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47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docx

《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讲座.docx

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王爱东(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语文修养是在语文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和不断提高的,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增强语言意识。

新的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也做了相应调整。

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

小学阶段儿童要在阅读中学习书面语系统(学习积累字词),从字词、语句到语段、篇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和获得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美国教育部正在推动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中语文K-12标准的“关键设计注意事项”提出了“年级段现实发展”的理念。

美国同行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低年级以上的学生,其读写技能通常呈现出跨年级式发展的特点。

所以,他们对学生读写技能的要求是每年必须达到什么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等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一)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

本学段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

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朗读技能的获得,理解字词句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确定为五项:

1、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培养朗读能力: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落实字词句训练: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4、重视传统经典阅读: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重视优秀诗文诵读: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

本学段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基础。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确定为四项:

1、培养朗读能力: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落实语言训练: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突出段落训练。

(三)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

第三学段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

1、快速默读,学习浏览;

2、词句训练: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学习书面语言表达: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突出篇的训练。

4、初步掌握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学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拓展阅读。

 

二、修订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调整

(一)阅读教学的调整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阅读评价的调整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评价方面,对于精读的评价,由原来笼统的评价细化为更具体明确的分学段评价: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和领悟……”

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同样也细化为分学段评价:

“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景、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课外阅读评价内容: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三、新课标精神下,小学阅读教学具体教学策略

(一)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大语文观要求我们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终生发展结合起来。

何为语文素养呢?

语文修养是指或者说主要是指书面语的语文修养。

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为了学说话,更重要的是为了识字、学文化、掌握好书面语。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书面语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

一个人也只有掌握了书面语,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书面语水平提高了,也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先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都曾这样说过:

你别看胡同里的老太太,农村里的老大爷,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也可能很风趣,很幽默,而且说得可溜着呢,但这只能说他们很会说话,但不能认为他们有语文修养,因为他们都是文盲。

那么具体如何衡量一个人语文修养的高下呢?

首先要有较好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有关汉语字词的知识要掌握的比较好。

这里所说的字词知识,不是指词汇学的知识。

而是——就字而言,是指尽可能掌握每个汉字的形音义;就词语而言,不但知其义,要尽可能知其用法。

知识是语文修养的基础,但是仅仅有知识并不一定就具有深厚的语文修养。

语文修养是在对语文工具的运用和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和不断提高的。

语文修养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纠错能力。

就阅读能力而言,不仅能知道读的文章或书说了些什么,而且能一下子抓住要义,更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课文《匆匆》时,对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的研读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师:

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

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

这是排比句。

师:

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

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

你讲得很好。

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

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

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

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

不可以。

师:

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

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

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

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

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

是啊,他很留恋。

(板书:

留恋)

生:

他很无奈。

师板书:

无奈

师:

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师:

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薛老师的教学举重若轻。

教学中他直奔内容、抓住燕子、杨柳、桃花、日子的回与不回,进行对比,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本句理解的关键,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简洁明快,顺畅自然。

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同时,完成鉴赏名句,品读名句的指导。

(二)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

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完整性、实践性和学段性,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

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谈谈对阅读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一段时间以来,小学阅读课教学的过程设计有两种:

一种是文本解读型,就是以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为主线,在解读过程中插入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的教学;一种是技能掌握型,就是遵照语文知识或者技能学习的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文本解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前者很容易滑到教课文,后者容易变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

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首先带着孩子先去学习作者用他的语言文字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

第二步,再回头看看,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这个内容的。

其中,第一步教学,按年级不同,可以比重不同。

例如,三年级,教一篇精读课文需要两课时,可以用三分之二的课时,带着学生走第一步;四年级可以一半对一半;五年级可以半课时讲内容,一个半课时讲表达。

1、单元求整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以单元为教学板块编写的,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和使用要存在敬畏。

在研读教材时,要把整组教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所有有用的资源,在不同块状教学中,梳理出一个序列来。

⑴明确两条主线。

具体说,就是要通过研读这一单元的课文和相关信息,梳理教学的两条主线。

其中,这一单元贯穿几篇课文的主题作为一条纵线,横线就是本单元语文知识点训练目标。

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教学,要在主题的牵引下盘活,有效地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有四篇课文:

《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里面只有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这个单元的主题线是赞美祖国物产丰富、景色迷人,这是一条主线(纵线);横线是,第一,通过朗读体会“美”是用那些词句写的,无论是古诗、散文,优美词句是这个单元的重点,让学生不但能找出来,而且要体会好在哪里。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美妙的修辞方等,该讲就讲,该读就读,让学生读出为什么这么美?

怎么写的这么美?

哪个词语让我觉得这么美?

第二个训练点是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之处。

《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尾呼应;《富饶的西沙群岛》怎么富饶?

特点:

海水、岛屿、物产、鱼……《香港,璀璨的明珠》大城市的繁华怎样写的?

这一单元学习完后,孩子们学习到:

写景要抓住特点写,可以首尾呼应,写特点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方位顺序写。

《语文园地》介绍一处景物时,学生就不会为难了,顺利的完成了读写结合。

⑵盘点单元教学。

下面,以一组课文为例,说明怎样把一组课文盘点起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勿忘国耻》,这个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略读课文:

《难忘的一刻》、《最后一分钟》。

几篇不同体裁文章,几个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干什么?

不只是爱国主义,这里还应该有正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正视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被欺辱的历史,我们曾经是那么大那么弱的国家,让学生感受到国不强是不行的。

要强国就得每个人都站起来为国出力,要有这样一条线索,怎么做呢?

一个训练点是:

去体会这耻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如何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的?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种悲剧之美,把原来圆明园的美丽写的这么充分,最后毁灭在我们面前,感觉更痛心。

《狼牙山五壮士》悲壮之美。

这两课教完后,后两课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国家不富强,就要受欺辱;另外一个训练点:

为了突出文章中心,材料是如何安排的;第三个训练点是,进行完第一个训练点之后,通过悲剧之美,悲壮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经受的耻辱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学生才有感而发。

2、单课求速

具体来讲,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要区别对待。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承载的是本单元阶段目标的呈现和把握的任务,所以要讲究的是精细、充分、透彻的阅读。

所谓的精细、充分、透彻,绝对不是逐段、逐句的去细致分析,而是在我们整体感知文章之后,快速切入本单元的重点所体现的段落和语句中,到了这里就要给学生充分、单纯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各种读的形式中,通过词句、各种表达方法去感受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主题的表达方法。

新课标主张课堂上教师不要过多的教授,要采用谈话形式,但现在课堂上更多的是问答的形式,这样的方式也不可取。

例如,某位教师教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谈话变成了一问一答,教师说上半句,学生说下半句,简单问题学生回答,难的问题教师阐述,课堂充满了这样的问答,学生没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单元求速”快速切入重点之后,一定要给孩子单纯的、充分的读的时间。

读是各种形式的读,可以是朗读某一段,朗读全篇;也可以是默读、勾画、眉批;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也可以是自由读。

但是,每一种读的练习都要是达到某个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主题的方法。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是本单元训练项目的实践,是精读习得能力的迁移。

现在对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处理有误区,认为略读读读就行,生字词学会了就行。

这样是不对的。

所谓略读课文,略的是除了应该迁移能力之外的全部,生字词可以略掉,但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能力,必须要在略读课文中加以实践,这一点要细细去做,其它跟重点无关的全部可以略掉,不必深究。

3、读与练同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

以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式教学,常常被我们演绎成了光说不练,这是应该规避的一种极端主义。

“练”指的是什么?

不能只认为“写”就是“练”,这是狭义的理解。

所谓的“练”是指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练”的形式可以是写,可以是说,也可以是读,也可以是看,我们说的“练”应该贯穿在每一课的学习,不管是什么形式。

“练”的点在哪?

把握不好的话,就关注课后练习题,有的是学法训练点,有的是基本功训练点,请不要忽略了,它往往比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更细化、更具体。

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

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与练”同行,使“读”有了具体的目标和内容,有了深刻感悟的读,是心灵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没有丰富的想象学生不可能深刻领会所学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语文素养,更无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而优秀的诗文具有想象丰富隽永、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这次课标的修订,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加入了“展开想象”,正是出于对想象力培养的充分重视。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咀嚼“诗眼”,在辨析揣摩中诱发想象;整体把握,在品味意境中引发想象;含蓄“留白”,在余韵补白中挖掘想象;改编续写,在拓展训练中促进想象。

如教《望庐山瀑布》,学生通过理解体会“生”(升腾之意)、“挂”(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了倾泻的瀑布在远看中的状态)、“飞”(给人以瀑布急流飞奔的感觉)、“直下”(突出气势)等词,同时一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诗句,一边联想平时熟悉的“日照、香炉、紫烟、瀑布、银河”等表象,并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改造,就能组合成一幅美丽壮观的庐山瀑布的形象,从中受到美的陶治。

又如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长征》)”,透过“暖”、“寒”重点词的理解,就可想象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悦情形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红军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自然地展现了出来。

(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以往,我们对非连续文本的教学重视不够。

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在包括我国上海在内的6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总体水平处于领先位置。

但是,经过对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上海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

在阅读的自我调控策略方面也低于平均水平。

值得高兴的是:

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什么是非连续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

非连续文本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文本阅读主要要求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

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会经常遇到,使用频率相当高。

试想看不懂地图,想要到达目的地就有困难了;看不懂使用说明书,就会有意外发生(电器烧毁、服药过量等等)……所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很重要。

我们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一个英国伊顿公学研修团来北京游学。

车开到东直门,老师就要求首次来北京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都下车,40分钟内自行赶到天安门,但不许打出租车。

导游担心出问题,老师却觉得多余,因为孩子们“学过使用地图”。

案例二:

一位记者在美国国家科技馆看到,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有仔细阅读说明牌的习惯,静静地看一会,然后试着按步骤依次操作,结果出来后再思索一番,这就达到了参观、参与的目的。

记者联想到在中国的科技馆,这样的小观众不多。

很多初中生成群涌进来,不看说明,不按步骤,上来就用力转手轮,捅按钮,结果当然出不来,于是大家嘟囔着“没意思,没意思”,再涌向下一个项目接着“毁”。

这两个案例放在过去,会用来讨论“孩子的自主性问题”、“孩子的纪律问题”。

我觉得今天用来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问题”非常合适。

在案例一里,老师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并在生活实际中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运用非连续性材料的机会。

学用结合,这个理念非常好,让孩子懂生活,会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阅读教学与生活剥离,学生的能力肯定得不到一丁点提高。

在案例二里,表面上是个纪律问题,往深层里想,是孩子们没有受到相关的教育和训练。

比如观看前改做哪些准备?

……以怎样的顺序观看比较好?

先看说明,再尝试,最后解决心中的疑惑?

这些都是属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范畴。

如果事先有这样的指导,学生一定会在参观中收获到许多的。

这两个案例在提示着我们: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因素,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下面就具体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1、在教学、作业中积极补充非连续阅读文本,增加学生这方面的阅读活动与能力训练。

除了数据、表格等材料外,可以引进包含图示、地图、表、曲线图等的文章,增加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的兴趣。

比如,教六年级的时候,整理课文重点是学生最烦的,费时费力,容易让学生引起厌烦情绪。

如果指导孩子用图表的形式来整理知识点,让学生把课文重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用这样的方式来提炼观点、归纳摘录等,既省力,又能把关键的内容显现出来,孩子们很喜欢这种练习。

同时,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生活中的素材也同样可以拿来用,适当增加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练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比如,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已经挂着月票牌自己坐公交上学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

可设置这样的情景,出示一块公交站牌,指导学生阅读,并能够通过阅读解决下面的问题:

坐几路车?

行车方向怎么读(不会看的话,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哪一站是目的地?

等等。

让孩子学会读懂公交站牌,读清楚了,才不会坐错车,顺利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当然,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我们更要帮孩子争取实际锻炼的机会。

2、在阅读方法指导上,要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鼓励学生多使用工具书学习。

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要勤查字典、词典,同时,读书中遇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有了课题,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辞海》等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与理据。

重视非连续文本教学,还要关注检索能力的培育。

未来生活与今后工作的常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知识,读什么,怎么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需要学习筛选,需要根据问题、需求去作有方向的“访问”、有目的的“检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刻的建设性指导意见,本文仅就某几方面的问题谈了几点粗浅、不全面的看法,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今后,我们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并积极付诸于语文实践,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文化,带领孩子们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