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09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大纲

(供本科各专业使用)

Ⅰ前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这段历史。

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急救医学、五官医学、法医学、麻醉医学、医学美容、妇产科学、口腔医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社会体育、药物制剂、药物检验、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英语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

四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科司,1版,2007年。

II正文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教学目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风云变化的八十年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的历史时期。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深化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新趋向。

(二)熟悉:

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三)了解:

中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近代的及中国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教学目的

 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全面掌握资本—帝国主义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

面临外国的侵略,中国先进人士开始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资本—帝国主义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

(二)熟悉:

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抗斗争是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不亡的决定性因素。

(三)了解:

清朝社会制度的腐败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内容

(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奴役

5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思考

(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三)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2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二)熟悉: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教学内容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洋务事业的兴办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1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2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3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帝制颠覆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辛亥革命的意义及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二)熟悉: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过程。

(三)了解:

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三教学内容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封建帝制的覆灭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1919年到1949年三十年历史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掌握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以及成立新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两个中国的命运的历史。

(二)熟悉: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三)了解: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把握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外国在华资本的垄断地位

4官僚资本的膨胀与民族资本的困境

5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等史实的学习,掌握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所呈现的新面貌。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二) 熟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三) 了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3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

(三)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1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2工农运动的发动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2)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革命新的历史背景的考察,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开辟。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了解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程,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

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

(二) 熟悉: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以及党是如何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的。

(三)了解: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明确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明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 熟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意义;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了解:

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三教学内容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2残暴的殖民统治

3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3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4国共合作,共赴困难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2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

2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成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考察,明确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

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熟悉: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及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三) 了解:

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所进行的斗争及内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2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3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4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主张

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3第三条路线和第三大党运动的失败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四)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3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的考察,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意义。

(二) 熟悉:

新中国的成立所开创的新纪元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三) 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三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学习,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了解经过三大改造之后,在中国全面地确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 熟悉:

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三) 了解:

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的措施。

三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和经验。

(二) 熟悉: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及如何看待失误,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三) 了解: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一)良好的开局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二)严重的曲折

1“大跃进”及其纠正

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3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2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

3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4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原则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建设的历史考察,了解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 熟悉:

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三) 了解: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来的简要历史过程。

三教学内容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改革开放的起步

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3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

由社科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

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教学,同时对适合的内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考核办法:

采用闭卷笔试和开卷撰写小论文,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制度,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测量:

理论考试占50%,小论文占30%,平时成绩占2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课内学时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讲授、讨论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讲授(多媒体)

4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讲授(多媒体)

3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讲授(多媒体)

3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本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讲授(多媒体)

1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讲授(多媒体)

4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讲授(多媒体)

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讲授(多媒体)

4

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授、讨论

4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本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讲授(多媒体)

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授(多媒体)

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讲授(多媒体)

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讲授(多媒体)

4

总计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