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47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docx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

经贸部张晓钟

  教育的问题比较多。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起的争论还没结束,行走学校的体罚又成为舆论的焦点。

种种压力之下,众多教师筋疲力尽,左右为难。

做一个成功快乐的教师、做一个成功快乐的班主任是多少同仁梦寐亦求的事情。

  特别是一些自我感觉性格不适合干教师、不适合干班主任的,这种愿望就更迫切。

  环境对人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其作用绝不是决定性的。

信念的改变比环境更重要。

  环境是难以改变的。

容易改变的是信念。

而且,改变了信念,环境往往随之自然改变。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从改变信念开始

改变信念,李中莹先生的《重塑心灵》提出了12条前提假设。

下面一一解读,前面是导读,后面是原著: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下面这些话,我们很可能都不陌生:

  “我能做到的,你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气死我了!

  “大家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还犟嘴!

  “同一个爸爸、同一个妈妈,你和姐姐怎么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

  “我认为必须这样做,事情明摆着,你怎么就不理解呢?

  “这个东西这么好,你竟然不喜欢!

  还有“某某伟人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怎么样了,你再看看你”等等。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这些话,反映的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简单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是无穷的烦恼。

  反思一下:

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有无差别?

你在你的同龄人中是最好的吗?

某某伟人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怎样?

学生能做好的事你一定能做好吗?

别人喜欢的你也会喜欢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矛盾的特殊性和运动的绝对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应该认识:

  前提假设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1)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点批:

还有先天禀赋)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

(  2)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因此也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

  (3)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4)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5)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

  (6)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

  (7)两个人之间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人不能沟通或者难以发展出良好关系。

(  8)给别人空间,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9)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一致,也是正常的事。

  (10)在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2、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

  青少年的成长,除了先天禀赋外,还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

  学校中的问题学生,必定首先是家庭中的问题孩子。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有至少一个不懂家教的问题家长。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定有至少一个不懂教育的问题教师。

一个问题教师,在问题学生面前束手无策时,向问题家长汇报情况请求援助,往往会出更大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

谁都不想改变自己,只想改变别人。

结果是家长和教师感叹好“好心当了驴肝肺”,孩子和学生吆喝“受不了”。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能不断改变自我的教师,然后成为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然后成为一个能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

  教师要成功快乐,应该认识第二条前提假设:

  2.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

 

(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2)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3)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4)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

 (5)因此一个人不能指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

 (6)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

 (7)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8)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其他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般地发生的权利。

 (9)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

 (10)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人或环境改变。

3、有效果(比只是强调道理)更重要

教师大多是喜欢讲道理的。

遇到学生犯错、不听教导,有些任课教师会与学生顶牛,闹僵,没辙了立即向班主任告状;而有些班主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效之后,会怒不可遏立即向家长告状。

这样的做法不会带来成功和快乐,只会带来学生的怨言、树立一个个的敌人,制造教育的悲剧。

有时候,任课教师教导学生,要他遵守纪律,要他好好学习,自以为十分有理,学生为什么不听?

有时候,班主任向家长告状,要求家长尽监护人的责任,希望家校联手,自以为十分有理,学生为什么极其反感?

当我们埋怨学生和家长素质底的同时,我们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吗?

我们耐心听学生讲过他不同于我们的道理吗?

任课教师催学生交作业,本意是督促他学习,天经地义,但是逼急了,学生说不定逃学、退学了;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本意是寻求支持,合理合法,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说不定就有家长对孩子一阵暴风雨,孩子和家长从此对班主任都失去信心。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认识:

前提假设3.有效果(比只是强调道理)更重要

我们常常会去争执谁对谁错,陷在了问题中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其实:

(1)只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2)在多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实"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现在和未来。

(4)任何计划的设计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

(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

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6)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要允许不同的人、不同价值观和信念的人对问题看法的不一致。

(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效果才会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

(9)有效果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

(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4、地图不是地域

  地域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而地图是只是地域在人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同样的一块地域,不同的人划出的地图肯定有差别,一个人两次划出的地图也会有差别。

不管是谁划出的地图,都不是真正的地域,它连全面地反映地域都做不到。

  不同的教师对世界的认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家长的认识、对学生的主观认识有差异,教师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所不同。

这就象鲁迅先生说《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作为教师,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家长的认识、对学生的主观认识不等于世界、教育、家长、学生本身。

例如,我们认为的差生未必是差生,优生也未必是优生。

  在现实面前,有两种明显的错误倾向:

一是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二是怨天尤人,想不出积极的办法。

这两种倾向看似两个距离遥远的极端,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以为是。

只不过前者认为自己最正确,后者认为自己最无辜。

他们都很难成功也很难快乐。

  成功快乐的教师,有自知之明,会虚心听别人的劝;成功快乐的教师,有积极进取的态度,理直气壮走自己的路。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认识前提假设:

  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地图不是地域)

  

(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人(摄人过程),感官的运用是主观的和有选择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2)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留在脑中(编码过程)。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主观地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滴地塑造出来,亦因此是主观的。

  (4)我们只能用上述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的方法。

  (5)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

  (6)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脑里。

我们是凭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的。

  (7)改变一个人头脑中的世界,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

  (8)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9)改变主观经验在头脑中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觉亦会改变。

  (10)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要改变我们自己(头脑中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变。

  (11)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

  (12)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环境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有些事乍看之下,似乎不可思议,但是仔细推敲又合乎情理:

比如,有的老师,论才气当年上学期间一直学习优秀,论学历本科毕业,工作中勤奋敬业,可就是教学成绩平平,自己也身心交瘁,当年的好学生并没有成为现在的好老师;有的老师,当年学习成绩和目前学历都相对较低,工作似乎有点悠闲,但是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心情也很快乐,现在的好老师当年并不是好学生。

当然也有的当年是好学生,现在是好老师。

比如,有的人心理有了问题,家长、朋友、医生、某些咨询师,费了多少口舌,没有一点效果,但某高明治疗师和他目光对视十分钟,一句话也不说,竟奇迹般地好了。

教师的工作,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做班级管理,都是在进行沟通。

“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

教师的学问和思想,必须经过沟通才能影响学生,善于沟通者事半功倍,不善沟通者事倍功半。

教师的日常学习和业务培训,学问和思想方面已经比较受关注,但是沟通的心态和技巧还远没有得到重视,这也是目前许多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理解前提假设5、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因"与"果",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之分。

(2)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的目的。

(3)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才是重要的。

(4)同样的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我们想要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5)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来自文字的更大。

(6)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收在潜意识层面的比在意识层面的大得多。

(7)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

(8)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

(9)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10)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11)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指正。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

社会在一日千里地快速发展,无论哪个行业,要么创新,要么失败!

有很多教师感到苦恼:

那几个学生怎么又没交作业?

这节课说闲话、打瞌睡的怎么又这么多?

这些内容课上讲了自习讲,学生怎么就是学不会?

有很多班主任更是日子难过:

辍学的、破坏公物的、上网成瘾的、打群架的、早恋的、旷课的、不干值日的等等。

但是其中不少人多少年如一日,每天按固定的程式去上班、下班,每天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有本医学英文字典,英文单词Deliration(精神病)的定义中,除了“行为不由表意识控制”之类的解释外,有一句话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再重复做相同的事,却妄想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出现。

”(摘自胡谢骅《NLP水性领导力》第九页)

如果总是重复旧的做法,却希望有不一样的结果出现,这个问题还不严重吗?

重复旧的做法,有时甚至连旧的结果也得不到,这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斜坡滚球,不上则下。

目前各地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还存在很多不足。

作为教师,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尊重自己的发展权,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妨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师学教师。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理解:

          NLP前提假设6、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1)做法不同,结果才会有所不同。

(2)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可以改变你的做法。

任何新的做法都会比旧的做法多一分成功机会。

(3)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4)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5)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从来都是处于不停的改变之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

(6)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保证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有理想状态。

(7)"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8)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9)习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某事,这使我们忘记去凭所有事情的效果而作出修正。

因为过去主观的积累已经造就了行动的高速公路。

(10)祈望别人改变才能使自己更好,倒不如想想自己怎样改变才能取得效果。

7、凡事必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魏书生赢得了很多教师的敬佩,不是靠偶然的运气。

他总是有那么多办法。

他经常对学生讲,一件事至少有一百种解决办法。

他也经常发动学生对一件事想出多种办法。

不管做学科教师、做班主任、做教务主任、校长、局长,他都干得轻松愉快、得心应手,就象他自己讲的“大马拉小车”。

因为问题解决能力的不同,人们面对问题,有四种表现:

1、坐困愁城——没有办法;

2、孤注一掷——只有一种办法;

3、左右为难——有两种办法;

4、得心应手——有三种以上的办法。

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方法。

套用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了解:

7.凡事必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1)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2)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局面。

直接的感觉就是陷入了对与错的矛盾而补课自拔。

(3)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方法。

(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

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5)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达不到预想效果。

(6)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

(7)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8)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从而使事情发生改变。

(9)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一个。

(10)"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11)"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

(12)为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找出办法的人?

(13)"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这条路通不通。

"

8、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带来最佳利益的行为

曾经有个学生没有按时返校,也没有请假。

当我打过电话去问的时候,她说有事暂时不能上学,我又问那为什么不请假时,她说怕请假得不到批准。

放下电话后,我也在反思:

对学生请假的事情,的确没有把握好分寸。

这件事情也印证了“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带来最佳利益的行为”——请假很可能不准,不如干脆先斩后奏。

类似的例子还有:

因为受到同学威胁,又不敢告诉老师,所以经常迟到甚至旷课;为了家长的微笑,为了同学的尊重,所以考试作弊;因为学习很累很单调,所以“早恋”放松放松;甚至为了摆脱目前的痛苦,追求幸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

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早恋”、自杀等等,学生的每个看似或可笑或可恨或荒唐或可怜或可悲的行为,其实都是在潜意识里作出的最佳选择,他的潜意识总是为他选择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办法。

这些办法尽管在当时环境中可能没有效果,但是其动机总是好的。

 

教师的责任在于肯定学生的正面动机,建立和谐气氛,从而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行为,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理解前提假设8:

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带来最佳利益的行为

(1)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

(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3)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4)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5)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了他这个人。

(6)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7)动机往往处于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

(8)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询问该行为企图得到什么价值。

(9)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现实中,经常有教师感到困惑:

我这么内向,适合干教师吗?

我干什么职业才能成功快乐呢?

我也知道发火不好,我怎么到时候就是控制不住?

我干工作已经身心俱疲,怎么还是不出成绩?

――――经常有学生感到苦恼:

我的数学就是学不好怎么办?

我的英语到底要怎样学才能及格?

我为什么一背东西就头疼?

那几个同学真讨厌,我一见到他就不舒服!

――――

  我们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只是我们自以为没有能力而已。

我们已知的、表现出的能力不过是我们全部能力的冰山一小角。

  我曾经在课上和学生分析“山难移,性难改”这句话。

“性”的含义,我们找出和赋予了它三个方面:

一是品性、德性;二是性格;三是性别。

这三个方面都很难改,但是能不能改呢?

我们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作了探讨,大家都很感兴趣。

  我曾坚持认为自己内向的性格不适合当教师,直到2003年,有一篇网文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从此我不再以性格为借口。

那作者万玮,著有《班主任兵法》,2000年,获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个人”。

他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生性内向,沉默寡言。

在1996年毕业选择职业时,尽管有名牌大学精算师的头衔,有外企公司总裁的赏识,他却作出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做中学教师。

他认为,如果到别的行业,待遇薪酬比教育肯定要好,但是仅仅物质丰富不一定幸福。

幸福还需要改变自己过于内向沉默的性格,因此应该找一个逼着自己多说话的职业。

什么职业需要多说话呢?

中学教师。

  现在已经有许多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处境。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就要百分之百地相信: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1)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2)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增加对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

  (3)增加运用大脑的能力,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

  (4)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5)每天遇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

  (6)在所有事情或经验中,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变为绊脚石还是踏脚石,由自己决定。

  (7)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

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

  (8)有能力给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

  (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心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保证。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

我们历来反对英雄史观,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英雄的巨大作用,一个英雄的作用肯定不能和一个普通人相提并论。

一个亏损严重,被兼并的企业,只是更换了几个主要领导,便起死回生;一个问题重重的烂班,只是换了一个班主任,便逐步上下一心,后进变成先进;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技能,成绩很快提高。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会举出不少。

这些影响大局的部分,往往是系统中最灵活的部分。

一台电脑,最灵活的部分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一个人,最灵活的部分不是四肢躯干,而是思维;一个企业,最灵活的部分不是电脑,不是机械手,而是人。

作为学科教师,应该比教材、教参更灵活,应该比学生更灵活,应该比教学理论更灵活;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方面应该比一般学科教师更灵活。

否则,收获的只能是痛苦。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理解前提假设10.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

(1)灵活是指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

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

(2)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

(3)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4)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5)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6)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

(7)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说是多赢)。

(8)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9)"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隐喻。

(10)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11、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

面对不顺利的事情,不仅中小学生存在烦恼,就算名牌大学生也有烦恼,而他们的教师的烦恼也并不少。

放眼世界,自古至今,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那些英雄们。

其实,所谓的失败、挫败、挫折,

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逗号,而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句号;

它只能说明到目前为止所采用的做法是低效、无效的,而很多人绝望地认为今后仍然没有好办法;

它是人应该反思、学习、改变、更新的信号,而很多人把它当成了最后的判决书,对自己的某一方面甚至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丧失了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反思是成功之父”,如果正视这些信号,研究这些信号,采取新的办法,也许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做成功快乐的教师,需要明白:

11.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

(1)"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

(2)"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欲想事情解决,即使事情仍继续下去,这二字仍不适用。

(3)"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

(4)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信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

(5)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之一。

(6)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

(7)要想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改变。

"回应讯息"正是保证这点。

(8)掌握了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