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488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doc

孩子总爱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主持人部分)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微课堂的题目是《如何解决孩子爱拿别人东西的问题》,课程将会在晚上20:

00准时开始!

各位家长,我们的微课堂将会在1分钟后正式开始,请各位家长准备好纸和笔,做好听课准备!

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倒数十个数,来开启今天的微课堂,10、9、8、7、6、5、4、3、2、1!

各位家长,掌声、鲜花送给我们的今天讲课的老师:

老师介绍:

接下来,有请XX老师带来精彩的讲座内容

(主讲老师部分)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

我是今天讲课的X老师,今天和家长们共同分享的主题《如何解决孩子爱拿别人东西的问题》

爸爸妈妈知心团的朋友:

  大家好!

  我儿子现在已经上小学了,可总爱拿别人的东西。

他从上幼儿园就有这个坏毛病,我们说也说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这个坏毛病到现在都没有改掉。

  今天他又拿了别人的东西,还带回了家里。

我问他:

“你拿人家东西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说:

“我就是喜欢,就想拿。

”我问他知道这样不对吗,他说心里知道不对,但自己控制不住。

  我很烦恼,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多年,现在眼看着越来越严重了,我应该怎么办呢?

  一位焦虑的父亲

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是否有不良暗示?

许向南

  对于孩子来讲,其实本身是没有是非观的,他所认为的对和错来自于身边的大人和环境。

这位父亲提到自己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拿别人东西,而且多年改不过来,我觉得应该从孩子成长的环境上追根溯源,看看有没有什么人给了孩子不良的暗示?

比如家里是否曾有人拿单位的东西回来用?

是否有比较持续的公物私用?

毕竟确实有一些人家,家里自用的纸、笔等物其实都是单位的东西。

很多成年人习惯于这样,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还可能有自豪感,但对于幼年的孩子,会混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给他们“需要就可以拿”的不良心理暗示。

  如果家里有上述的情况,请家长一定要把相关的东西清出家里,同时借此机会和孩子谈一次话,诚恳地告诉孩子:

大人原来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再不会那样做了,要孩子和自己互相监督。

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徐翠丽

  这件事情里面,最苦最难的是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想改但是改不掉的毛病,不断被家长批评教育甚至打骂,他的艰辛可想而知。

  孩子有冒险心理是难免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多刺激、多好玩啊”,次数多了,自己也管不住自己了。

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坏习惯痛心疾首的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他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

这种关爱应该包括更细微的关注和疼爱。

  此外,家长不能一说到那个毛病就怒发冲冠,即便是对有没有拿别人东西的质询,也要尽量用平和但认真的态度;如果孩子说没有,不妨问问“有没有想拿”“为什么想拿”“为什么忍住了”等问题,逐渐接近孩子的内心,让他觉得大人在尽量理解他,能够温暖和帮助他。

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很温暖,他才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毕竟,既能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态,又能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会不会是孩子寻求关注的一种手段?

张湾湾

  孩子总犯错误,而且总犯同样的错误,会不会是孩子在寻求家长的关注?

在一些父母亲都很忙碌的家庭,孩子有时会通过犯错误来使家长注意到自己。

我觉得这位父亲需要认真分析孩子屡次犯这个错误的原因,去想一想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温暖和关怀。

这有可能是问题的关键。

  

不妨让孩子感受一次“丢东西”

王勃安

拿别人东西的感觉孩子已经体验过了,那么丢东西的感觉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体验一次呢?

  居家生活总难免有小物件找不到的时候,比如一支钢笔、一个打火机或者其他东西,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把孩子放到丢东西的气氛中,发动孩子去找,翻抽屉、看犄角旮旯,猜测是否带到学校被同学或不认识的人不打招呼地“拿”走了,让他感受因为丢东西而产生的焦躁、猜忌、抱怨甚至愤怒。

当全家因为丢了一个东西而搞得精疲力竭之后,就算当时不觉得,孩子应该也会有一点触动。

  

那些被拿回家的东西都怎么处理了?

卡秋莎

  看完这位父亲的介绍,我感兴趣的是:

这些年来被孩子拿回的别人的东西,都怎么处理了?

看起来这是个不搭边的问题,其实可能很关键。

如果孩子拿一块别人的橡皮回家,家长批评教育过之后,这块橡皮并没有还给同学,而是从此“消失”了。

那么家长也就成了孩子犯错误的帮凶,孩子其实并没有面临尴尬的场面,这为他下一次犯错留下伏笔。

  不管以前带回家的东西是消失了还是被家长送了回去,现在发现的孩子带回的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送回去。

让孩子知道自己拿的,自己还要送回去;让孩子面对失主,他也将知道“送还”比“拿走”更难以面对。

虽然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小伙伴,但对于他改正错误,锻炼全面的人格,是大有帮助的。

  

这个时候最需要后果教育

席飘雨 

这位父亲提到孩子屡次“拿别人东西”,他对孩子“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觉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孩子会认为犯这种错误的后果就是被骂被打,他并不知道这种“拿别人东西”的真正恶果。

孩子犯错误时也会有下意识的投入产出比的衡量,如果被打被骂的痛苦和风险不足以打消拿别人东西的念头,他就会继续犯这个错误。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犯这个错误已经好几年了,我建议这位父亲停止已经失去威慑力的“打骂教育”,用“后果教育”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拿别人东西”的严重后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书报、电视上失足少年的例子可以用在“后果教育”中;如果有机会,甚至可以考虑参观少管所,给孩子一个强烈的刺激,让他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是时候请教心理医生了

王紫目

  对于一个已经几年都犯同样错误的孩子,有必要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

孩子说:

“我就是喜欢,就想拿。

”可能正是一种心理问题的反映,家长越是打骂,这种心理问题就可能越严重。

  建议这位父亲尽早去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当然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去,有些话孩子不愿意说给父母听,但能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向医生倾诉出来。

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才能找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正确方法。

  

主持人的话

  首先感谢各位“爸爸妈妈知心团”朋友们的参与,相信这位焦虑的父亲看完上面的建议,会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

  在加强关注、后果教育、请教心理医生等方法上,我们要知道:

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是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的,在犯错的孩子面前,所有的教育之道都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评判孩子人品。

希望这位犯错的孩子,能够在他的爸爸妈妈和“知心团”的共同帮助下摆脱不良习惯,快乐成长。

  小雯上一年级了,妈妈有一天在整理小雯的书包时,发现了一个好看的笔套,就问小雯:

“这个笔套是哪来的呀?

”小雯心不在焉地回答,“佳佳的,我说好看,就拿回来了”。

“不是你的东西,不能要。

”妈妈严肃地告诉小雯。

“那明天还给她不就行了。

”小雯不以为然地说。

  第二天,妈妈与小雯一起练琴时,小雯突然趴到妈妈耳边悄悄地说,“老师让你给她打个电话”。

妈妈问道:

“为什么呀?

”“因为我今天把小瑞的笔放到我的笔袋里了。

”妈妈一听,非常生气,“昨天不是刚跟你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吗”?

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也气得够呛,从未挨过打的小雯第一次挨打……

  家长讨论

  -家长甲:

我儿子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老师告诉我,他把幼儿园的印章拿回了家,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不要训斥他,有意无意地问问,了解他是怎么想的”?

我按照老师的办法问他,他说“我特别喜欢,我还想在家也用印章画画”。

我告诉他:

“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如果你想要,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孩子答应了。

  -家长乙:

我也为这事儿打过孩子,当时的确是太生气了。

可后来想想,打他也没解决问题。

后来我又跟孩子谈了一次,问他“知道为什么挨打”?

他一脸迷茫地说,“因为我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不就是拿来玩两天吗?

不行就还呗”。

其实他还是没明白“拿了别人的东西有多严重”。

  -家长丙:

想想孩子还那么小,有时候不太明白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只是想要便拿回。

他可能认为自己想要就得满足。

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告诉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并督促他(她)还回去。

只要即时提醒,孩子会做到的。

  专家解读

  -儿童教育专家邢爱玲

  孩子出现拿别人东西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次就非常重视,让孩子分清物品的所有权很重要。

家长们分析得很对,大人对于孩子拿别人东西的问题看得很严重,害怕孩子养成习惯,变成“偷”。

这种担心是要有,但不能过于焦虑。

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这就会造成孩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

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也会延续,缺乏所有权的概念,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区分,即使知道是别人的东西,因为想要,也会不考虑是否属于自己,就想拥有。

这是造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最主要原因。

  孩子发生“拿别人东西”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冷静,首先要思考:

  -孩子是否缺乏所有权的概念,不太会区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

  -对孩子的满足是否过当,孩子有需求,家长就会满足?

  -孩子的需求不敢跟家长说,怕挨批评?

关注、引导孩子的方式:

  -让孩子了解“物品”的所有权,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

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

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

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父母的同意。

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

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

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

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

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个小瑞那样的笔呀?

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

”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她)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家长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一定是渐进的,有时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适当才导致孩子出现某些问题。

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

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那样你愿意吗”?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很强了,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

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

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

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最后,X老师再次感谢你能够耐心聆听,相信此刻您更加了解孩子爱拿别人东西的解决及改变之法。

朗培学校会不遗余力的针对孩子的问题、家长的困惑,提供更完善的微课堂,欢迎您每周五晚20:

00—21:

00准时聆听!

各位家长,再见,晚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