即不战而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

(5分)

(2)身帅士,遇贼辄破。

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辽海。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 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②白羽:

羽书,又名羽檄。

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E.后两句承上面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放中有缠绵。

15.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写用荷叶裁成上衣来表明自己高洁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关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②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口号,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层面来认识,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在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续写昔日辉煌,勇夺奥运会冠军,主教练郎平居功至伟。

④华为公司在国外市场和思科、爱立信等通讯巨头分庭抗礼,在国内市场2016年手机出货量也已超过苹果排在第一。

⑤兰州市政府想要通过洒水降尘净化空气,出发点是好的。

但也带来其他问题,引发市民非议,政府呼吁大家对此举不要求全责备。

⑥短短几分钟,一幅幅炉火纯青的剪纸作品便呈现眼前,孩子们丰富的创过力为每一幅剪纸作品注入了生命。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沉船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集中力量加大水下扫测搜寻。

B.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海外华人华侨也相继归国,共同缅怀轩辕黄帝。

C.针对多地工矿企业废渣的排放、转移、收集、处置的乱象,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将进行严惩。

D.近年来,明星真人秀节目走红,主要原因是编剧对观众心理了解透彻和导演对明星效应的深度发掘功不可没。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①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②在今天,③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④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中,⑤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⑥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请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A

特别

因此

/

首先

其次

B

尤其

因为

首先

过去

现在

C

因而

尤其

因为

首先

虽然

但是

D

因而

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