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85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5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docx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

[课标解读]

 

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4.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5.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

6.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复习:

(1)燃料燃烧时释放热量的有效利用,怎样使燃料完全燃烧;

(2)燃料燃烧的安全问题,怎样应用化学知识进行灭火;(3)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利用化学科学开发洁净、高效的能源。

通过复习,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说明:

1.根据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破坏维持燃烧进行的条件②或③,从而使燃烧停止。

2.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及酒精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都会产生有害气体一氧化碳,因此可通过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其的完全燃烧,从而减少污染,充分利用能源。

3.可燃物的燃烧与燃烧空间有关。

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应试方略]

考生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知道燃烧的条件,能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去解答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知道在火灾中逃生的方法和措施。

(2)知道爆炸的条件,能用爆炸的条件去分析实际生活中发生爆炸的原因,能正确选择防爆措施。

(3)知道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成分,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它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会写一氧化碳、乙醇、甲烷等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知道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了解氢气作为燃料的突出优点和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氢气作为能源的原因。

会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5)了解石油分馏产品(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的用途,知道煤的综合利用的产品及其用途。

(6)知道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和措施。

[考点聚焦]

能源问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均属于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有所涉及,题目以选择、填空、简答题为主,试题往往以信息题、开放性题的形式出现。

在试题设置上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分值占全卷的2%~6%。

[名师解题]

例1.(2005年湖北黄冈)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

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

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和正在开发的部分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气、“可燃冰”等。

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是;

(2)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能源物质是;

(3)埋藏于海底,目前开采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困难的能源物质是。

(4)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能源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化石燃料的有关知识。

答案:

(1)煤、石油、天燃气、“可燃冰”

(2)天然气(4)“可燃冰”(3)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例2.(2004年广东珠海)某市一炼油厂油罐汽油泄漏,有一拖拉机在其附近发动,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瞬间起火爆炸,后经及时扑救后基本扑灭,消防水龙头仍对油罐继续喷水一段时问。

几天后市环保部门对炼油厂和市区上空大气进行监测,测知其污染指标均没超过国家有关标准。

试依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

(1)油罐起火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请写出灭火后要继续对油罐喷水的主要理由。

(3)市环保部门要监测大气中哪些有害气体?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爆炸的条件和燃烧的条件以及大气中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成分。

(1)油罐泄漏,在其附近就会形成可燃性气体,遇拖拉机发动时冒出的火花就会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

(2)灭火后,油罐及其内汽油温度仍然较高,若不处理,任其聚积热量,一旦达到汽油的着火点,又会引起燃烧、再度爆炸,因此当明火已灭后仍要设法降低油罐及其内汽油的温度。

(3)汽油中含有C、H、O、S、N等元素,其燃烧会产生SO2、NO2、CO等有害气体,环保部门主要监测这些气体的含量是否增大。

答案:

(1)由于油罐泄漏汽油,使附近空气中含有大量汽油蒸气,拖拉机发动时;引起的火花将空气中的汽油引燃,从而导致油罐起火爆炸。

(2)继续对油罐喷水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油罐的温度,使其低于汽油着火点,防止汽油重新燃烧发生爆炸。

(3)市环保部门要监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是SO2、NO2、CO等。

例3.(2004年广东)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下图甲)。

请回答:

(1)根据图乙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填①、②或③)。

(2)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所依据的原理是。

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1)小题关键是正确解读图乙所给的信息,干棉花易燃烧,湿棉花不易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与着火点有关系。

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燃烧,若用水熄灭,由于酒精的密度比水小,且是蒸气在燃烧,则有可能扩大着火面积。

因此用湿布盖灭,依据的原理主要是隔绝空气。

答案:

(1)③

(2)用湿布盖住隔绝空气

例4.(2004年辽宁大连)煤在特殊设备里,在高温下能生成煤气。

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气、甲烷(化学式:

CH4)等可燃性气体。

(1)分别写出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作为燃料,煤气与煤相比有什么优点(写出一点)?

分析:

本题考查了煤炭的综合利用、并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

作为固体燃料煤与气体燃料相比,燃烧有较多不利。

①直接燃烧煤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②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尘,③因固体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不完全时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烟尘和一氧化碳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人类应该合理的综合利用煤炭。

答案:

例5.(2005年山东青岛)小侯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

由此她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于是引发了思考:

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

她做出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她提出的两种猜想是:

①;②。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你所选择的猜想序号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为了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使用的实际,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分析:

本题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有关。

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蜂窝煤比块煤在空气中更易燃烧都说明这两点。

因此为了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燃料燃烧时,一要供给足够多的空气;二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答案:

(1)①氧气的浓度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若选①: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发出目光

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质量相等的两块镁,其中一块磨成粉末,都在空气中点燃

镁粉的燃烧程度比镁

块的剧烈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若选②:

(3)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燃料燃烧时不断鼓入空气)。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

从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煤B.石油C.氢气D.天然气

2.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属于缓慢氧化,而下列变化中不包括有缓慢氧化的是()

A.食物腐败B.火药爆炸C.白磷自燃D.动植物的呼吸

3.(2005年江苏宿迁)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炼油厂精馏塔中分馏后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断石油属于()

A.单质B.化合物C.混合物D.纯净物

4.下列电池不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干电池B.蓄电池C.燃料电池D.太阳能电池

5.在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引起爆炸的主要气体是()

A.CO   B.CH4   C.N2   D.CO2

6.(2005年江苏徐州)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7.温室效应和土地沙漠化及能源短缺都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你认为世界的能源发展方向是()

 A.多种能源的开发利用 B.以电能取代其它能源

 C.继续依赖化石燃料 D.大力节约能源如以自行车替代汽车

8.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

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D.手帕上的水汽化、酒精挥发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9.在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将未燃烧的可燃物与火源隔绝D.使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汽油爆炸也是一种剧烈燃烧的现象B.凡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都有爆炸的可能

C.厨房里放有液化石油气钢瓶,因此要严禁烟火D.固体粉尘比块状固体易发生爆炸

11.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和酸雨的产生B.白色污染

C.臭氧层空洞D.农药、化肥的污染

12.(2005年山东泰州)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右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电解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

2H2O2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12.(2005年吉林)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的物质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D.防治环境污染

13.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

B.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C.太阳能、水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能源

D.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可以为人类解除水危机,人类不必再为淡水缺乏而苦恼

14.(2005年山东安丘)地球上的大部分水是以海水形式存在的,若能找到海水淡化的大规模生产方法,将可极大地缓解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

下列有关海水淡化的方法在原理上完全不可行的是()

A.加明矾使海水中的盐分沉淀而淡化

B.利用太阳能将海水蒸馏淡化

C.在一定条件下将海水缓慢凝固以获取淡水

D.选择一种特殊的膜在一定条件下使海水中较小的水分子通过,而其中较大的溶质微粒通不过,从而使溶剂水与溶质分离

二、填空题

15.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推广使用军用乙醇汽油的工作将全面启动。

享用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的混合燃料。

使用这种汽油不但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而且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一种改善环境的清洁能源。

同时,燃料乙醇主要是以粮食作为原料,这对解决我国粮食过剩,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报道回答:

(1)乙醇能代替汽油作为燃料,是因为乙醇中含有元素和元素。

(2)燃烧乙醇比燃烧汽油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是因为乙醇中不含元素。

(3)乙醇是由粮食中的淀粉转化而成的,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和两种物质转化而成的。

16.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和揭幕战在汉城兰芝岛上举行,世人瞩目的足球场下面填埋着汉城人15年的垃圾,垃圾产生的沼气为足球场提供部分能源。

(1)沼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下列有关沼气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把秸秆、杂草等废弃物放在密闭池中发酵可以产生沼气;②沼气的应用对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③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④点燃沼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

17.现有下列能源:

化石燃料、太阳能、煤气、汽油、沼气、氢能、生物燃料、水能、电能。

请根据能源的类型填空:

能源类型

定义

实例

一次能源

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非再生能源

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行星名称

行星上“大气”主要成分

金星

二氧化碳、硫酸

火星

二氧化碳

冥王星

甲烷

18.(2004年福建厦门)右表是行星上“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问题:

⑴它们中可能成为宇宙飞船燃料补给站的行星是

⑵当宇宙飞船飞过冥王星“大气”时,甲烷并未被点燃,原因是:

⑶右图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的情景,该火箭第一级是用联肼(N2H4)

作为燃料,用一氧化氮作为助燃剂,燃烧生成水和空气中最多的气体,请写出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勇气”号近日测得温度很高的火星表层土壤中可溶性盐的含量高,科学家认为这是火星“地下”有水的证据,请结合溶液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什么把这个发现认为是火星有水的证据:

科学家让“勇气”号在火星上找水的意义是:

⑸若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空间站,需要解决空间站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循环的问题,请提出你的一个设想:

三、实验题

19.右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⑴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⑵干粉灭火器的干粉主要成分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四、计算题

20.(2005江苏苏州)煤是一种化石燃料,用煤作燃料生成的SO2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

有一种煤每燃烧1t就会释放出53.3kgSO2。

如果将产生的SO2用熟石灰来完全吸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Ca(OH)2==CaSO3+H2O,那么燃烧5t这种煤产生的SO2在理论上需用多少千克的Ca(OH)2来吸收?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课标解读]

1.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部分内容包括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应用,正确合理使用合成材料,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的开发等知识。

复习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课本上的有关知识分析合成材料的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会判断合成纤维,会区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了解白色污染的来源及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

[知识梳理]

 

说明:

1.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但是CO、CO2、H2CO3、CaCO3等物质化学性质与无机化合物性质相似,故属于无机化合物。

2.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应试方略]

考生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的名称及其应用,知道合成橡胶的应用。

(3)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带来的益处,知道合成材料的不合理使用会给人和环境带来危害(如“白色污染”),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考点聚焦]

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材料应用的信息题逐年增多,成为中考热点。

“白色污染”也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焦点。

题目以选择、填空、简答题为主,分值占全卷的2%~6%。

[名师解题]

例1.苯丙胺类药物有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属于体育运动员的违禁药物。

对于其中化学式为C9H13N的化合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C、H、N三种元素组成B.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C.属于有机物D.分子中C、H、N的原子个数比为9︰13︰1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和有机化合物等知识,由苯丙胺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由C、H、N三种元素组成,其分子中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9︰13︰1。

苯丙胺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苯丙胺中含有氮元素,所以燃烧产物不只是二氧化碳和水。

故A、B、C说法都正确,B错误。

答案:

B

例2.(2004年广西南宁)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①家用保鲜袋②不锈钢③淀粉④尼龙布⑤汽车轮胎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只有①⑤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一般包括: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种,家用保鲜袋属塑料制品;不锈钢属金属材料;淀粉虽属于有机物,但它是植物产生的一种营养物质,而不属于人工合成材料;尼龙布是由合成纤维纺织而成;汽车轮胎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橡胶,所以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有①④⑤。

答案:

A

例3.(2005年江西)我省宜春某麻纺厂生产的“XX牌”服饰以其美观大方、舒适被消费者喜爱。

该品牌衬衫的面料成分为75%苎麻,25%棉,请问:

(1)制作该衬衫的纤维种类属于(填“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

(2)要检验某服装是否用涤纶制成的该品牌衬衫的假冒产品,简便的方法是。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检验方法。

麻、棉、丝、毛等属天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等属合成纤维,要检验它们,可采用灼烧法。

再根据燃烧的现象,灰烬色泽、硬度、气味等加以判断。

答案:

天然纤维取面料少许灼烧,燃烧时纤维卷缩,灰烬为黑褐色硬块的是假冒产品(或取面料少许灼烧,燃烧快、灰烬少,呈浅灰色的是真产品)

例4.(2005年福建福州)请你阅读下列新闻,并回答有关问题:

2005年6月16日《海峡都市报》报道:

位于我市河东社区外的琼东河,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破砖头、牛奶包装盒等挤占了大半个河道……

⑴把垃圾堆放在河边会造成空气、土壤、等污染,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垃圾。

请你向我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条保护内河的建议。

⑵沿岸居民时常能闻到垃圾散发出的臭味,是因为分子。

⑶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多种,填埋就是其中的一种。

垃圾填埋后会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都属于(填“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非金属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请分析使用塑料的利弊。

利:

;弊:

分析:

本题以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及处理方法考查了环境保护和合成材料的知识。

其中⑴中的请你向我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条保护内河的建议和⑷中使用塑料的利弊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

垃圾堆放在河边造成空气和土壤污染的同时,必然会造成河水的污染。

除污染水体外,还会发出恶臭,这主要是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果。

为了防止城市内河污染,可将河边的工厂撤离,教育居民不要向河水中倒垃圾和污水,或建拦污闸,建污水处理工厂,在污水中种植莲藕。

将某些垃圾发酵制沼气等等。

塑料是高分子有机材料,由于它具有耐热、耐腐蚀、不导电、质轻等优良性能,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技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大量使用塑料也有缺点。

原因是大部分塑料不易降解,其废旧品不易分类回收,常给环境带来污染。

答案:

⑴水体;禁止向内河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⑵在不断地运动⑶CH4(或甲烷);CH4+2O2CO2+2H2O⑷有机高分子材料

利:

塑料的制造成本较低,而且耐用、防水;(或塑料容易制成不同的形状;或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或碱发生反应;或塑料一般不导热、不导电,是良好的绝缘体。

弊:

有些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的气体;(或大部分塑料不会腐烂,也不能被细菌分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或回收利用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或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机物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①酒精②葡萄糖③淀粉④蛋白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三大合成材料中不含()

A.合成橡胶B.塑料C.淀粉D.合成纤维

3.(2005年北京海淀)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A.棉花B.羊毛C.蚕丝D.尼龙

4.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可控制“白色污染”,合成它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nX===(C3H4O2)n+nH2O,

则X的化学式为()

A.C3H4O2B.C3H6O2C.C3H6O3D.C3H8O2

5.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①家用保鲜袋②不锈钢③淀粉④尼龙布⑤汽车轮胎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只有①⑤

6.小芳收集了一些衣料的纤维,各取一部分做燃烧实验。

下列衣料纤维中,燃烧后能够闻到烧焦羽毛气味的是()

A.涤纶B.锦纶C.棉纤维D.羊毛纤维

7.现有—种物质分子的模型如下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不是有机物B.该物质的化学式是C2H6O

C.该物质不能燃烧D.大量饮用该物质对人体有益

8.(2004四川成都·郫县)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宜提倡的是()

A.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回收废弃塑料D.焚烧废弃塑料

9.(2005年江苏苏州)聚乳酸[(C3H4O2)n]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理想的高分子环保材料,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C3H6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B.聚乳酸的合成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90D.乳酸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CO2

10.(2005年山东泰州)下列对塑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塑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B.废弃塑料是造成“白色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