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3160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最新】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动物运动的意义是()

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

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2.家鸽和蚯蚓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A.奔跑、蠕动B.飞行、攀缘

C.飞行、蠕动D.跳跃、爬行

3.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中,其运动方式属于爬行的是(  )

A.

B.

C.

D.

4..小明常背单肩书包造成双肩发育不平衡,这是因为小明此时骨的特点是(  )

A.有机物含量不到1/3B.有机物含量超过1/3

C.有机物和无机物相等D.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质

5.人体完成某一动作,骨骼肌收缩舒张的情况是()

A.只有一块骨骼肌收缩

B.只有一块骨骼肌舒张

C.收缩和舒张的骨骼肌各有一块

D.收缩舒张的骨骼肌均有多块

6.下列图示中,骨与骨之间、骨与肌肉之间的连接都正确的是

A.

B.

C.

D.

7.生物课堂上王老师指着自己受伤的左臂,幽默地说是伤了“支点”。

王老师所说的“支点”是()

A.骨B.骨骼肌C.关节D.神经

8.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从行为理论上分析,是人类以下哪方面行为能力最强所致()

A.取食行为B.防御行为C.社群行为D.学习行为

9.白居易诗: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这首诗描述的是母燕的()

A.社群行为B.繁殖行为

C.攻击行为D.防御行为

10.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

这是下列哪种行为的主要特征(  )

A.繁殖行为B.社群行为C.捕食行为D.先天性行为

11.下列动物行为中,是先天性行为的是()

A.老马识途B.孔雀开屏C.惊弓之鸟D.鹦鹉学舌

12.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是()

A.行为过程是否激烈B.行为结果有无伤亡

C.行为双方是否同种D.行为双方是否主动

13.骨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依靠()

A.关节的变化B.关节的牵拉

C.骨骼肌的牵拉D.躯体位置的变化

14.楚汉相争末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在项王必经之地“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项王因此被攻破心理防线.在这一事件中,汉王的谋士主要利用了蚂蚁的(  )

A.学习行为B.社群行为C.取食行为D.领域行为

15.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

16.植食动物在生物圈中充当什么角色(  )

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自养生物

17.你认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应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B.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果实的种子D.能够净化空气

18.三峡大坝建成并蓄水后,有些生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挽救这些生物最好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易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D.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19.大量细菌可以使食品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够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环境中(  )

A.没有细菌B.细菌很少C.细菌繁殖较慢D.细菌都冻死了

20.下图是发霉馒头上长出的曲霉结构示意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是其繁殖器官

B.②细胞内有叶绿体

C.③能吸收馒头中的有机物

D.①②③细胞内都没有细胞核

二、综合题

21.如图是动物运动的几种方式,请填写对应图片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1)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

22.图为某草原区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有________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图中的所有动物可统称为____________者

(3)我们多数人都讨厌蛇,在这个食物网中,长期没有蛇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

23.图是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6)是______________图中

(1)是_____________,对细菌有_______________作用。

(2)细菌没有成型的_____________,遗传物质贮存在图中的(___)内。

(3)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生殖。

24.下图是杠杆和人体上肢肌肉工作原理比较示意图,甲、乙图中A和B为肌肉,C为关节,D为骨。

请对比三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肘状态。

(2)甲、乙图中的A是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的A处于_____________状态,B处于_____________状态。

(4)与左侧杠杆工作原理示意图相比,相当于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相当于支点的是_____________

(5)可见,运动是以_____________为杠杆,以_____________为支点,以_____________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此过程要受到_____________的协调和控制。

三、实验探究题

25.随着气温的升高,买回来的猪肉容易变质,老师建议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让猪肉保鲜时间较长,多数同学提出将鲜肉放在冰箱就能延长保存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方法,其中一个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试验编号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保存时间

现象

鲜猪肉100g

5℃

一天

鲜猪肉不变质

鲜猪肉100g

28℃

一天

鲜猪肉变质

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它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实验中所涉及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组鲜猪肉都采用100g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实验_____________的唯一性。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资料分析题

26.请仔细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蜜蜂指蜜蜂科所有会飞行的群居昆虫,采食花粉和花蜜并酿造蜂蜜。

其细胞沉积现象,也是唯一在细胞中有铁矿物沉积现象的真核生物。

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的蜜蜂,群体生活。

“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

(1)蜜蜂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

(2)蜜蜂的有组织群体生活行为。

从动物行为主要类型方面来判断应属于_____________

(3)蜜蜂“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

蜜蜂用“舞蹈”传递“语言”信息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

(A先天性行为:

B后天学习行为)

参考答案

1.D

【分析】

绝大多数的动物都能够依靠运动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并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据此答题。

【详解】

动物通过运动,比较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D符合题意

【点睛】

动物的运动的意义:

有利于个体生存、繁衍后代。

2.C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飞行、游泳、爬行、奔跑等

【详解】

家鸽属于鸟类,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运动方式是飞行;蚯蚓是环节动物,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运动方式是蠕动。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理解掌握各种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C

【解析】

鸵鸟的运动方式行走或奔跑,A错误;袋鼠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B错误;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运动方式是爬行,C正确;老虎的四肢发达,运动方式是奔跑或行走,D错误。

4.B

【分析】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

【详解】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在儿童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容易变形,所以小明常背单肩书包造成双肩发育不平衡。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少年的骨中有机物越多,柔韧性较强,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

5.D

【分析】

此题考查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详解】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故选D。

【点睛】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6.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的骨都是关节头,A错误;

两块肌肉没有跨越关节,B错误.

肌肉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C正确.

由一块骨骼肌附着在相邻的骨上,另一块骨骼肌附着在同一快骨上,D错误。

考点: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7.C

【分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因此,由骨、骨连接(如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点睛】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肌肉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动作。

8.D

【分析】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

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

【详解】

A.动物获得营养的诸多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贮藏食物等过程。

动物主要靠取食获得活动能量和合成自身组织的物质,所以取食行为可以视为是其他行为的基础,A不符合题意。

B.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它动物伤害的行为,B不符合题意。

C.社群行为是指同种动物间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

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动物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如阶级和优势序位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学习行为是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行为。

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因此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从行为理论上分析,是人类学习行为能力最强所致,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9.B

【分析】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详解】

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与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包括占领繁殖的区域、雌雄两性的识别、求偶、交配、繁殖后代或产卵、对后代的哺育、以及鸟类的孵卵、筑巢等一系列行为。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体现了鸟类的育雏行为,属于繁殖行为,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

10.B

【分析】

社会行为的特征:

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详解】

A、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不符合题意。

B、社会行为:

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这主要是社会行为的特征,符合题意。

C、捕食行为:

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不符合题意。

D、先天性行为:

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各种行为。

11.B

【解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如孔雀开屏等。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老马识途、惊弓之鸟、鹦鹉学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B。

12.C

【分析】

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防御行为:

为了保护自己,防御其它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

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详解】

由分析可知,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是行为的双方是否同种。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考点:

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

14.C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行为的分类。

解答时可以从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方面来切入。

【详解】

A、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不符合题意;

B、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不符合题意;

C、取食行为:

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是利用蚂蚁喜欢取食甜食的特性,先用甜食如蜂蜜,写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蚂蚁嗅到气味,聚集于此。

从而使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

因此是利用了蚂蚁的取食行为,符合题意。

D、动物占有繁殖或获取食物领域的行为和现象,叫领域行为,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15.D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箭头反了,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消费者,A错误。

B.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

C.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C错误。

D.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食草昆虫、青蛙的关系,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16.C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故C符合题意。

【点睛】

关键点: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等是分解者。

17.D

【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

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不符合题意。

C、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

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动物不能够净化空气,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8.A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等。

【详解】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是指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它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三峡大坝修建后,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不存在了,已经不再适合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了,这时迁地保护,即易地保护是最好的补充办法。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9.C

【分析】

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酸、臭的味道,所以食品腐败变质。

【详解】

由分析可知,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

故选C。

【点睛】

掌握食品防腐的原理,了解冰箱中保存食品的原理是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0.C

【分析】

观图可知:

①是孢子,②是直立菌丝,③是营养菌丝。

【详解】

A.图示中①是孢子,属于生殖细胞,不是繁殖器官,故A错误。

B.②是直立菌丝,直立菌丝细胞不含有叶绿体,故B错误。

C.③营养菌丝生长在馒头的内部,能从吸收馒头中的有机物,故C正确。

D.①②③均属于真菌的细胞,每个细胞结构为:

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体内不含叶绿体,故D错误。

故选:

C。

21.行走跳跃爬行飞行

【分析】

动物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游泳、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等方式。

【详解】

(1)动物将四肢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行走,所以大象的运动方式是行走。

(3)动物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跳跃,因此,袋鼠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4)动物依靠肌肉收缩或附肢的运动把贴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这种运动方式叫爬行。

因此,蜈蚣的运动方式是爬行。

(5)飞行是鸟类的运动方式,老鹰属于鸟类,其运动方式是飞行,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物运动的方式。

22.3草→鼠→蛇草消费者不可以

【分析】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其写法是:

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是由食物链相互交错而形成的。

(3)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

【详解】

(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

①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②草→食草昆虫→青蛙→蛇;③草→鼠→蛇;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草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

(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生态系统就达到了生态平衡。

如果长期没有蛇,会造成鼠兔的天敌减少,食物充足就会使他们大量繁殖,把绿色植物吃光,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在这个食物网中,长期没有蛇不可以。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链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23.鞭毛荚膜保护细胞核3分裂

【分析】

图中1是荚膜,2是细胞壁,3是遗传物质,4是细胞质,5是细胞膜,6是鞭毛。

【详解】

(1)图中的6是鞭毛,可以摆动,有鞭毛的细菌可以运动,图中1是荚膜,较厚,对细菌有保护作用。

(2)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在细胞质内的特定区域。

因此,细菌没有成型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贮存在图中的5内细胞质。

(3)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24.伸肱二头肌收缩舒张D或骨C或关节骨关节骨骼肌神经系统

【分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由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图中:

甲是伸肘动作,乙是屈肘动作,A表示肱二头肌,B表示肱三头肌,C为关节,D为骨。

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

【详解】

(1)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如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分析可知,甲图是伸肘动作,乙图是屈肘动作。

(2)甲、乙图中的A是肱二头肌,B表示肱三头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