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1464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11年上)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

(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

“A区有多少个座位?

”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

(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

10?

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

10+8×

10。

③48×

5+48×

5。

④48×

⑤10×

8。

⑥48×

9+48×

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

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

(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

(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

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你能解决吗?

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这些面粉的共重多少吗?

(出现另一个对话框)你会列式计算吗?

试一试。

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做?

把你的算法先讲给同桌听一听。

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

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10倍的方法。

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3页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集体订正)。

三、巩固学习

(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

(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和同学们交流。

【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第4页例3、例4。

1、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体会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一、新课导入

出示以下题目:

78×

2030×

5620×

4090×

81

43×

5070×

4050×

6090×

50

你能将这些算式分一分吗?

你准备怎样分?

同意他的标准吗?

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

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

第1类第2类

2020×

40

30×

5670×

90×

8150×

60

5090×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第1类算式。

完成后选一道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指着第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十数乘整十数。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新知

1、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你准备怎样口算20×

40?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还有别的算法吗?

这种方法好。

那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两个0呢?

说得真好。

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

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剩下的3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题目。

2、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出示例4的商品图)说说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出自己获取的信息。

体育老师准备为学校买11个皮球,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帮老师

估算一下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先自己想想,并小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伙伴。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

如果学校再买19副乒乓球拍大约要多少元?

三、巩固深化

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

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咱们带着今天的收获进入数学王国。

1、猜一猜下面算式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并说说理由

27×

3070×

4086×

3050×

8093×

2060×

2、看卡片口算

首先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算,然后同桌利用卡片互相练习。

3、估算52×

19,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并且能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

2、笔算

【教学内容】P8~10例1、例2,P11课堂活动1、2题。

1、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必须写在十位上的道理。

【教具准备】例题挂图。

一、复习

口算:

2012×

20

40×

1610×

2353×

30

12×

412×

1025×

10

学生独立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图,问:

算这些卷笔刀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可以怎样计算?

(1)先算4盒多少个,再算10盒多少个,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2)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3)在竖式计算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计算?

(5)重点理解第一步先算什么,积表示什么;

第二步再算什么,积又表示什么,应该怎样书写。

12

×

14

48表示4个12是48

120表示12个10是120,所

168以这个“2”必须写在十位上。

简写为:

12

48

12

168

2、尝试练习:

试一试

142143

27×

85×

26

独立练习,校对答案,错误及时订正。

3、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列出算式。

(1)在竖式里怎样计算?

(集体讨论)

(2)重点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每一步表示什么,使学生在理解每部分积是怎样得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并板书:

34

25

170□×

□的积

68□×

850□+□的积

4、讨论:

(1)例1、例2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5、尝试练习:

(1)笔算79×

80,一人板书,其余同练。

(2)算一算:

73×

2196×

1545×

18 独立练习,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 P11~1、2题。

1、算一算,说一说。

2、在下面的空格里,填上两个数相乘的积。

并观察第三个乘积与前面的两个乘积有什么联系。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全班说一说。

【教学内容】教材P10例3,P11课堂活动3题,练习二1~5题。

1、通过讨论,加深对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理解。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3、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可以验算乘法。

【教学重点】理解进位数的书写。

【教具准备】例3挂图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5×

1020×

2354×

2030×

2、计算:

3528

12×

16两人板演,全班齐算,集体订正。

二、知识迁移,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图。

(1)理解题意,养鸡场有多少只鸡?

该怎样列式计算?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重点关注积的连续进位。

强调板书:

85

41

340百位上为什么写4

3485

(4)像这样再算一次。

41

(5)比较这两个竖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算一算:

384236

42×

38×

25

四、课堂活动

1、独立完成P11~3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

2、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2、3、4、5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4、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第15~16页例1、例2。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和从有趣的数的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的灯的颜色?

教师按红、黄、绿;

红、黄、绿;

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能猜中。

你是怎么猜中的?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第15页例1的情景图

介绍汽车行驶情况。

最后出现示意图:

从刚才的情景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合作,把刚才大家说的信息填入表格中。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表头,让学生明确所填内容。

每时行驶(km)

行驶时间(时)

1

2

6

12

……

行驶路段(km)

学生填好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讲台前汇报。

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专门的记录人员,每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各小组推荐1名同学汇报交流。

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

学生:

汇报讨论情况。

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算式的规律。

(第16页课堂活动第1题)

(1)8×

20=160

(2)3×

12=36

10=806×

12=72

5=409×

12=108

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我们继续挑战自己吧!

小白兔在数学王国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塔。

(教师把例2的4排数制成课件,一排数一排数依次出现)你能帮助小白兔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吗?

小组合作讨论。

你能试着把第5排数写出来吗?

第6排、第7排呢?

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检查是否符合前面的规律。

按这样的规律,你还能继续写下去吗?

刚才大家从已知的数推出了未知的数,可见发现并遵循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

你能从下列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可以怎样又对又快地算出结果?

(第16页课堂活动第2题)

7+10+13+7+10+13+7+10+13+7+10+7+10+13=

三、应用规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也是有规律的。

想一想,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刚才大家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群数学娃娃(课件出示1~50的数),你能选出几个数来摆出一条规律吗?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

今天,数学博士从数学王国中赶来,他从数学宝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你们想不想和小博士比一比?

请看题。

课件依次出现第17页练习三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四、小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数学知识里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刚才大家发现的这个数列(例2)的规律,早在几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就发现了,称作“杨辉三角”。

大家可登录中国数学网了解“杨辉三角”的有关内容。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中国了不起!

希望大家从小努力,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对于这个有趣的数塔,中间的数还可以怎样创设规律?

大家下去继续探讨好吗?

5、解决问题

第20~21页例1~2及课堂活动。

1、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乘、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2、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和通过移动变换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运动员进行曲。

某地区的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

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

(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

(课件出示例1的相关信息,不出现问题但把“训练”改为“比赛”)

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①有22所学校参赛。

②一所学校站了4列,每列18人。

③每所学校参赛人数差不多。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一所学校有多少人?

②22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

(2)分组讨论第2个问题。

①讨论解题的方法。

②讨论估算的方法。

③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估算的常用方法是将参与计算的数估计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来计算。

3、分组活动:

第21页上面的课堂活动。

关键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出方法,交流,然后再动手操作。

三、教学例2

运动会的组委会给运动员们送来了矿泉水。

(课件出示:

手推车推出25箱)

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吗?

如果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首先得明确什么?

(每箱多少瓶)(课件出示:

“3箱矿泉水共有36瓶”)

现在可以求出结果了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试算,然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反馈练习

第21页下面的课堂活动。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评价、订正。

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2、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和通过移动变换解决问

题的策略。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在春游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

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3

1、呈现信息(出示例3画面)

从上面的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画面中的信息有:

①每辆车可坐45个同学。

②已经开走了7辆车。

③又坐满了5辆车。

④还有32人没上车。

(1)教师:

你准备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

参加春游的人可以看成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①车上的同学和没上车的同学。

②已经走了的同学和没走的同学。

③已经走了的同学、坐在车上正准备走的同学和还没有上车的同学。

(2)根据上面的交流,学生独立列式算出总人数。

(3)展示各种算法,并请学生结合算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算法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同学认真倾听。

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已经开走的和已经坐好没有开走的车都是准载45人,可以合在一起看,一共坐了12辆车,算出车上的人,再加上没上车的,算出总人数。

三、课堂活动(第23页)

1、学生看题、思考。

2、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3、独立提问,并解答。

师:

请大家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牲以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面积和面积单位。

2、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简单的换算。

6、实践活动:

在素质教育基地。

1、认识面积的含义;

知道1平方厘米(1cm2)、1平方分米(1dm2)、1平方米(1m2)的含义和实际大小并建立正确的表象,知道公顷(1hm2)、平方千米(km2),能说出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平方千米。

2、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

(1)建立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的表象。

(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理过程。

(1)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2)要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3)注意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实例引出概念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1、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32~36页例1、例2、例3。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

这求的是什么?

(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

这又是求的什么呢?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