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546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练习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星球上,    着几块色彩斑斓的陆地,那是地球上的五大洲,在陆地中间     着辽阔的蓝色水域,那是地球的四大洋。

这里有生命存在,生物活跃在多彩的生态系统中,它们     这个星球以绿色的情调和生命的意义。

A.镶嵌  充盈  赋予

B.勾勒  填充  馈赠

C.嵌入  布满  呈献

D.勾画  覆盖  给予

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文艺晚会上,越南艺术家用竹笛演绎中国乐曲《鸿雁》,令人耳目一新。

B.《开门大吉》节目开播了,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

C.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D.无论多么枯燥的材料,经他妙手回春,都会变得鲜活起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B.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C.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关键。

D.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二、字词书写

4.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分别选自《植树的牧羊人》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他是在种橡树!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

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kē()橡子都种了下去。

(乙)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

(1)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拼音恰当的一项是()

A.棵 岩脊(jǐ)

B.棵 岩脊(jí)

C.颗 岩脊(jǐ)

D.颗 岩脊(jí)

(2)(甲)(乙)两个文段各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进行改正。

(3)(乙)文段中汉字“距”的第九笔是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三彩艺术

诞生于大唐盛世的中国三彩艺术,以其华丽缤纷、雄浑灿烂辉煌于世。

三彩艺术美在釉,美在质,美在色。

质为胎,胎体如画布;釉为色,色施于画布,乃美丽图画也!

胎质是加减的艺术,通雕塑;釉为陶之美衣,因包裹贴附陶体,烧之而显大美。

三彩之“窑变”自唐代始,便为中国陶瓷之灵魂,“入窑一色,出窑万变”,“入窑泥灰色,出窑奇幻彩”,窑变之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釉烧制前呈水调糊状,黏附于坯体上,主要成分为氧化硅、石粉、高岭土、红丹等溶剂,着色剂为氧化铜、铁、钴等,当釉烧至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时,才能窑变出斑驳陆离、瑰丽神奇的色彩。

神秘的窑变美吸引着艺匠们赴汤蹈火地寻求探索,创造出一个个色彩的辉煌。

三彩釉的性质与玉的性质十分接近,玉石亦是氧化硅、钙在地壳运动中,经火山熔岩的熔炼而成,再经打磨、抛光工艺逐渐形成的。

由于陶瓷釉色具有玉润之美,故唐时多以釉代玉,制成三彩器广泛用于陪葬品,后来的其他陶瓷品种也都是在玉润美基础上的拓展。

玉美在自然温润的纹质,人们注重的美质与人们追求的伦理道德和君子之风是一致的,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美善不分是合为一体的。

三彩釉烧后之光润,是玉润美的延续和扩展,如同大自然中的绿叶,皆焕发出由内到外的生命光润,沁人心脾。

中国水墨因晕散流动而出神入化,西方水彩因晕开而通透轻盈。

晕化的流动美不仅是水墨水彩的艺术特征,也是三彩釉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彩生釉是用水调制的,当呈水状的釉施于坯体时,水釉会渗到坯体里再渐渐干燥。

当两种以上的釉色相遇或叠加时,便相交互渗。

入火烧制,发生窑变,两釉渗化晕染,釉色从厚的地方往薄的地方流动,或由高处往低处流动,效果常常出人意料,绚烂至极。

晕化的流动美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偶发性和不可模仿性,也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

古今艺匠为之着迷,苦苦寻之!

唐三彩因以黄、绿、褐三色为基本釉色而得名。

现代的三彩釉可配置出几百种色釉,完全可以满足现代绘画的色彩需求。

其既能烧出厚重丰富的油画层次,也可烧出轻盈透明的水彩感觉,还可烧出意境幽远、淡雅淋漓的国画意象山水,甚至还能烧出质色相间的抽象作品。

多彩方能多姿,绚丽的多彩美一展雄浑灿烂的大唐华美气象。

王维诗云:

“艳色天下重”,可见其雄强自信的审美观。

三彩艺术的绘画美仿若一幅釉色斑斓的抽象画。

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说:

“一部现代主义绘画史,就是不断地走向平面性的历史,因为平面性是绘画艺术独一无二的和专属的特征。

”欣赏一件唐三彩,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造型,也不是纹饰,而是一幅釉色斑斓的抽象画。

三彩艺术的材质美是发展的。

历史上的三彩无红色,故有“三彩加红、价值连城”之说。

后来,中国艺术家1997年创烧出了“项阳红”,其作品《火凤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此红丰富了三彩釉的艺术表现力,拓展了三彩釉的表现空间。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颇具东方色彩精神的三彩绘画艺术,必将开出更绚丽灿烂的三彩之花,继续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瑰宝。

(有删改)

5.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主要按照_______顺序,从_______、温润的玉润美、_______、绚丽的多彩美、斑斓的绘画美、_______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三彩艺术的美。

(2)唐三彩因满足现代绘画的色彩需求而可以烧制出不同的风格,具体有哪些风格?

请简要概括:

_______。

6.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7.三彩艺术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锁不住的目送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

我把她的白发和唠叨锁在了四楼。

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

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絮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

她的唠叨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

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阑珊了。

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                          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

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

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旁边看的人更加着急。

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

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

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

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

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唠叨声。

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

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

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

“谁叫你出来的?

再摔一次怎么办?

碰着车了怎么办?

走丢了怎么办?

⑥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唉,再不出来了。

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

”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

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

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

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

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

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

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

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

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11)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唠叨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12)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

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13)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

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儿,我轻轻地说:

(14)“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8.根据上下文内容,将下面句子填入文章横线处。

①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就是我的家。

第二段应填_____________,第四段应填_____________。

(只填序号)

9.文中“我"对母亲的情感态度随情境而变化。

依据选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情节

情感态度

“我”走出小区,看见了母亲

“我”心里微微一疼

母亲走向了阳台

10.母亲被我“锁”住后,对我有怎样的情感?

11.根据括号提示,赏析句子。

(1)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

(修辞手法)

(2)“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人物描写)

12.本文以“锁不住的目送”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迷局

■明前茶

南瓜园里,南瓜的小苗刚刚露头时,萤火虫就拿它当鲜嫩的点心来啃食,几只萤火虫就能把它啃得麻麻点点,让可怜的南瓜苗断了生机。

农场的老周为我们示范怎样为柔弱的小苗驱赶萤火虫:

他从镇上学校食堂里搜罗来成筐的鸡蛋壳,用火钳夹着,逐一在火苗上燎烤,直到鸡蛋壳发出微微的焦气。

然后,再搜罗一些竹筷,钳断筷子做成小棍,在南瓜苗的近旁用小棍支起烧焦了的鸡蛋壳,如同撑起一顶顶迷你的华盖。

萤火虫惧怕焦蛋壳的气味,有了这个防护措施,它们就避而远之了。

等南瓜苗长大,伸展出日新月异的牵藤,叶子转眼间比巴掌还要大,农人们就不管萤火虫来不来吃了。

喷杀虫药的办法是他们绝对不喜欢的。

夏日的菜园,怎能没有萤火虫飞舞?

在农场里,萤火虫绝对不算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根本不需要用农药来喷杀。

南瓜开花了,农场小孩的夏日游戏,就是蹑手蹑脚走近南瓜花(一般是雄花),右手将花瓣口猛地拢紧,左手掐下花柄,数只萤火虫就由此“入瓮”了。

回家后用瓶子把萤火虫装起来,就成了蚊帐里的一盏小灯----亮莹莹的幻想之灯。

这种捉虫法,就像跟萤火虫做游戏。

被孩子折下来的南瓜花,虽然已经被萤火虫啃出小洞,也会被裹上面糊油炸了当茶点,不会浪费。

相比之下,喷药是最没有长远眼光的做法。

吃了被药放翻的虫子,鸟雀也会中毒的。

鸟雀遭毒杀,大自然原本不动声色勾连着的生物链被粗暴地扯断,第二年的虫害会变本加厉。

但鸟雀也是要防的。

以梨为例,如果不防鸟,梨子长到乒乓球大小,就会被鸟儿东一口、西一口啄出很多洞。

梨子还在幼年时期,就毁了。

因此,梨子结出来没多久就要被套上小袋子,隔一段时间还要换大袋。

这是相当考验人眼、心、手能否合一的体力活:

每个人肚子上系一个褡裢式的围兜,纸袋就放在围兜里,左手拿出一小沓纸袋,右手飞快地抽、套,用订书机咔嚓一下封口。

专注的熟手,扛着沉重的铁梯爬上爬下,一天能套十来棵树,数千只梨子。

可有一件事相当奇怪:

就算藏到枝条缝隙里的梨子,他们套起来也没有一个漏网的,但偏偏漏过了向阳面的几只梨。

梨园老板说:

“那是给鸟留着的。

梨不留,鸟不来,梨园里的害虫就会泛滥成灾。

套了袋子也不解决问题?

是的,因为梨子需要呼吸,袋口不能封得太死,食心虫完全有缝隙钻进去。

这样,套了袋还需要除虫。

而除虫就要去袋喷药,那可耗费人工。

于是,最好的办法还是留下向阳处最醒目、最甜美的果实,邀请吃虫的鸟儿来驻留。

鸟雀的啄食,肯定也除不尽所有的害虫,但有什么关系?

有虫眼的梨子收下来,就不卖了,秋天他们会自己熬一些秋梨膏来吃。

农人讲不出“和谐共生”之类的大道理,他们只知道梨子、鸟雀、害虫之间的微妙牵制是大自然布下的迷局,他们宽容地笑着说:

“要留有余地,因为大家都要过下去。

13.文章以“大自然的迷局”为题,有什么好处?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大自然的迷局”。

15.“但鸟雀也是要防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6.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最好的办法还是留下向阳处最醒目、最甜美的果实,邀请吃虫的鸟儿来驻留。

17.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写出两点即可)

四、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怒而飞

②抟扶摇

③志怪者也

④且适南冥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此小大之辩也。

20.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B.文章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在写鹏起飞时,说它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C.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了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D.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21.结合(甲)(乙)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五、句子默写

22.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牵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 (朱自清《春》)

六、情景默写

2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乡书何处达?

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用诗句“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思念。

④《夜雨寄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4.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5.朗读本诗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八、名著阅读

26.名著阅读

明代作家_____的《西游记》自问世以来泽被后人,雅俗共赏,历久弥新。

流行歌曲《大王叫我来巡山》就是根据本书第七十四回中的一情节改编而成的;网络流行语“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源自央视86版《西游记》中______对观音菩萨说的一句话;现在这本书对青少年而言更是一本励志名著。

初中三年,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可我们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综合性学习

27.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张富贵冯有时谢满金       用意:

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       用意:

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

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

用意:

______________

共同反应的社会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

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

(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

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

蒋力行       解说:

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姓名:

_____________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姓名:

_____________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作文

28.请以“幸福的约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3、

四、对比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情景默写

1、

七、诗歌鉴赏

1、

八、名著阅读

1、

九、综合性学习

1、

十、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