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302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6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2讲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第四章2讲第12讲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切脉高考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1.内力作用和地质构造,如2012年江苏卷第9~10题,2011年广东卷第1题,2010年天津卷第3题等。

2.河流地貌的形成,如2013年浙江卷第5题,2013年江苏卷第7~8题,2013年山东卷第26

(1)题,2012年北京卷第10题,福建卷第37(3)(4)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结合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类型及地壳运动的过程。

2.结合区域图考查河流地貌类型的判断及形成过程的分析。

3.结合河流曲线图考查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交通线的选址及资源的开发。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概念: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背斜和向斜及判断

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斜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点睛]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断块山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山岭或高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谷地或低地

[点睛]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回答地形类型(或构造地貌)时,只要根据地表的高低状况回答是山地、谷地等即可;而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状况无关,要注意地下的岩层弯曲状况以及岩层是否连续。

3.火山

(1)成因: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2)形成的地形

(3)火山的组成:

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谷

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拓宽,呈“U”型

山前

泥沙堆积

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三角洲

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地区

耕地状况

乡村规模

河网密布区

破碎

河网稀疏区

连片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区:

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

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高频点)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提示: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2年安徽卷第35

(1)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2.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

1.褶皱的形成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2014·无锡质量检测)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

(1)~

(2)题。

(1)该地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D.山岭

C.背斜D.向斜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解析:

(1)图示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

(2)岩层的分布说明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而形成;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判断该地区受挤压力作用;但背斜顶部缺失,反映受外力侵蚀,而受外力侵蚀的地方地势较高,说明中间经历了地壳上升,后被外力侵蚀。

故选D项。

答案:

(1)C 

(2)D

2.断层和火山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读下列两幅景观图,回答

(1)~

(2)题。

(1)甲图的景观是由(  )

A.地壳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B.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C.剧烈的火山活动形成的

D.强烈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2)下列与乙图所示景观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天山山系B.华北平原

C.大洋中脊D.东非大裂谷

解析:

(1)甲图所示景观是日本的富士山,该景观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2)乙图所示景观是我国华山,该景观是因褶皱断层后,岩层相对上升形成的,天山也属于褶皱断层山。

答案:

(1)C 

(2)A

 河流地貌及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地貌的分布示意图

2.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3.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较小

成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如何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提示: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

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2.如何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提示:

(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

3.怎样分析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

提示:

(1)若河道平直时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若河道弯曲时,此时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温馨提示:

若有时间请以2013年浙江卷第5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4.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分析?

提示:

上游由于土地、植被、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小;入海口的地形、流速;海水顶托作用等。

[温馨提示:

如有时间请以2012年福建卷37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5.平原按成因分类一般有哪几种?

提示:

以河流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洪积作用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断裂陷落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如渭河平原;冰川堆积形成的平原等。

[温馨提示:

如有时间请以2012年安徽卷35题、2013年山东卷第26

(1)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3.河流侵蚀地貌

(2014·唐山第一学期联考)在河流发育过程中,相邻两条河流因受侵蚀力的影响,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侵蚀力强的河流,成为此河的支流,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

下图示意河川袭夺的过程。

据此完成

(1)~

(2)题。

(1)图示河川袭夺所示意的是(  )

A.大河袭夺小河B.明河袭夺暗河

C.直河袭夺弯河D.低位河袭夺高位河

(2)左图中发生乙河“抢水”现象,其最主要作用力为(  )

A.向下侵蚀B.侧蚀

C.向源(溯源)侵蚀D.溶蚀

解析:

(1)由图中甲、丙两河水位可以看出,丙河水位低于甲河水位,同时丙河支流乙河因侵蚀作用最终使甲、丙两河相通,并使甲河成为丙河的一条支流,可判定是丙河袭夺甲河,故D项正确。

(2)图中甲河最终被丙河袭夺,原因是丙河的一条支流乙河的向源侵蚀作用,即河岸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又称为溯源侵蚀。

最终导致甲、丙两河相通。

答案:

(1)D 

(2)C

4.河流堆积地貌

(2014·惠州一模)读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由图可知(  )

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

解析:

(1)结合绿洲、各种沉积物的分布,应是流水沉积而成,风力沉积一般不会携带较重的砾石,且风力沉积作用中沉积物分布多呈水平层状分布,据此排除A项;仔细阅读图例,自上而下沉积物是砾石、细沙、沙土、黏土;其颗粒逐渐变小,排除选项B;扇形的中下部为沙土和黏土,相对上部较肥沃,相对扇缘排水又好,适于农耕,故C项正确;扇缘地带根据地下水位线显示,地下水接近出露,埋藏较浅,故D项错误。

(2)结合图示及上题分析,此地貌应是流水沉积形成,且图示扇形上部与扇形扇缘地带高差较大,为较陡的山坡,故可排除平坦的A、C两项;盆地中心的地貌,一般也较平坦(盆地边缘高差较大)也可排除,故此地貌应是山前冲积形成的洪积扇,选项B正确,可推定此地貌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山前洪积扇地貌。

答案:

(1)C 

(2)B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1

图2

图3

图4

[信息获取]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如图4中d→a。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地质构造判断

(1)判定褶皱:

图4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或看岩层的新老关系,图中②处两翼新为背斜,①处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2)判定断层:

③处中心岩体上升形成地垒,④处中心岩体下降形成地堑。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图4中②处上覆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②处缺失c、b、a层,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发生沉积作用,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判读方法►————————————————————

 

地质构造图可以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是哪种类型,判读地质构造图方法通常如下:

1.三方面了解图中信息

(1)看图名:

图名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

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

(2)看图例: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

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3)看比例尺:

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

2.四角度分析应用

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四个角度分析图内一般地质情况:

(1)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分析地层有无缺失。

(2)分析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化石说明为沉积岩,再看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3)分析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4)分析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3.五步骤探究岩层的形成

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探究: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形成的;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所致。

(5)若地形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石形成的年代。

典题例证►————————————————————

 

 (2012·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获取解读信息]

1.从题干中获取信息

抓住题干中“甲地层褶皱后”“先后发生”等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D

   (2014·合肥市第一次质检)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完成1~2题。

1.Ⅳ单元地貌是(  )

A.背斜山     D.向斜山

C.断块山D.死火山

2.Ⅱ单元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

解析:

第1题,Ⅳ单元地貌是断块上升形成的。

第2题,Ⅱ单元岩层背斜构造顶部出现侵蚀缺失;后由于断裂陷落,地势降低,出现沉积,岩石顶部出现沉积物覆盖层。

答案:

1.C 2.A

   象鼻山位于广西桂林,因酷似一只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读象鼻山景观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象鼻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山上的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象鼻”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C.象鼻山山体的基岩是岩浆岩

D.山体的垂直节理性好

4.关于象鼻山地区地质作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冷却—沉积作用—垂直运动—流水溶蚀

B.沉积作用—岩浆冷却—垂直运动—风力侵蚀

C.岩浆冷却—垂直运动—沉积作用—风力侵蚀

D.沉积作用—岩浆冷却—垂直运动—流水溶蚀

解析:

第3题,象鼻山位于桂林,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天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基岩为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垂直节理性好是黄土的特征。

第4题,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地壳垂直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后经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3.B 4.A

   下图为某国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M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B.地堑

C.背斜D.向斜

6.影响甲地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冰川沉积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海浪沉积作用

解析:

第5题,M处地层下降,在地质构造上为地堑。

第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为内蒙古高原,影响其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风力等外力作用。

答案:

5.B 6.A

7.(2014·青岛考试)图1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2是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

分析回答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1)从岩层的弯曲程度来看,M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2)N处地貌为向斜山,简述其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3)O地岩石为花岗岩,为侵入岩,而图中该岩石遭到风化,所以该岩石首先被抬升到地表,然后遭到外力风化。

答案:

(1)M处是背斜。

 地壳运动使M处岩层向上拱起。

(2)(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褶皱(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地壳运动使岩石圈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其他岩石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辽宁五校协作)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雁荡山,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经过抬升、切割、剥蚀,导致火山根部天然裸露成多方位立体断面模型,回答1~2题。

1.阅读雁荡山峡谷图片(右上图),试分析该景观形成的原因(  )

A.古冰川作用    D.古岩浆活动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2.雁荡山形成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岩浆活动—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化

B.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化—流水侵蚀

C.搬运—流水堆积—变质作用—地壳抬升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流水堆积—地壳抬升

解析:

第1题,从题干材料中可知,雁荡山峡谷是古火山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分析,该景观形成受流水侵蚀作用。

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雁荡山峡谷是古火山经内、外力作用而形成,先是岩浆活动,经地壳抬升,后受风化及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景观。

答案:

1.D 2.B

   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勘探队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

C.地垒D.地堑

4.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

C.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乙处适宜开挖隧道

解析:

第3题,图示三地的表层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属于地质构造中的向斜。

第4题,乙处为向斜的槽部,有利于储存地下水,不宜开挖隧道。

答案:

3.B 4.D

   (2014·莱州一中质检)读下图,回答5~7题。

5.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①③②D.②①③

6.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7.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①④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

第5题,由岩浆的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