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152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5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观察并解剖花。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出示一片树叶,讲述:

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

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

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讲述:

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

你认识这些花吗?

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

学生说说。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提问:

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

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陈袁滩陈滩小学王鹏梅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

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

这说明什么?

(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

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

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

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

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

(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

(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

它里面有些什么?

(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

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

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

(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活动记录:

  认识固体

  石头木块布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

  五、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记录表

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

  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

  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

  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

  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

  1、谈话:

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

  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看哪个小组最快!

(学生分组预测)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

(一开始?

过一段时间?

)怎样放固体?

(一样一样放?

一组一组对比放?

)需要搅拌吗?

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

(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

  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

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

哪些是自己想到的?

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

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7、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

  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

  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3、把液体倒进水里

  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

  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

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

(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

  2、揭题:

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

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

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教师取出装有液体的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

  5、谈话:

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

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过程大约经历5—6分钟)。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请暂停观察,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学生取实验记录单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

  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许多同学都发现:

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

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

“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2、揭疑:

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

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

  3、思考讨论:

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

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

  四、实验验证

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

  2、讨论:

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

(讨论得出:

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去研究)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

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学生的问题)

  2、谈话:

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

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

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

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六、拓展

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

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

  2布置:

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

  4、把液体倒进水里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2、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

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食用油、水、蜂蜜、红酒

  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

  (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

  1、师: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

  3、师:

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

那么,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

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

  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

  1、师:

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

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

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

等等

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

(动手实验)

  4、师:

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后,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2、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实验现象。

  组一:

(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

  实验现象呢?

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

  组二:

(展示本组记录)

  师:

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

请在说出猜想和结论时,用你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一下液体倒进水的过程,好吗?

  7、教师相机小结。

  三、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溶解

  1、通过前面的试验,我们得出:

红酒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不能溶解在水里。

油和蜂蜜真的不能溶解在水里吗?

能还是不能?

想想看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吗?

  2、学生发言。

(说出方法和猜想)

板书“搅拌”,搅拌后会怎么样?

  4、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

(教师强调,搅的时候轻一些,以防把试管搅破了)

  5、交流试验现象。

搅拌之后有什么变化?

能不能溶解呢?

说明什么?

(搅拌可以加速溶解)看来我们以后想快速的喝到甜甜的蜂蜜水,得怎么做呀?

  6、谁能对比固体在水中的情况来给大家小结一下前面的实验?

(师同步板书知识点)

  四、综合探究。

如果把这三种液体都倒进一杯水里,会怎样?

  2、学生说猜想。

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来试试看。

  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提出两点要求)

  实验要求:

(课件呈现)

  1、在一个空试管中按照蜂蜜→水→红酒→油

  的顺序倒入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注意请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2、液体分层后,不要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交流实验现象。

  6、师:

如果改变放入的顺序呢,会怎样?

  学生说猜想。

  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8、教师相机总结。

(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

  五、扩展活动。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展)

  1、师:

请每个小组把调试的液体展示在讲台上。

瞧它们像什么?

  2、师:

鸡尾酒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鸡尾酒的风情。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

(播放调酒师调酒的视频和图片)听,一曲悠扬的萨克斯风情把我们带入鸡尾酒的世界。

请慢慢睁开双眼,尽情欣赏。

  3、怎么样?

  学生自由抒发感想。

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杯鸡尾酒呢?

  先在组内讨论一个方案,想想如何完成这件艺术品。

  5、开始吧。

Music……学生分组自制“鸡尾酒”。

  6、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

  瞧,哪一组得最漂亮?

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鸡尾酒分多层的原因)

  六、总结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希望同学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板书:

  把液体倒进水里

  油水浮、沉、溶解

  搅拌有的浮、有的沉?

  溶解蜂蜜水沉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红酒水变色、变红(溶解)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五、教学难点:

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导猜测:

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

  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

3、提问:

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

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

(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学生汇报想法

你们的设想都很好!

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

  4、学生实践探究。

  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

  6、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

(1)学生比赛

  

(2)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

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

  (3)学生小结:

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

  (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

  (5)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

  1、质疑:

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尽量的预设到,并为他们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结构的材料。

  5、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

  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

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

  7、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网漂、钓鱼线等)

  (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

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2、你见过潜水艇吗?

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

能给大伙说说吗?

  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

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

  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

(要求认真观察现象)

  5、汇报小结:

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

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

(板书:

改变自身重量)(五)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或糖等1、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

是谁救了他们?

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

  2、创设情景:

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水”,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与感受

(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

(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

  

(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

  (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来吧!

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

(它是咸的!

  (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6)学生谈想法

  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

引导制做“死海之水”。

(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

  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六)拓展延伸

(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

(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

(2)学生设想(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

  板书设计:

改变形状

  浮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使在水里的物起来.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一、教学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