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4511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0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3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和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3.掌握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

4.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1.以地质剖面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以河床剖面图、河流地貌景观图或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2017全国卷ⅡT9~11等。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学生用书P84]

1.褶皱和断层

(1)褶皱: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侵蚀后地貌 

2.火山

(1)成因: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2)形成的地形

(3)火山的组成:

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自我检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三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并说明理由。

A,判断理由:

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两翼岩层。

B,判断理由:

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两翼岩层。

C,判断理由:

岩层不连续并有明显。

(2)图中岩层1~6按由老到新的排序为。

(3)A的地貌类型是,其形成原因是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类型是,其形成原因是受挤压力,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形成。

(4)良好的储水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是;有泉水出露的是;适合开挖隧道的是。

(填字母)

答案:

(1)背斜 老 新 向斜 新 老 断层 位移

(2)1、2、3、4、5、6

(3)背斜谷 背斜顶部 外力侵蚀 向斜山 向斜槽部 山岭

(4)B A C A

考向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2018·兰州模拟)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  )

A.以西北风为主

B.曾经是浩瀚的海洋

C.以外力沉积作用为主

D.地壳发生过垂直运动

2.M地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外力沉积—断裂作用—外力侵蚀

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外力沉积

C.地壳运动—外力沉积—外力侵蚀—断裂作用

D.外力沉积—水平挤压—外力沉积—外力侵蚀

解析:

第1题,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该地风向;根据含砾泥岩、泥岩等判断此地以前主要是河流环境,无法判断曾经是海洋;图示地区既有地壳运动又有外力作用,但无法判断以哪种作用为主;岩层发生弯曲且出现断层,可判断地壳曾发生垂直运动。

第2题,由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判断,图中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说明先经过外力沉积作用;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超过了岩石承受能力发生断裂;M地上层的泥岩与含砾泥岩缺失,是外力侵蚀的结果;最后根据第四系堆积判断发生了外力沉积作用。

答案:

1.D 2.B

(2018·玉溪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m),表格数据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

P—Q—S由老到新)。

据此回答3~4题。

测量点

海拔(m)

532

513

564

615

573

出露岩层代号

Q

P

Q

S

Q

3.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5个观测点信息的路线是(  )

A.L1线        B.L2线

C.L3线D.L4线

4.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B.M处断层发育,地质灾害频发

C.N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D.N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解析:

第3题,根据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可知最高观测点处海拔超过了600m,四条路线中只有L2线和L4线部分地段超过了600m,再结合表中海拔数值大致呈“低—高—低”的变化规律可判断该路线是L2线。

第4题,根据题干可知,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并结合P、Q、S的海拔数值判断M所在区域大致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因此地质构造为背斜;据M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判断M处位于山谷中,则M处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N所在区域大致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应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向斜构造利于储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答案:

3.B 4.C

(2018·漳州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层地质界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主要的构造地貌类型和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6.图中四地符合实际的是(  )

A.甲处玄武岩的垂直高差可能是1190m

B.乙处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成为河流

D.丁处为最佳天然大理岩开采点

解析:

第5题,由图例可知,四种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所以图示地区岩石呈中间新、两翼老的关系,可推出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根据等高线数据,可推断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为向斜山地。

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6题,由图可知,甲处玄武岩位于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且等高距为300m,据陡崖垂直高度计算公式(n-1)×d≤ΔH<(n+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计算得出600m≤ΔH<1200m。

答案:

5.D 6.A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学生用书P86]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点

初期(A)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B)

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

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地区

原因

地貌

河流出山口处

地势突然趋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在山麓地带沉积

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地区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的堆积体,随着其面积的不断扩大,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在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的情况下连接在一起

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沉积

三角洲、冲积岛

冲积扇和三角洲可从以下两方面区分:

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自我检测]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的地貌名称为型谷,它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或河流发育的期,其特点是河谷,谷壁。

(2)图C为槽型河谷,它一般位于河流地区,其河谷特点是。

(3)D的地貌名称为,它一般分布于。

(4)E的地貌名称是,它一般分布于河流处。

(5)图F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规律是;图G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主要考虑。

答案:

(1)V 初 深而窄 陡峭

(2)中下游平原 宽而浅

(3)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前

(4)三角洲 入海(湖)口

(5)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地转偏向力

考向一 河流地貌的形成

以景观图和剖面图来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考向二 河流地貌及其流域的地形特征、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

1.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故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8)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流流向

时令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2.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

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

(2017·高考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第2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

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第3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

答案:

1.C 2.B 3.B

(2018·郑州模拟)下图为某河段沉积物研究采样图,甲、乙、丙、丁为采样点。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四处采样点沉积物颗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沉积物颗粒大小较乙处稳定

B.丙处较丁处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强

C.丁处较丙处沉积物颗粒大

D.甲、乙、丙、丁四处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

5.该河段沙洲较多,是因为(  )

①地势平坦,河床比降大

②距海较远,海水顶托作用弱

③河道宽阔,河流沉积作用强

④上游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4题,乙处为河道分汊处,流量和流速都随河流中部沙洲的面积变化而变化,而甲处位于干流处,流量和流速较稳定,所以甲处沉积物颗粒大小较乙处稳定;丁处有芦苇丛,流水到达芦苇丛前缘时,由于芦苇丛的阻挡,流速减缓,水流搬运能力减弱,部分颗粒相对较大的物质在芦苇丛前缘沉积,而芦苇丛核心区流水挟带的是更小颗粒的物质,形成的沉积物会比较细而均匀,所以丁处沉积物颗粒分选性较丙处强;丙、丁之间有引航道分散水流,致使丁处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变小;乙处为分汊河道处,流量小,丙处为分汊河道汇流处,流量大,所以乙处沉积物颗粒可能小于丙处。

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为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段,沙洲较多的原因:

一是长江含沙量较大,这与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有关;二是此处为河流下游,河道宽阔,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慢,导致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三是距海较近,海水顶托作用强,致使河流流速更慢,沉积作用更强。

答案:

4.A 5.C

(2018·柳州模拟)图a为某游客拍摄到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观图;图b为该瀑布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根据测量结果,尼亚加拉瀑布每年都会“迁移”1m左右,它的主要迁移方向是(  )

A.左岸B.右岸

C.上游D.下游

7.有利于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有(  )

①组成河床的岩石上软下硬 ②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 ③位于断层构造带 ④位于向斜构造带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6题,图示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瀑布下的岩层上部是白云岩,下部是页岩、砂岩等,流水不断地侵蚀页岩、砂岩等岩层,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从而使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迁移。

第7题,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下部岩石易被侵蚀,易形成巨大落差,进而形成瀑布,②正确;断层构造带处岩层错位,两侧岩层间形成落差,易形成瀑布,③正确。

答案:

6.C 7.C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学生用书P88]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2.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和农副产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地区

耕地状况

乡村规模

河网密布区

破碎

河网稀疏区

连片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低地区:

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

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自我检测]

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a、b、c三处公路走向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该公路在A处穿过的地形类型是,该公路线路选择理由是。

(3)在图中a、b、c、d四区域聚落中,将来最有可能发育成城市的是,理由是

答案:

(1)a不合理。

理由:

a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为平原,为减少运输时间,缩短距离,公路应走直线。

b合理。

理由:

b地区为山区陡坡,坡度较大,为降低坡度对公路的影响,公路要呈“之”字形弯曲。

c合理。

理由:

c地区弯曲是为了加强区域联系,方便人们出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2)鞍部 鞍部相对两侧地势较低,从该处经过可降低坡度,难度小,投资小

(3)c 四区域的聚落虽然都位于平原上,但是c地交通更便捷,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考向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交通运输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⑤少占耕地

①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施工难度;③保障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⑤减少桥梁或隧道工程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多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疏散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延伸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地势高、气候寒冷

较好

河流地貌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聚落分布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

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000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

第2题,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

第3题,兰新铁路并没有吸引城镇沿铁路线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而绿洲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城镇分布最理想的地区。

答案:

1.D 2.B 3.B

(2018·银川重点中学联考)下面图甲为某区域地形图,图乙为该区域宅基地轮廓图。

读图完成4~6题。

4.对图示区域影响不大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B.台风

C.地震D.海啸

5.在R地选址建城的可能原因不包括(  )

A.地势平坦B.有河流经过

C.没有霜冻D.土层深厚

6.图乙中宅基地轮廓呈舟状的作用及图乙中箭头的指向分别可能为(  )

①抵御大风 ②抵御洪水 ③西北 ④东南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日本,位于地震带上,且会受到台风、海啸的影响,而沙尘暴对该区域影响不大。

第5题,地形、河流、气候是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R地地形平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暖湿润,不会出现霜冻;由等高线分布可知R地可能有河流经过。

第6题,该区域降水多且集中,易发洪水,再结合轮廓的形状可判断,宅基地轮廓呈舟状的作用应该是防洪。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R地西北部可能分布有河流,推测洪水可能来自西北方向,故箭头可能指向东南。

答案:

4.A 5.D 6.C

(2018·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降水D.地形

8.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故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8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

7.D 8.B

 主要地质灾害[学生用书P90]

1.地震

(1)成因

①地震发生的原因:

多为构造地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②影响烈度(地震破坏程度)的因子:

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2)危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害最大;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防御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崩塌、滑坡、泥石流

(1)成因

①崩塌、滑坡:

地表破碎;地形坡度大;外力作用,如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②泥石流:

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源。

(2)危害:

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修建护坡工程,锚固山体;植树种草;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加强对山体的观察;对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

[自我检测]

简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答案:

自然原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地形崎岖,坡度陡峻;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开矿、修路等。

危害: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威胁村镇、交通线等;破坏生态环境。

考向 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与防御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措施的答题方向

(1)自然灾害分布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壳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