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244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8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docx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代数部分

第一章:

实数

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1、有理数:

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

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

开不尽的方根,如

;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的相反数是-a;

(2)a和b互为相反数

a+b=0

2、倒数:

(1)实数a(a≠0)的倒数是

(2)a和b互为倒数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设a≥0,称

叫a的平方根,

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

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

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

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

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科学记数法:

设N>0,则N=a×

(其中1≤a<10,n为整数)。

2、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

(1)精确到那一位;

(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代数部分

第二章:

代数式

基础知识点:

一、代数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

二、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1、概念

(1)单项式:

像x、7、

,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3)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

(1)整式的加减: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

幂的运算法则:

其中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

;同底数幂相除: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

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

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

的两个根是

,则有: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四、分式

1、分式定义:

形如

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

B=0时,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为0:

A=0,B≠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

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

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7)有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1)

(2)

(3)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

(1)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

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

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

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的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

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

把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的有理化因式有: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

(2)

;(3)

(a≥0,b≥0);(4)

3、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

将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

(a≥0,b≥0)。

(3)二次根式的除法:

二次根式运算的最终结果如果是根式,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代数部分

第三章:

方程和方程组

基础知识点:

一、方程有关概念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增根:

在方程变形时,产生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一元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2)一玩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

2、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x是未知数,a、b、c是已知数,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

先特殊后一般,如没有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Δ<0时

方程没有实数根,无解;

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那么:

(6)以两个数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三、分式方程

(1)定义: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般解法:

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特殊方法:

换元法。

(3)检验方法:

一般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

四、方程组

1、方程组的解:

方程组中各方程的公共解叫做方程组的解。

2、解方程组:

求方程组的解或判断方程组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3、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形式:

不全为0)

解法:

代入消远法和加减消元法

解的个数:

有唯一的解,或无解,当两个方程相同时有无数的解。

(2)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

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4、二元二次方程组:

(1)定义: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以及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2)解法:

消元,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或者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考点与命题趋向分析

代数部分

第四章: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知识点:

一、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2、设未知数;

3、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作答;

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常见类型题及其等量关系;

1、工程问题

(1)基本工作量的关系: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常见的等量关系:

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

(3)注意:

工程问题常把总工程看作“1”,水池注水问题属于工程问题

2、行程问题

(1)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2)常见等量关系:

相遇问题: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路程

追及问题(设甲速度快):

同时不同地:

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路程

同地不同时:

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3、水中航行问题:

顺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4、增长率问题:

常见等量关系:

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增长的量;增长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5、数字问题:

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10+百位上的数×100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方法

1、译式法:

就是将题目中的关键性语言或数量及各数量间的关系译成代数式,然后根据代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2、线示法:

就是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线段长度的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3、列表法:

就是把已知条件和所求的未知量纳入表格,从而找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4、图示法:

就是利用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它可以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为直观,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代数部分

第五章: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

(表示不等关系的常用符号:

≠,<,>)。

2、不等式的性质:

(l)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如a>b,c为实数

a+c>b+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a>b,c>0

ac>bc。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如a>b,c<0

ac<bc.

注:

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先确定该数的数性(正数,零,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的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b的大小关系(三种):

(1)a–b>0

a>b

(2)a–b=0

a=b

(3)a–b<0

a<b

4、

(1)a>b>0

(2)a>b>0

二、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组)成立的未知数的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三、不等式(组)的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l)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概念:

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

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确定解集的公共部分。

注: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代数部分

第六章:

函数及其图像

知识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对应的关系。

2、不同位置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有如下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三象限

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

x>0,y<0。

(2)坐标轴上的点有如下特征:

点P(x,y)在x轴上

y为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x为0,y为任意实数。

3.点P(x,y)坐标的几何意义:

(1)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

(2)点P(x,y)到y袖的距离是|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是

4.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2)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3)点P(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二、函数的概念

1、常量和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

一般地,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是:

①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偶次根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非负的实数。

注意:

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

给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所求得的函数的对应值。

(3)函数的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

(4)由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的图像,一般步骤是:

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三、几种特殊的函数

1、一次函数

直线位置与k,b的关系:

(1)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2)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3)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上方;

(4)b=0直线过原点;

(5)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下方;

2、二次函数

抛物线位置与a,b,c的关系:

(1)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2)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c>0

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c=0

图像过原点;c<0

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a,b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

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b=0,对称轴是y轴;a,b异号。

对称轴在y轴右侧;

3、反比例函数:

4、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对照表:

代数部分

第七章:

统计初步

知识点:

一、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时,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1、平均数

(1)

的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如果n个数据中,

出现

次,

出现

次,……,

出现

次(这里

),则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当一组数据

中各数据的数值较大,并且都与常数a接近时,设

的平均数为

则: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处在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三、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1、方差:

(l)

的方差,

(2)简化计算公式:

为较小的整数时用这个公式要比较方便)

(3)记

的方差为

,设a为常数,

的方差为

,则

=

注:

各数据较大而常数a较接近时,用该法计算方差较简便。

2、标准差:

方差(

)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S)。

注:

通常由方差求标准差。

四、频率分布

1、有关概念

(1)分组:

将一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分成若干组称为分组,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2)频数:

每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

各个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n。

(3)频率:

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各小组频率之和为l。

(4)频率分布表:

将一组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相应的频数、频率所列成的表格叫做频率分布表。

(5)频率分布直方图:

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绘制成的,以数据的各分点为横坐标,以频率除以组距为纵坐标的直方图,叫做频率分布直方图。

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除以组距。

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该组的频率。

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样本的频率分布反映样本中各数据的个数分别占样本容量n的比例的大小,总体分布反映总体中各组数据的个数分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的方法;得到一数据的频率分布和方法,通常是先整理数据,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其步骤是: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领率分布表;(5)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几何部分

第一章:

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

知识点:

一、直线:

直线是几何中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直线的两大特征是“直”和“向两方无限延伸”。

二、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的这条性质是以公理的形式给出的,可简述为: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三、射线:

1、射线的定义:

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

“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四、线段:

1、线段的定义:

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

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五、线段的中点:

1、定义如图1一1中,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点B叫做线段图1-1AC的中点。

2、表示法:

∵AB=BC

∴点B为AC的中点

或∵AB=

MAC

∴点B为AC的中点,或∵AC=2AB,∴点B为AC的中点

反之也成立

∵点B为AC的中点,∴AB=BC

或∵点B为AC的中点,∴AB=

AC

或∵点B为AC的中点,∴AC=2BC

六、角

1、角的两种定义:

一种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弄清定义中的两个重点①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这两条射线必须有一个公共端点。

另一种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可以看出在起始位置的射线与终止位置的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2.角的平分线定义: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表示法有三种:

如图1—2

(1)∠AOC=∠BOC

(2)∠AOB=2∠AOC=2∠COB

(3)∠AOC=∠COB=

∠AOB

七、角的度量:

度量角的大小,可用“度”作为度量单位。

把一个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一度的角。

1度=60分;1分=60秒。

八、角的分类:

(1)锐角:

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

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3)钝角:

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

(4)平角:

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当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成一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5)周角:

把一条射线,绕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