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388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第二章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1、生平与思想发展:

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

2、创作概况:

小说、散文、杂文

第二节小说创作

一、《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

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Q正传》为例。

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风波》、《故乡》为例。

《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为例。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节《阿Q正传》

1、创作概况。

2、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

3、阿Q的精神胜利法。

4、艺术上的成就。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

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

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

第三章文学研究会及其创作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及其散文创作

1、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概况

2、散文创作:

朱自清、冰心、许地山;

语丝体散文及周作人。

第二节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关于“问题小说”;

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3、关于“乡土小说”;

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

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蹇先艾等。

第三节叶绍钧的创作

1、概况;

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

第四章初期白话诗和新诗奠基者郭沫若

第一节初期白话诗

1、概况

2、胡适的《尝试集》

3、其他白话诗人:

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

第二节郭沫若及与《女神》

1、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

3、其它诗集:

《星空》《前矛》《瓶》《恢复》。

第三节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

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

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

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节郁达夫及其小说

1、生平和创作

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

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第六章20年代诗歌发展与象征诗派

第一节小诗运动

1、小诗的发生;

来源与特色;

2、冰心的《繁星》《春水》

3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二节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1、概况及艺术特色;

2、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等。

第三节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

2、李金发及其《微雨》《食客与凶年》。

第七章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第一节新月诗派

1、发展概况

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第二节闻一多

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2、《红烛》:

浓烈的爱国情思;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3、《死水》:

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

新格律特征;

客观抒情。

第三节徐志摩

1、生平与创作: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

3、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八章初期话剧创作

第一节发展概况

第二节田汉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第三节“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第九章左翼文学运动及文艺思想论争

第一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第二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第三节与“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战

第十章茅盾

第一节生平、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

1、生平及文艺思想

2、创作道路概述

第二节《子夜》

1、题材与主题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

2人物形象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

赵伯韬是金融买办资本家的典型。

阴险、狡诈、腐朽。

冯云卿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

工头屠维岳是是吴荪甫形象的补充。

3、艺术成就

(一)结构宏大而缜密。

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二)心理分析为主的人物描写。

(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

第三节短篇代表作

1、《林家铺子》的主题是《子夜》的补充与延展。

2、《春蚕》和“农村三部曲”:

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

3、艺术成就:

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

第十一章左翼小说与戏剧

第一节“革命的浪漫蒂克”

1、蒋光慈和他的《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华汉和他的《地泉》三部曲、洪灵菲的《流亡》等。

2、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

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

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

第二节丁玲、柔石和胡也频的创小说

1、丁玲早期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

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

中期左翼小说:

《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的浪漫谛克倾向;

《水》、《田家冲》、《母亲》的转向现实主义。

2、柔石的小说创作概述;

《二月》评析:

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

抒情的技巧;

《为奴隶的母亲》评析:

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

3、叶紫的小说《丰收》,表现丰收成灾的主题,显示了强烈的阶级意识,突出了性格的单面性,减少了叙事语言的暗示性

4、张天翼的小说多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及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如《砥柱》、《清明时节》。

特点是讽刺的风格,漫画、速写式的笔法。

5、沙汀的代表作有长篇《淘金记》和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主要是一些反面的土著形象,包括豪绅地主、地方官吏、袍哥大爷。

擅长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小环境中表现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个性。

6、艾芜有《南行记》,代表作《山峡中》描写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表现锈蚀的灵魂中闪现的人性美。

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范例。

7、、吴组缃的早期小说偏于心理分析,多写青春爱情、家庭等内容。

其中《录竹山房》是最有诗意之作。

《黄昏》《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从一种牵拉、连带关系中对全幅乡村破产图作一种总体的形象呈示。

第三节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1、东北作家群概述;

2、萧军作品简介:

概况和《八月的乡村》;

3、萧红生平及创作简况及代表作:

《生死场》写东北农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日寇侵入后的苦难与反抗。

《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不幸愚昧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小城三月》评析:

美丽而忧郁的“抒情诗”。

4、散文化小说特点:

感伤的抒情格调;

重文化风俗、自然景物描写,不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散文化结构。

第四节左翼戏剧与夏衍

2、夏衍与《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

第十二章殷夫、臧克家和中国诗歌会

第一节殷夫与“红色鼓动之诗”

1、早期诗作《孩儿塔》:

多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

诗风忧郁感伤。

2、后期诗作:

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血字》;

歌唱自我同旧阶级的决裂,如《别了,哥哥》。

诗风激昂刚捷,明快有力,节奏铿锵,被称为“红色鼓动诗”。

第二节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1、特点与贡献:

坚持诗歌反映现实,推动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

2、缺点:

对诗歌艺术规律重视不够,一些作品显得粗糙,诗性不足。

第三节臧克家的诗作

1、生平与创作概述

2、前期代表作《老马》、《难民》、《罪恶的黑手》,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重视字句的锤炼,意象丰富、含蓄。

被称为“苦吟诗人”。

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讽刺诗《宝贝儿》。

第十三章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

第一节京派小说

1、生命世界的守望者:

代表作家及创作概况简述;

京派小说艺术特色概论;

2、“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和审美眼光:

a.京派的“乡下人”身份的文化内涵:

京派的“乡下人”身份是当他们面临都市经验和乡村情感冲突时,做出的文化选择。

与之相对的是整个都市文明的理性规范;

b.城乡叙述对照的形成:

城乡叙述对照体由此形成,和谐自然的是乡土,冲突矛盾的是都市。

正是出于对都市客观非自然、反生命本质的警醒,出于对都市现实的深刻怀疑,京派叙事表达出乡土生命的真实性。

3、田园牧歌化的抒情小说,其诗性表现:

a.人物性格及其生命体验消除内部对立。

不写对立冲突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所有人际之间,人物内部都是一个透明纯净的统一整体,但人物形象又并不显示出单一,而是“丰富的单纯”。

b.充分把握“心灵的悲剧”。

日常凡俗人生、平凡故事,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生活化,回避现实世界尖锐的利益、情感和命运冲突。

c.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节海派小说

1、流派的现代主义特征及其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

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生平与创作简介;

2、“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

“感觉”是相对任何既有概念、思想这些经验化的方式而言,强调瞬时性,当下性地在心灵中投射出的外部世界。

新感觉派用“感觉”特殊性质,使人们从另一种视角重新来审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外部环境。

3、“感觉”叙述的文学意义

新感觉派反对的现代生存的绝对理性化、概念化方式,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获得感性自由、解放的方式来使人们获得解放,这是它们以“感觉”这种叙述方式来表现现实的内在原因。

4、颓废观与文学形象:

a、颓废的故事形态。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两情相悦、含蓄、矜持的爱情表达方式,而将爱情表现为情场游戏,狩猎式的追捕过程。

B、颓废的文学形象展现。

如男性多表现为酗酒,沉醉于舞厅,以搜猎美色为乐,追逐危险刺激;

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的纯洁温柔的理想女性形象,而表现为放荡不羁、富于诱惑、玩弄男性感情的摩登女郎。

5、心理剖析的现代诠释。

以施蛰存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为例:

a、《梅雨之夕》:

现代都市人的多重心理与潜意识剖示

b、《将军的头》:

以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

第十四章30年代现代派诗歌

第一节概叙:

形成于三十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

艺术表现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

重要的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废名等。

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

第二节戴望舒的创作

2、《雨巷》:

“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纪元”。

3、《我用残损的手掌》: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民族苦难中抒写个人的不幸,诗风豪迈。

写实与象征结合,形式是半格律的自由体。

第三节卞之琳、何其芳、废名等的诗歌

1、卞之琳的诗,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探索人生哲理,表现爱情。

技巧与形式上,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场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

重格律探索,如《酸梅汤》、《断章》。

2、何其芳的诗:

前期是对忧郁缠绵的爱情、梦、美的追求。

用象征手法,文字华丽。

如《预言》、《爱情》。

抗战时期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

热情明朗,乐观向上,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宽广》。

3、废名的诗:

抒写了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了质疑,渴望超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

朱光潜曾指出:

“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如《街头》《灯》《掐花》《镜》等。

第十五章老舍

第一节老北京文化与贫民经验

一、简介老舍生平及其创作总体风貌

二、梳理创作基本轨迹与线索

1、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2、《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3、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黑白李》、《老字号》《断魂枪》

4、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经典:

《骆驼祥子》

5、民族史诗巨篇:

《四世同堂》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史提供了最为丰富生动的市民形象及其社会,既有带着浓厚宗法封建性、固守传统规矩的旧派市民系列,又有追逐洋化、人格堕落的新派市民形象,以及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群体。

他创造出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市民社会,且极富中国文化地域性。

一、守旧落后的老派市民:

以《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为代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熟与因袭守旧的国民性的深刻联系;

以《老字号》与《断魂枪》为例,现代社会中不可逆转的人事变迁与价值转向提出深刻质疑。

二、漫画化的新派市民:

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和马克同,《四世同堂》中的老二祁瑞丰等;

以《黑白李》为代表,表现新旧对比。

三、城市贫民群体,以《月牙儿》、《骆驼祥子》为例

第三节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的经典:

一、情节结构:

这部小说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贫民的苦难生活,一个破产农民来到城市谋生,他如何被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以及在这一人生历程中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故事始终围绕“买车”展开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

二、城市贫民典型性的深刻发掘

1、市民性格的多重性发掘。

从贫困中发掘的城市贫民的生存意志;

小生产者的保守和个人主义

2、精神毁灭的悲剧命运

三、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

伦理——文化的批判视角,是老舍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立足点,不同于其他现代写作的独特性也在于此。

他表现的是老北京城市文化制约下的人伦关系和世态人情,关注特定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复杂矛盾和人性冲突。

1、与精神启蒙立场的差异

2、与阶级分析的距离

3、文化决定论的局限

第四节老舍的幽默

第十六章 巴金

第一节 巴金的生平与思想

1、文学活动概述:

巴金在共和国成立前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即从20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到抗日战争爆发是前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共和国成立是后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写了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文革”后,巴金写有随笔集《随想录》。

2、无政府主义思想。

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五四”时期。

其二,20年代中后期。

其三,40年代及其以后。

第二节 《家》及其文学成就

1、《家》的写作动因。

《家》的写作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心灵伤痛的治疗。

其二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2、《家》的内容及人物。

《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典型形态。

高老太爷是高公馆里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

高觉新高老太爷的长孙,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鸣凤出身穷苦人家,她幼年丧母,被父亲卖到了高家,最后不惜以死抗争,投井而死。

3、《家》的文学成就。

《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它描写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

《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专制制度的否定。

《家》表现出一种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

第三节 《憩园》和《寒夜》

1、《憩园》描述的是一个旧公馆“憩园”的前后两代主人的故事。

《憩园》的主题。

《憩园》中的杨梦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2、《寒夜》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他的悲惨命运以及其懦弱。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极高的境界。

第十七章曹禺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概况;

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

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说不尽的《雷雨》

《雷雨》四幕剧,表现两个家庭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由八个人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

(亲子、血缘、性爱、阶级)构成的网。

三条主要情节线索;

周朴园与鲁侍萍、四凤;

周朴园与蘩漪;

蘩漪与周萍。

(附线:

周萍与四凤;

周萍与鲁大海、周冲与四凤)。

戏剧通过特定的家庭关系、人物的社会因素,由暴露大家庭罪恶转向社会罪恶,更重要的是展示家庭悲剧、社会悲剧的同时,写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和精神悲剧;

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可主宰这种悖论式的生存困境。

一、中国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

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鲁家)集中展开两个家庭的复杂的历史现实矛盾和纠葛。

用其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与现在情节交织,把“过去的悲剧”由“现在的悲剧”的发展而逐步引出。

二、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1、人物形象的浓烈情感性:

如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2、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日出》及《原野》

一、《日出》:

“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戏剧通过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表达对“损不足已奉有余”的社会的抗争。

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自由的女性最终沦落风尘,最终清醒的选择自杀,把自己的不幸和无力抗争的悲哀连同社会黑暗一起沉入另一世界,解脱了自己的痛苦,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锋芒。

二、《原野》:

人存在的本源性困境探求

讲述的是主人公仇虎的复仇历程及最终走向精神毁灭的悲剧。

仇虎和金子形象的意义。

第四节《北京人》和《家》

一、《北京人》:

封建家族与士大夫文化的挽歌

《北京人》以抗战后没落的封建门第中的命运纠葛为题材,描写曾家三代人各自的人生命运。

特别是对一种想象的遗留原始蛮性、生命力的“北京人”形象的虚幻创造,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象征,代表着剧作者对人类健康发展指向的理想性创造。

愫方的形象意义;

契诃夫戏剧的影响。

二、《家》:

不同于巴金小说的戏剧再创造

剧本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着重写旧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摧残。

剧本具有浓郁的诗情戏剧。

第十八章沈从文

第一节边城湘西的歌者

1、生平及创作概况

2、总体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第二节田园牧歌的诗美之境

1、创作中的核心概念:

生命与自然

2、《边城》:

以二十年代湘川边境上的小山城茶峒及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和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曲折忧伤的爱情故事。

3、《长河》:

反映的政治历史背景是20世纪初叶到抗战爆发前夕之间30余年的湘西社会急剧历史演变。

动荡时代与人生变迁中,老水手、夭夭、三黑子等人物依然保留了人性善良纯朴的闪光之处。

第三节“乡下人”眼中的都市

沈从文的小说整体用生存与生命的对立、历史与想像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重构了它眼中的乡村和都市,构成其城乡叙述对照。

1、以《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为例,表现对都市人虚伪的尖锐讥讽和调侃。

2、以《虎雏》、《都市一妇人》、《如蕤》等为例,讲述主人公逃离都市的故事,同时开始转向探寻都市生命重造的可能性。

第四节以文学构筑的生命乌托邦

1、“生存”与“生命”的对立

沈从文将人的存在状态分为“生存”和“生命”两种形态、两个层次。

“生存”与“生命”的对立,构成其城乡对照叙述两极的内在本质。

2、乡土生命的自然形态

3、都市生存的物化形态

京派的生命理想从乡村中国产生,强调生命的本真存在,这成为是“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化理想的必由之路。

第十九章“抗战”和40年代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第一节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抗战文学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

1、阶段性:

a、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文学在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战斗精神和普遍高昂的爱国热情,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盛极一时。

b、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以武汉失守,国内政治形势逆转,社会心理和时代情绪为之一变。

文学在表达坚持抗敌、反对分裂的呼声之外,增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使这时的文学表现出凝重,深沉的格调。

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既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个性化风格和多样化发展,也使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得以恢复和强化。

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盛行。

敌后根据地则是“工农兵文学”。

c、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国民政府腐败,民主运动高潮。

杂文、讽刺诗、讽刺喜剧盛行。

解放区工农兵文学及土改文学方兴未艾。

2、区域性:

a、“孤岛”文学的概况

b、沦陷区文学的概况

c、大后方文学的概况

第二节《讲话》与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1、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背景及《讲话》的内容、意义和缺失;

2、解放区文艺运动概况和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