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508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三次大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唐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

纸有的是!

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

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

“我的鸡呢?

我的鸡呢?

……”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

女儿戴得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

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

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

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

我的笋壳鸡呀!

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

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9分)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父仁谦,周太子宾客。

居正少好学,有大志。

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

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

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宋初,迁户部侍郎。

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

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

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

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

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

“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

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

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

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

性孝行纯,居家俭约。

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B.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C.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D.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最高长官。

D.权,指暂代官职。

在古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署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居正志向高远,才气卓越。

清泰初年,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写了一篇寓意洒脱的《遣愁文》来自我宽解,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

B.薛居正冷静机智,明辨是非。

监军使怀疑朗州城中千余名僧人皆为盗贼同党,想要将他们全部逮捕杀掉,薛居正出面求情,保全了全部僧人的性命。

C.薛居正善于治理,处事有方。

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奉命招集百姓,十日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复业。

D.薛居正品端行正,深受重用。

薛居正性情孝顺,行为纯正,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有十八年的时间,恩遇始终不衰。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5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

南宋词人。

②江城:

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

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15.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琵琶行》中,白居易由琵琶女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心生同病相怜之感,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⑵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②这个贫困县刚遭受泥石流灾害,房屋受损严重,眼看又一场暴雨来临,民政部门立刻调拨帐蓬等救灾物资以解村民当务之急。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迷人?

多年以来,众说纷芸,南辕北辙,以至成为世界画坛上一个难以解释、却又让人着迷的话谜题。

④每一个人学习传统书法时,必经临习一环,若能临习不同的字帖,转益多师,那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⑤诗人通篇采用纯客观的叙写,虽无贬斥之辞,但其冷峻、尖刻的笔锋,已直击荒淫无道者的精神和心灵,有鞭辟入里之功效。

⑥为了发扬和保护当地民俗文化遗产,文化局组织多名专家实地堪察,再通过层层选拔,选出了九牛一毛的十个珍贵的保护项目。

A.②③⑥   B.①④⑥C.①③⑤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并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以约7%左右的经济增速走在世界前列,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

B.立秋以来,太原的气温是早上凉中午热,呈现出特别明显的两个温差,穿多穿少都不舒服,倒是应了七八月乱穿衣的俗语。

C.我们必须正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出现背离文学传统的现象,迫使我们做出切合实际的抉择和判断。

D.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

19.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请选择表达得体的一句()(3分)

XX大学:

我是XX中学高三届毕业生李明。

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

本人思想品行端正,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酷爱小发明,已有三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随信附上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敬请笑纳。

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7年6月11日

A.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

B.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酷爱小发明

C.随信附上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敬请笑纳

D.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西关大屋是近代广州的典型建筑。

 ① 。

狭义的西关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原型是农村的祠堂,当时的祠堂既用于拜祖,也住人,西关大屋仿其形制,故屋内设神楼祭祖;广义的西关大屋则指民国初期所有在西关一带建造的中西式民居,室内没有神楼。

可见, ② 。

多宝路24号大屋并未设神楼,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部分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

①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